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朝鲜派兵
1894年6月2日,在袁世凯去日本驻朝鲜公使馆摸底日本人态度的前一天,睦仁接到了内阁总理伊藤博文提交的两份奏议,都等着他的批示:第一份是解散议会,第二份是立即向朝鲜派兵。
这两份奏议看上去没有关联,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关系。
内阁奏请解散议会,是因为议会要逼内阁下台。由于长期军备竞赛的缘故,从1893年开始,日本国内出现了经济危机,各大党派吵得不可开交,在议院中占有多数席位的反对党要求内阁集体引咎辞职,让反对党上台。他们在前一天(6月1日)通过了决议案。
此时摆在伊藤博文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率领内阁集体辞职;另一种是拒不辞职,奏请天皇下旨,解散议会,从而保住这届政府。
但要天皇解散议会,保住政府,总要有个理由。理由就是:我们需要打仗。
对于一届政府来说,每当执政出现危机时,选择对外开战就是转移矛盾、凝聚人心百发百中的灵药。于是就出现了向朝鲜派兵的那份奏议。
睦仁在这份奏议上留下了同样的御批:同意!
当然要同意。巴不得举双脚同意。睦仁和军部之前一直担心伊藤博文的政府不会支持战争,现在这个担心消除了。用一句熟悉的话来说,日本已经统一了思想。接下来就是如何打的问题了。
而军部之前担心政府里的那些文职人员会反对开战,是有道理的。
清日兵力对比
现在我们假设在东京和北京,分别有两个大臣向各自的皇帝汇报本国的兵力,那情况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东京这边。“陛下,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兵力大为增强了。现在,常备军的总兵力是——7.5万人!其中,炮兵6000!骑兵4000!”
大家不要笑,地方小嘛,就这么多。
而清国的常备军是多少呢?60万。其中步兵47万,骑兵十万,炮兵三万。“皇上,如果开战,我们还有一些地方团练可以参战,人数不多——100万而已。”
海军方面倒相差不大。清国有舰队四支,日本有舰队两支。
清国的四支舰队分别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自北向南分别守卫从渤海到南海的海防,它们也分别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指挥。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有13艘。而四支舰队1000吨以上的军舰是31艘。
日本的两支舰队为西海舰队和常备舰队,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共21艘。为了举全国之力对清国作战,已经着手准备将这两支舰队统一编制,统一指挥,成立——联合舰队。
日军战时大本营的三套方案
日本迅速行动了,战时大本营迅速成立,制定对清国作战方案。这是一个海陆两军协同作战的方案,详细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陆军在朝鲜登陆,夺取汉城,接着海军从海上支援陆军占领平壤,然后把清军全部赶出朝鲜,占领朝鲜全境。
第二步:从朝鲜过鸭绿江打到清国去。根据战局发展的情况,按照从最好到最坏打算,分为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方案:以朝鲜为基地,派一支陆军进攻辽东半岛,威胁奉天(沈阳),牵制清国守卫渤海口的守军,趁机夺取大连、旅顺,接着陆军主力在辽东半岛和渤海湾登陆,进攻天津、北京,迫使清国签订城下之盟——为达此目的,联合舰队必须致力扫荡清国海军,聚歼北洋舰队主力于海上,控制黄海和渤海制海权。
乙方案:若清国只以北洋舰队迎战(注意这句话),联合舰队则有取胜把握,若清国举全国海军来战,胜负则难料——如果不能控制渤海,而清国海军也未能控制日本近海,则联合舰队应向朝鲜输送陆军,将清国在朝鲜所有军队击退,从清国手中夺走朝鲜。
丙方案:万一海战不利,不仅未取得渤海、黄海制海权,日本近海制海权也落入敌手,陆军主力则应留守本土,保卫本土安全。在本土安全有基本保证的前提下,陆军仍然需要分出兵力从对马海峡以北通过海上远程运输登陆朝鲜,击败在朝鲜清军,达到夺取朝鲜的目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案。
首先,日军最为重视的是海战。一切都取决于海上决战的结果。
其次,日军最为担心的是清国也像他们那样将全国所有的军舰统一编队,统一指挥,但事实将很快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后,这是一个彻底的进攻方案,只考虑进攻,防守是不需要考虑的——即使在本土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要分兵去占朝鲜,什么叫疯狂赌一把,这就是。
在战时大本营成立后,紧接着,睦仁指示成立“陆军中央金柜部”,这个部门是专门为战争提供财政支持的,归睦仁直接领导,中央金柜部有权力动用日本所有的财政资源,军费开支由它直接调拨,而不需要通过内阁和议会的同意。
在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日本的入朝部队成立了。他们是从陆军第五师团中精心挑选出的精兵强将,包括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卫生员等,组成了一个混成旅团,总兵力7800人——这又可以算得上是一次掏家底的豪赌,第一次派兵就派了全国总兵力的1/10。
虽然是赌,但这个兵力是通过计算出来的。这个情况接下来我们就会清楚。
清军也在行动了。6月5日,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发出命令:调派一支2500人的淮军前往朝鲜!
