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唐宪宗不问事情经过,就将所有的罪责归到元稹身上,并下旨将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令朝中的许多大臣十分不满,元稹本没有错却被贬职,刘士元蛮横无理却没有受到丝毫惩罚,天理何在?虽然李绛、白居易等人纷纷上书向皇帝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为元稹求情,但唐宪宗依然将元稹贬到了江陵。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却象征着在皇权和士族权力的斗争中,皇权的完胜。唐宪宗并非昏君,他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无非为了证明这些宦官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皇室,而皇权的不可侵犯性是不容许这些大臣对这件事情有任何异议的,辩解越多只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和愤怒。
到了宪宗时期,出现了“知枢密”之职。这个职位的出现象征着枢密院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象征着宦官权力的进一步增强。不仅如此,宪宗朝的宦官还逐步控制了天子六军,成为除藩镇之外的又一支军事力量。因为唐宪宗后期对宦官的纵容,导致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唐宪宗死后,宦官的遗留问题日益暴露,成了继藩镇之后,唐朝的又一弊病。
亦仙亦魔白居易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骏鸯鹤、游蓬莱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白居易
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起唐代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盛唐诗歌以它的华美绚烂给人以绝美感受,然而到了中晚唐,诗坛上也是人才济济,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有唐宪宗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太谷县。白居易出身官宦家庭,祖上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原是河南巩县的县令,因为和新郑县令交好,所以举家迁到了上水秀美的新郑,而白居易正是出生于此。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东郭宅。他出生后不久,河南就爆发了李正己的叛乱之事。两年之后,白居易的祖父母相继去世。父亲白季庚为了保护家人免受战乱,就将年幼的白居易送到宿州的符离。符离的秀美山水培育了白居易旷达的性情,在这里,他和刘翕习、张美退、张仲远、贾握中四人每日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并称为“符离五子”。
白居易自幼就“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加之读书十分刻苦,一度被称为“神童”。他少年时期所作的文章连当时颇负盛名的才子顾况都称赞有加,并说白居易是难得一见的文章道统的继承人。正因为得到顾况的赏识,年纪轻轻的白居易很快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高中进士,和当时的另一才子元稹是同科。初入仕途的他就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文学和仕途的双丰收,此时的白居易可谓是春风得意。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参加了唐宪宗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盔厘县尉,暂时离开了长安。身在盔厘的白居易用他的传神之笔将当地的很多时事都描绘成了诗歌,他的名作《观刈麦》就作于此时。因为他的诗句通俗易懂且时代感又极强,所以很快就被传颂开来。正因为这些诗歌得到了宪宗皇帝的青睐,所以白居易从一个小小的县尉被擢升为翰林学士,随后又升任左拾遗一职。
白居易虽是放荡不羁的才子,但骨子里流的始终是忠君报国的传统儒家血液。对于唐宪宗的赏识和破格提拔,白居易感激不尽,唯有用一腔热血来报答君主和国家。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不断地向皇帝提出自己对于治国的意见与建议。对于白居易的建议,唐宪宗颇为重视,很多都给予采纳,并不时地给予他奖励。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白居易的信心倍增。仁君贤臣,一时被称为佳话。
就在白居易以为一切都将顺利地发展下去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却突然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起兵叛乱。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唐宪宗决定一改以前的妥协策略,用武力来平息。他下旨命宦官吐突承璀为讨处置使,前去成德征讨叛军。
任用宦官是中晚唐时期的一个传统,并非没有先例,但用宦官为大军统帅确是前所未有。宪宗朝的大臣们对宦官可以说很不屑,而这次吐突承璀只是为了邀功就鼓动皇帝出兵,自己本身并无多少军事才能。这一点,从成德镇后来的处理结果就可见一斑。
所以,皇帝的诏令一颁布,自然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这一次,白居易首当其冲,他对唐宪宗进言道:“国家有征伐之事,选取合适的将领是理所应当的。然而自古以来,从来没有用宦官为将的。如今陛下用吐突承璀为将,恐怕会被天下人看轻和耻笑,难道您要开这个先例吗?如果陛下您用宦官为将领,手下们定然不会听命,这肯定会影响到战争的成功与否。倘若您念及吐突承璀勤劳忠诚,可以赏赐给他钱财,让他富贵一生,万不可为了他坏了祖宗的规矩,为后代所取笑啊。”
然而白居易的这次进谏却遭到了宪宗皇帝的拒绝,他还是坚持用吐突承璀为统帅,后来由于朝臣们一致反对,唐宪宗才作罢,将吐突承璀改任为宣慰使。这件事之后,唐宪宗渐渐对白居易产生了不满。常言道“忠言逆耳”,劝谏的话说多了也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连当年以“纳谏”为人所称道的唐太宗都如此,更何况宪宗呢?然而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白居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对皇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把“劝谏”作为己任,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正月,大臣元稹被宦官殴打。唐宪宗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元稹贬黜,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这件事在前文已有详细叙述,在此恕不赘言。但作为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当然要站出来为朋友说话。白居易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言辞十分激烈,原文如下:
“况闻士元蹋破驿门,夺将鞍马,仍索弓箭,吓辱朝官,承前己来,未有此事。今中官有罪,未闻处置;御史无过,却先贬官。远近闻知,实损圣德。臣恐从今已后,中官出使,纵暴益甚,朝官受辱,必不敢言,纵有被凌辱殴打者,亦以元稹为戒,但吞声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闻。”
元稹之事无果而终,不仅如此,这件事情反而增加了宪宗对白居易的不满。随后,对成德的战争失利,白居易又多次劝谏皇帝,使得唐宪宗隐忍多时的怒火瞬间爆发了出来。幸亏当时有宰相李绛从旁劝解,白居易才逃过此劫。虽然唐宪宗没有治白居易的罪,但却将他调去东宫,让他远离自己。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就在朝廷对淮西用兵之际,主战派的主力武元衡在京城被刺客暗杀。热血方刚的白居易忘记了自己已不再是左拾遗,依旧像往常一样向皇帝上书,要求严惩凶手。白居易的做法引起了当时很多大臣的不满,宰相们都认为这件事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如此多事根本是犯了僭越之罪,加之不少往常嫉恨他的人这次也落井下石,说他有“不孝”之罪。最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这样,白居易离开了让他风光一时的长安。宦海沉浮,也正是因为这固执的性格,白居易历经五朝,始终不得志。“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时光荏苒,白居易的心态已经由早年的“达则兼济天下”转变为“穷则独善其身”。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白居易更加贴近文学,更加体恤民众。他的诗歌与当时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一时美名远播。他还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并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晚年的白居易热衷于佛教,经常与和尚为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政治上所遭受的困苦。因为他居住之所在洛阳香山,所以自号为“香山居士”。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溘然辞世,终年七十五岁,死后被葬于香山琵琶峰,大诗人李商隐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