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唐帝国的扩张(第1部):廓清漠北全文阅读 > 第2章 马邑保卫战

第2章 马邑保卫战


  与唐王朝修和之后,突厥人改变了对抗的策略,将重点转向支持其扶植的梁师都、苑君璋、高开道等军阀身上,企图采取“以汉制汉”的方法,作为牵制、打击大唐政权的重要军事力量。

  武德五年(622年)末,在突厥的授意下,梁师都率军数万人进围灵州,突厥也派出骑兵部队参加这次战斗。虽然有突厥人的支持,梁师都仍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灵州总管李道宗率部出战,结果大破梁师都部。为了加强梁师都的防御力量,颉利可汗派出突厥将军郁射率部入五原,协助梁师都。李道宗得知消息后,率部攻击,把郁射的突厥兵团赶出驻地,并且开拓疆土一千余里。

  第二年三月,人心涣散的梁师都部内部发生叛变事件,他的部将贺遂、索同向唐政府投降,并献上所控制的十二州地盘。这次叛变事件使得梁师都的势力大大削弱,唐军趁热打铁,鄜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率军进攻梁师都,直抵梁师都的都城夏州,俘获颇多。

  梁师都的势力已经被压缩在一隅之地,只是借助突厥人的保护,暂保无虞。

  此时马邑的特殊战略位置,逐渐成为唐与突厥较量的重点。

  马邑位于大唐帝国与突厥之间,是苑君璋的地盘,而苑君璋正是突厥重点扶植的对象。马邑的守军,除了苑君璋的部队之外,还驻扎一支二百人的突厥小部队,这是突厥向唐王朝发动进攻的桥头堡。

  拔掉马邑,便是对突厥人的重大打击。

  并州总管刘世让向皇帝李渊建议说:“突厥人屡屡入寇边关,便是以马邑作为进攻的基地,陛下应该派遣勇将戍守马邑附近的崞城,并且以金银财宝赏赐给来降者,另派出骑兵扰掠马邑,毁坏其田地庄稼,打击其经济,这样不出一年,马邑肯定没有粮食,到时可不战而降之。”

  李渊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对刘世让说:“非公,谁为勇将?”得到皇帝当面赞赏的刘世让,怎么能不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地投入争夺马邑之战呢?

  刘世让开始精心策划对马邑的长期围困计划,重点是破坏其农田,摧毁其经济。

  经过几个月的围困,马邑的处境开始艰难了,而且马邑的军民对突厥人也没有好感,不想归附突厥人。李渊不失时宜地派出使者入见苑君璋,劝他投降唐王朝。

  苑君璋的副将高满政也建议杀死突厥驻防在马邑的二百名骑兵,然后归降唐政权。苑君璋不听,仍然幻想着在大唐与突厥势力之间维持自己的势力。此时天下大局已经初定,明眼人都看得出,苑君璋想要守住一小块地盘,是绝不可能的。

  高满政被迫发动兵变,武德六年(623年)六月十四日,入夜时分,高满政率亲兵袭击苑君璋,苑君璋被打得大败,趁着黑夜逃出马邑,投奔突厥去了。高满政控制了马邑城,逮捕并诛杀了苑君璋的儿子以及突厥驻军两百余人,然后打开城门,向刘世让的唐军投降。

  马邑的陷落,成为唐与突厥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导火索。

  在马邑丢失十天之后,突厥颉利可汗派遣大将率精锐骑兵,会同流亡的苑君璋,对马邑进行反扑。马邑军民在高满政的指挥下,英勇抗击,挫败突厥人的进攻,使马邑城转危为安。为了表彰高满政的卓越贡献,皇帝李渊任命他为朔州总管,同时封为荣国公。

  这只是马邑争夺战的开始。

  七月二日,突厥军队与苑君璋第二度发起对马邑的反攻。面对突厥骑兵强大的压力,马邑前线吃紧,李渊调右武侯大将军李高迁率军驰援。李高迁与高满政率军在马邑郊外的腊河谷与突厥军队展开会战,最终击退突厥人,第二次成功地捍卫马邑。

  八月,突厥再度出动一万多名骑兵,会同苑君璋,第三次猛攻马邑。马邑守将高满政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防御战术家,他积极防御,不时出击,突厥兵团的进攻再遭挫折。