虽然两国都是派兵,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1.任务不同。对于清军来说,他们前往朝鲜,只是帮助朝鲜政府平息东学党叛乱,根本没有察觉到日军已经做好了要跟自己打仗的准备。而日军则是前来占领朝鲜和找机会跟清军打仗的。由于目的不同,又有了在兵力和目的地上的不同。
2.兵力不同。清军按照国际惯例派出了一支不超过3000人的军队,日军根据对清军兵力的这一估计,制订了进入朝鲜部队应该有7000人左右的计划(两倍于清军,保证首战有必胜把握)。
3.目的地不同。清军开赴的目的地是与东学党军直接交战的前线——仁川附近的牙山县。而日军的目的地是汉城,进入朝鲜的日军迅速占领了汉城,以及从仁川到汉城的所有交通要地,从而保证了将来通过海路从日本本土继续向朝鲜增兵的便利。
战争还未打响,在朝鲜的兵力部署上清国已经处于巨大的下风,清国一门心思前来“帮助”朝鲜平乱,却并没有做好清日之间可能爆发战争的预案,至于真正的战争准备,更没有人关心。
但在这时,东学党起义军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这一举动直接打乱了日军所有的部署,差点把他们气得吐血。
东学党人打乱日本战争计划
这举动就是:我们不起义了,跟政府和谈!
当他们看到两支外国军队都出现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时,意识到清国和日本很可能在本国爆发战争,这时候,东学党人收起了对政府的仇恨,决定不再起义。他们知道,只要朝鲜恢复稳定,无论是清军和日军,就都没有继续留下来的理由,危及朝鲜百姓的战火也可以避免。所以,就在日军开进汉城的第二天,东学党立即宣布不再起义,并且退出所占领的州县。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是一种可贵的爱国行为。
日本人的郁闷正是在于:如果大家都撤军了,那还打什么仗啊。
朝鲜国王如释重负,立即向清国和日本发出共同请求:我们局势稳定了,两位大爷都请回吧!
日军的郁闷正是来源于此:如果清日都撤军了,辛辛苦苦做好的开战准备就泡汤了。
李鸿章当然是不愿意跟日本开战的,他先命令在朝鲜的清军做好撤军准备。然后,总理衙门向日本外务省发出外交照会:要求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
日本外务省的答复很简单:不撤。
日本人的计划是,不仅不能撤军,还要利用外交摩擦将清日两国再一次引向开战。所谓战事未起,外交先行。外交文件上的战斗已经开始了,这是实战的序幕。而主导这一切的是一个外交官。由于他接下来的“精彩表现”,在他死后,他被日本人奉为外交界的集体偶像,也是在如今日本外务省大院里,唯一一个塑有雕像的人。
他就是当时的日本外务省大臣陆奥宗光。
李鸿章的苦恼
陆奥宗光给了两个不撤的理由:第一,李大人,我们辛辛苦苦派出这么多军队,如果在朝鲜啥都不干就回国,是不是没面子?我们的军费都是纳税人的钱,政府怎么向民众交代?第二,李大人,说句实话,我们是不相信你们清国的,你说同时撤军,但我们害怕受到你们的欺骗。
李鸿章已经明白了,日军是不会撤军的。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跟日本人进行外交交涉——至于交涉结果怎么样,谁也不能保证。另外一种就是不管日军撤不撤,自己先撤了再说。
提出后一种观点的是北洋水师舰长方伯谦以及淮军将领聂士成。他们认为,清军留不留在朝鲜,清日之间一战都很难避免。但现在的情况是我方的军事部署已经失去先机,敌众我寡,如果贸然开战,正中日本奸计。不如先将军队撤回国内,争取时间将数倍于日军的优势兵力集结到鸭绿江边境,如果到那时日军还赖在朝鲜不走,陆军渡过鸭绿江,北洋舰队开进仁川海域,陆海包抄,一鼓作气歼灭日军!
