白居易纵然没有“李杜”的大名,但却有“诗仙”、“诗魔”两个尊号。据白居易自己的解释,了解他的人称他为“诗仙”,不了解他的人却称他为“诗魔”。但“诗仙”已有李白,他的地位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所以白居易这两个尊号的知名度并不大。作为中晚唐时期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
宪宗暴崩,一死成谜
在唐中期的众位君主中,唐宪宗是颇有特点的一位。他之所以被称为唐朝的“中兴之主”,是因为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多年的藩镇割据问题被他解决了。宪宗时天下统一的局面和德宗、顺宗时期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也因为唐宪宗在位期间的年号为“元和”,所以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元和中兴”。
作为皇帝,唐宪宗有着双重的宗教信仰,既崇信佛教又迷信道教。唐宪宗崇信佛教的原因可能和他一生频繁地发动平藩战争,杀戮太多有关。至于迷信道教,原因更是简单不过。和历史上其他君王一样,唐宪宗也希望通过服用道教丹药寻求长生不老。
唐宪宗崇佛是众所周知,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思想发展得更为严重,甚至为迷信佛教不顾一切。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唐宪宗为了礼佛,特意下旨修建了通往兴福寺的专用通道。这条通道从芳林门西开始,经过德坊修,直接连接大明宫和兴福寺,耗费了右神策两千军士,其中所消耗的武力更是不言而喻。
在唐宪宗的倡导下,不仅京城的王公贵族,也包括许多平民百姓也开始信仰佛教,一时掀起了一股施舍奉养的潮流。在唐宪宗的崇佛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法门寺迎奉佛骨”,为此,大文豪韩愈还特上《论佛骨表》一文,表达了自己对举国礼佛的不满。
法门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四世纪的东汉,地处长安以西的凤翔府(今扶风县)法门镇。法门寺原来叫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期改名为“成实道场”,直到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才更名为现在的“法门寺”。法门寺之所以享誉天下,是因为寺内有一座砖塔,塔中供奉着佛骨舍利。相传天竺阿育王是个崇佛之人,他在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后,将他的遗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分别埋葬在世界各处。凡是埋葬佛骨的地方,都会建造一座佛塔,而法门寺“因塔置寺,寺因塔着”,自然而然就成了佛教圣地,闻名天下。
法门寺的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百余亩,共分为二十四个院落,在唐朝时共有僧尼五百余名。法门寺虽然有名,但因为建造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焚毁。但幸运的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皇帝信仰佛教,所以法门寺经常得到皇家的修葺和维护,得以保存至今。
在唐代,迎奉佛骨是极其隆重也是最高的礼佛形式,而法门寺作为皇家道场,自然成了皇帝礼佛的不二之选。迎奉佛骨先是将佛骨从法门寺迎到都城长安,在皇宫供奉之后,再送往其他的寺院,一切仪式结束之后再送归法门寺。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一月,主管佛寺供奉的功德使进奏说:“凤翔府法门寺的所藏佛骨舍利,相传三十年一开。”更有传言说这佛骨舍利可以使“岁丰人和”。功德使说明年就是开塔的时间,所以请奏宪宗皇帝下旨开塔迎奉佛骨。听了功德使的奏报,唐宪宗欣然同意了他迎奉佛骨的建议。
在唐代的诸多皇帝当中,唐宪宗并不是从法门寺迎奉佛骨的第一人。早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岐州刺史张亮的建议下,将佛骨舍利从法门寺迎出,“遍示道俗”。唐太宗这次的礼佛行动使得“京邑内外,奔赴塔所,日有数万。舍利高出,见者不同”。
除了唐太宗之外,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都有过开塔迎佛的活动,但规模都较小,影响力也不十分显着。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二月,唐宪宗下旨命中使开始筹备迎佛仪式,并昭告了天下百姓。与此同时,他还召集了长安各大寺院中的高僧,由朝廷特派的中使带领,前往凤翔法门寺迎接佛骨舍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佛骨顺利地抵达了长安以西的临皋驿。
因为皇帝的大肆倡导,加之佛教在唐朝时期的鼎盛,所以京城的达官贵族和百姓们几乎人人都信奉佛教。对于此次佛骨的到来,他们更是望眼欲穿,企盼之情犹如久旱盼甘霖。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信仰,以此求得佛祖的庇佑和恩泽,一些信徒甚至将家产变卖用来供奉佛骨。