  突厥三次争夺马邑均以失利而告终。

  面对一连串的败绩,颉利可汗恼羞成怒,他决心动用更多的兵力,一定要拿下马邑。规模更大的第四次马邑争夺战打响了,这一仗,战斗极其惨烈。

  面对黑压压的突厥骑兵,前来援助的右武侯大将军李高迁心中惶恐不安,在经历三次马邑保卫战之后,马邑守军的伤亡已经很大。面对这次突厥规模空前的进攻,李高迁心里盘算着马邑这个地方肯定是守不住了,不如趁早逃跑的好。深更半夜,伸手不见五指时,李高迁悄悄地带上自己的两千人马,打开城门,偷偷地溜走了。

  在突厥人的重围之下,逃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李高迁逃到半途时,被突厥人发现了,突厥骑兵马上进行截击,经过一晚上的战斗,李高迁好不容易成功逃脱,但手下的两千人马,损失了一半以上。

  李高迁的逃跑对高满政来说,绝对是坏消息,守城的压力更加巨大,除了血战到底,他没有任何选择了。

  颉利可汗亲抵马邑前线督战,以示志在必得的决心。高满政站在城头,见突厥大军如蚁群一样,人数不可胜数。突厥人的进攻开始了,颉利可汗采取车轮战术,一批批攻城部队轮番上阵,企图拖垮马邑守军。战斗打得极为惨烈,一日之内,突厥人对马邑城发起了十几轮进攻,但遇到高满政极其顽强的抵抗。这种战斗力,连颉利可汗都不能不佩服。

  李渊深知马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命令行军总管刘世让紧急驰援马邑。刘世让,这位让皇帝称赞“非公,谁为勇将”的人,并没有体现出他的勇气,当他率军抵达距马邑不远处的松子岭时,发现突厥军队人数众多,兵强马壮,心中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把军队拉回到崞城,静观其变。

  他这一犹豫,后果很严重。

  马邑城唐军的防守十分吃力,可是颉利可汗的心情也不轻松。在突厥人的猛攻之下,马邑仍然在高满政的手中,而刘世让的军队在一旁虎视眈眈,颉利可汗不能不忧虑,骑虎难下啊。颉利可汗暴露出他性格中的一个弱点: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在顺境时他目空一切,而遇挫折时,则容易心灰意冷、半途而废。这个性格弱点,以后我们还将多次看到。

  进攻受挫之后,颉利可汗又想与李唐政权修好和亲,他派出使者入长安,拜见皇帝李渊。李渊明确地告诉突厥使者:“只有颉利可汗先撤军,才会考虑和亲事宜。”

  颉利可汗本想体面地退出战争,但义成公主极力反对,坚决主张打下马邑。

  义成公主是前隋帝国的公主,因为这个身份,她对取代大隋政权的李渊实有大仇恨。由于突厥的习俗,她先后嫁给四任可汗,在突厥有很高的地位,她的意见,颉利可汗不好反对。怎么办呢?要夺取马邑,先要挫败唐朝大将刘世让的援兵。刘世让虽然躲在崞城按兵不动,但他毕竟是一员虎将,对突厥侧翼的威胁非常大。

  颉利可汗决定使用成本最低廉的策略:反间计。

  突厥使者再次抵长安,假装欲与唐政府谈判,故意在不经意间给唐朝一方透露这样的消息:刘世让之所以按兵不动,乃是因为他与颉利可汗之间有秘密往来。弦外之音,暗示刘世让将造反。

  聪明一世的李渊居然没有识破突厥人的诡计,他也很纳闷,为什么向来勇猛善战的刘世让会按兵不前呢?皇帝的通病,老想着部下会造反,而且事实上这些年来,部将造反的事情也太多了。听突厥使者这么一说,李渊越发觉得刘世让的形迹可疑,杀心顿起。

  昨天还是皇帝眼中的一员勇将,今天却被视为叛徒,伴君如伴虎啊。

  刘世让也许是被突厥人的强大阵容所震慑,也可能是想等待突厥军队筋疲力尽时,再对其发起致命的一击。但是刘世让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中了反间计的李渊在震怒之下,召回刘世让,并处以死刑。