用一个军事上的专业名词来说,这就是——战略大退却和积极的防御政策。目的只有一个: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但单方面撤军还有一个问题:会不会把朝鲜拱手让给了日本?在方伯谦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的,因为东北亚的局势很复杂,对朝鲜虎视眈眈,想来插一腿的不仅仅只有日本,还有另外的两位老大——英国和俄国。日本没有实力独吞朝鲜,到时英国和俄国就会迫使日本退出朝鲜。
局势已经让李鸿章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仗都还没开始打,就被倭寇给“吓”回来,这很没面子。但李鸿章有苦说不出。对于清军的战斗力,李鸿章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是一支早已是贪腐横行的军队,只能用于对付东学党之类的起义军,跟其他国家真正的军队作战,没什么戏,对日本作战也没有取胜的把握。考虑到这些,李鸿章有点灰心了:算了吧,朝廷没面子就没面子,自己先撤吧。
陆奥宗光正在警惕地注意着李鸿章的反应,他最担心的就是李鸿章单独撤军,这样一来,天下太平,跟清国的仗也就打不起来了,于是当清军出现要单独撤军的苗头后,陆奥宗光抛出了橄榄枝:李大人,我们还是可以先谈谈的,谈得好,我们就同时撤军。
得到这个信息,李鸿章改变了主意:先和日本人谈谈!
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失败
这是一直以来清国外交的老办法。意思是在战争来临之前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利用洋人去牵制和压服洋人,大清国在其中求得个太平无事。李鸿章也知道,如果外来压力对日本施压,日本很有可能同意撤军,于是李鸿章又拿出了这一招。
李鸿章首先想到的是俄国。自古以来,俄国一直是个欧洲国家,但已经越来越重视亚洲利益,在日本“大陆政策”出台时,他们推出了“黄俄罗斯”计划,也就是要把清国的东北和朝鲜大陆变成“黄色的俄罗斯”,打通俄国在远东的出海口。为了实现这一计划,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长达一万公里,横穿欧亚大陆,俄国建这条铁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俄国在欧洲部分的重兵,迅速运到亚洲。
当日军开进汉城时,俄国的第一反应是怒了,他们决不能让日本先行一步,独占了朝鲜。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想到了俄国,在北京他亲自拜访了俄国驻北京公使,告诉俄国人:只要你们能成功调解清日纷争,避免两国开战,清国愿意给俄国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俄国人答应了。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是所有人预料不到的。
当俄国开始向日本施压的时候,陆奥宗光使出了厉害的一招。
这一招就是摸准俄国人的心理,抓住俄国的利益关键点。陆奥宗光告诉俄国人:现在朝鲜是清国的藩属国,我们出兵的目的正是迫使朝鲜放弃对清国的属国地位,使它“独立”,到那时,你们不是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朝鲜?
俄国人恍然大悟了,他们确实不想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但诡异的是,一旦日本入侵,打破现有的朝鲜局势,他们将来又能捞到好处。更何况,俄国人知道他们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就让日本人先去打头阵吧。
陆奥宗光的运作使得日俄两国达成了默契:只要日本在战后维护朝鲜“独立”,日本不在朝鲜驻军,俄国就会默许日本向清国发动战争!
李鸿章终于明白了俄国是靠不住的。而这个情况早在方伯谦的预料之中,在事先给李鸿章的报告中,他认为,俄国虽然是邻居大国,表面上跟清国也很友好,嘴上说得很好听,但真正有事,他们是不会帮助清国的,一旦清日开战,俄国人才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倭人窥韩,俄实暗中取利)。
事实证明了方伯谦的判断,也证明了方伯谦对这场战争的本质把握很准确。跟方伯谦有同样见解的,还有一个欧洲人,他在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为,清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他的名字叫恩格斯,信是写给马克思女儿的(《致劳拉·拉法格》)。
俄国梦想破灭,李鸿章只好又去求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就不用多说了,它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就是那个最早将烧开的水产生的那点气利用起来的国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利益中心是长江流域,而广袤富饶的东北和朝鲜也一直是被视作嘴边肥肉。对于英国来说,在东北和朝鲜还没有实力去跟俄国竞争,所以英国最不希望朝鲜出现战乱,最好是“搁置争议,维持现状”,留待日后解决。
英国开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放弃开战的打算。世界老大出手,陆奥宗光也顶不住,不得不同李鸿章的代表商谈撤军问题。陆奥宗光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迫于英国的压力最后无法和清国开战,那也一定要在谈判桌上得到日本想要的!他起草了一个《清日共同促进朝鲜内政改革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国要自动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让朝鲜“独立”!
陆奥宗光的狡诈已经露出了尾巴。按照他这个方案,清国自动放弃朝鲜,日本不劳而获,想得很美。李鸿章用委婉的语气拒绝:你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朝鲜的“内政改革”,只能由朝鲜人民自己实施。我国向来不干涉他国内政,也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干涉别国内政。即使你们不承认朝鲜为大清藩属国,至少也应该承认朝鲜为自主国,更没有干涉一个自主国内政的权力,所以我们两国都应该同时从朝鲜撤兵。
而陆奥宗光的回答很具有流氓水准:我大日本帝国是为了朝鲜的和平稳定,才认为有实行种种计划的必要,既然现在我们两国政府的观点都不相同,那么,我国又怎能从朝鲜撤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