从唐宪宗宣布开塔迎奉佛骨的那一天起,整个长安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狂热。尤其是在皇帝命宦官杜英奇率宫人手持香花,将佛骨从临皋驿迎接到大明宫供奉之时,整个长安都沸腾了。一时间,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纷纷拿出自己的钱物。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有些人甚至在街市之上号叫爬滚,局面十分混乱。
至于唐宪宗本人,从佛骨进入皇宫的那一刻开始,在供奉的三日之内,他除了向佛祖进献钱物之外,每日都在舍利之前念诵佛经,希望死后能登极乐之地。在这之后,佛骨舍利又被送到各大寺院,场面之轰动自不必言。就在唐宪宗和整个长安都陷入崇佛的喜悦和期盼之中时,一篇文章瞬间击碎了天下人的美梦。元和年间的迎奉佛骨影响如此之大,一是因为它的规模和参与人数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礼佛活动,还有就是和韩愈的《论佛骨表》有关。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郡望昌黎郡,所以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朝着名的古文运动主将,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三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是在伯父的家中长大的。幼年的韩愈读书十分刻苦,这也培养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力。
韩愈是德宗年间的进士,因为在文坛颇负盛誉,所以做过宰相董晋的巡官。在这之后,他又做过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韩愈性格直率,当监察御史之时就因为向德宗进言,希望他改革宫市所带来的弊端,最后被贬为阳山县令。唐宪宗即位之后,因为听说过韩愈的才名,就将他召回长安做了国子博士。因为耿直的性格不改,韩愈的仕途颇为曲折,起起伏伏多次,但他最为轰动之举就是在唐宪宗迎佛的时候上了一道《论佛骨表》。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列举了古往今来的众多事实,以此证明佛教能保佑苍生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不仅如此,他还劝告皇帝不要迷信佛教,更不要因为此事坏了朝纲和父子伦常。最后,他还称佛骨舍利是“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应将其烧毁,倘若佛祖真有灵验,那所有的灾难都会降在他的身上,所以请皇帝不要担心。
这篇表文无疑给当时因佛骨之事而热血沸腾的唐宪宗浇了一盆冷水,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唐宪宗在接到《论佛骨表》之后十分恼火,扬言要杀了韩愈。当时幸好有宰相裴度和崔群从旁劝解,韩愈才幸免于难。死罪能免,但活罪难饶,韩愈最终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除了信奉佛教之外,唐宪宗还非常迷信道教。早在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宦官张惟则从新罗回来,唐宪宗就开始相信世间确有神仙和长生不老之术。在此之后,他就广招天下术士为自己炼制丹药,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术士柳泌。柳泌虽然读过一些医书,但实际上却是个官场骗子。他以炼药为名,让唐宪宗赐予他台州长吏的职位。虽然此举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为了长生,唐宪宗义无反顾地给柳泌加官晋爵,命他专门为自己炼制丹药。
自从开始服用丹药之后,唐宪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终日浑身燥热,焦渴难耐。身边的大臣也曾劝谏过,让他不要听信这些术士之言,不料宪宗大发雷霆,于是再无人敢提及此事了。到了元和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宪宗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连常规的朝会都无法出席。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崩,谥号为“圣神章武孝皇帝”,庙号“宪宗”,死后被葬于景陵。据官方的史书记载,唐宪宗正是死于服用金丹过多,体内热气上涌。也有说唐宪宗并非死于丹药,而是被当时的一个叫陈弘志的宦官所杀。
唐代刘禹锡有诗云:“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唐宪宗在位十五年,以祖上的圣明之君为榜样,虽然有过不少过失,但其每日勤勉于政事,与手下的大臣们共同缔造了大唐的中兴气象。正因为“元和中兴”的出现,唐宪宗得以和创造贞观、开元的唐太宗和唐玄宗并驾齐驱,成为唐朝历史上一位不平凡的君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