  刘世让被冤杀之后,颉利可汗喘了一口大气。为了迅速攻破马邑,颉利可汗召来燕王高开道。高开道是突厥人扶植的另一位军阀,这个人有些本事,他精于器械,特别是攻城器械的制造。应颉利可汗之约,高开道率领一支特种部队赶赴马邑,为颉利可汗提供各种各样的攻城武器。

  在高开道的援助下,突厥人如虎添翼,攻势更加凶猛。

  对于高满政坚守孤城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与意志力,颉利可汗很钦佩,一股惜才之心油然而生,他派人进城以高官厚禄利诱高满政,结果突厥的来使遭到高满政的劈头痛骂。

  马邑城的局势在恶化,一方面要抵挡突厥日益凶猛的进攻,另一方面城内的粮食即将耗尽,而援兵却迟迟不来。守军的伤亡越来越大,马邑城已是满目疮痍的景象,一道道残垣断壁,无语地告诉世人,这是何等惨烈的一场战斗。

  这种情形之下,马邑城是守不住了。高满政召集手下开会,决定向朔州方向突围。

  突围容易吗?这支衣裳褴褛、人数不多的军队能突围成功吗?副将杜士远已经沮丧到了极点,他认为突围是送死,守城是等死,唯一可行的便是向突厥人投降。十月二十日,杜士远发动兵变,杀死高满政,只可惜这位杰出的防御战专家,没死于突厥人之手,反倒死于自己部将的刀下。杜士远打开马邑城,向颉利可汗投降。在丢掉马邑城四个月后,苑君璋在突厥军队的帮助下,又回来了。苑君璋开始在马邑城内残酷清洗异己势力,大批豪杰志士被屠杀,高满政的亲信三十余人也都倒在屠刀之下。然而,令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颉利可汗居然要放弃马邑。在付出重大伤亡后,突厥人夺取马邑,颉利打算将苦战得来的马邑交还给唐王朝,以换取与大唐帝国的议和。此举颇耐人寻味,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历经四个月的苦战方才夺回来,为什么颉利会急着以马邑来换取与大唐的议和呢?

  据笔者的推测,主要原因是苑君璋众叛亲离,即使回到马邑,也很难重新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部队,除非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可是突厥骑兵善于野外作战,守城据点并非所长,因此据守马邑对于颉利可汗来说,没有多少价值,不如以这块土地作为与唐政府的和谈条件,捞一些金银财宝。

  这件事情至少说明颉利可汗缺乏明确的战略目的,他只满足于劫掠更多的财富而已。李渊接受突厥人的谈和,以金银财宝换回马邑城。对李渊来说,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作为突厥左膀右臂的梁师都与苑君璋在部将纷纷反叛降唐之后,其势力已经今非昔比,另一支突厥控制的势力——燕王高开道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高开道也曾风光一阵。在马邑之战期间,高开道的军队不断地袭扰大唐东北部的幽州地区,并且在马邑攻坚战的关键时刻,高开道为颉利可汗制造攻城器械,为最终攻陷马邑城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高开道也意识到唐政权统一全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随着各路英雄的没落,高开道开始有唇亡齿寒的感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投降。

  可是唐政府能接受他投降吗?他心里没有把握,因为他曾经投降唐政府,并被委以蔚州总管之职,后来又起兵反唐,像他这样降了叛、叛了再要降的人,唐政府有这个气度来容他吗?高开道下不了决心,不降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依附突厥人。

  但是高开道的手下将士,多来自山东,离开家乡时间愈长,心中愈是思念亲人,谁也不愿意归附突厥人。一股反高开道的力量悄悄地凝聚起来。

  武德七年(624年)的二月,兵变终于爆发。高开道的亲信张金树率众发难,将高开道围困于家院之内,高开道走投无路,最后悬梁自尽。张金树率众归降大唐政府。

  高开道之死,对突厥人而言,绝对是大损失。因为高开道精通攻城武器制造,而这些武器,对于要逐个攻克唐军堡垒城池的突厥人来说,意义相当重大。

  高开道败亡一个月后,唐军在名将李靖的统率下,铲除自立为宋帝的辅公祏,平定江南。至此,李渊从 617年起兵,到 624年平定江南,前后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全国的伟业。

  一个强大的唐帝国正在崛起,而北方的突厥汗国依然实力超强,两强相遇,势必上演一场巅峰对决,谁将是真正的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