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 上卷全文阅读 > 第46章 天地再造(7)

第46章 天地再造(7)


  逃回来的骑兵说,月黑风高的后半夜,秦军步兵突然出现在宜阳城下,趁夜全力猛攻。待到天亮,韩军守将清楚了秦军全是步兵,便率领城内铁骑杀出,要一举消灭秦军。谁知秦军根本不退,反而筑成步兵圆阵迎战。宜阳骑兵被秦军的傲慢激怒了,发誓要与秦军步兵见个高低。鏖兵竟日,韩军无法撼动秦军步兵的大阵,反而死伤了两千人马。这时,天近暮色,大祸降临,秦军大队铁骑神奇地从漫山遍野杀了过来。韩国的宜阳铁骑就这样陷入两面夹击,两个时辰便全军覆没了。只是不知何故,秦军没有追击韩国援军。

  “那真叫害怕……”伤兵惊魂未定,“黑人,铁马,尖厉的号角,闪亮的长剑,我们还没回过神来,就被分割成了碎块!”

  消息传来,韩国朝野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申不害训练的韩国铁骑也是赫赫大名的天下劲旅,魏赵齐楚燕几个大国无不忌惮三分,可如今竟被秦军一夜之间全部歼灭,这秦军锐士之战力如何不令人胆寒?

  第三战,夺取魏国占领的崤山区域,全面控制崤山。

  对秦国战事的前期谋划,司马错始终在壮大根基上做文章。楚国房陵是粮仓,韩国宜阳是铁山。紧接着,司马错看准了夺取崤山这步棋。崤山,是与秦、魏、周、韩、楚五国都大有干系的要塞山地。从位置看,它处在黄河东折处的南部,与桃林高地连成了一片广袤的山塬,向西伸展到华山地带,向南揳入楚国北部的丹水中游,向东则居高临下地鸟瞰三川地区,与洛阳几乎只有百里之遥,骑兵两个时辰便可兵临城下。崤山地带的咽喉要塞就有三处——东边函谷关、南边武关、西边桃林塞[14]。对于这五国,崤山都有“门户”的意义。谁占据了崤山,谁便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国门。

  长期以来,崤山与河西地区一样,都是魏国占领的“飞地”。商鞅收复河西后,只收回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崤山西部地带,崤山的大部分地区尚处在分割拉锯状态。楚国占据了崤山南部,魏国控制了崤山东南部。也就是说,秦国的武关直接处在楚魏势力范围,函谷关外的东部山麓也在魏国手里,崤山所具有威慑力的全部地段,并没有被秦国全部掌控。从东出争霸的眼光看,只要崤山处于分割状态,秦国东部的封锁就还没有彻底打开,出得函谷关并不能长驱东进。

  全部占据崤山,就是要使山东六国的门户洞开,而秦国的防守要塞却更加牢固。

  在崤山东南,魏国驻扎了五万守军,一部驻扎在武关背后的洛水上游河谷,一部驻扎在函谷关外大河南岸的三门大峡谷内[15]。洛水河谷以步兵为主,大峡谷以骑兵为主。魏国虽然衰落,但仍然是一流的强国富国,魏军也仍然算是天下少有的几支强大军队之一。训练严酷敢打硬仗的“魏武卒”更是威名赫赫。但是,在桂陵大战、马陵大战、秦魏河西大战后,魏国的精锐主力已经基本拼光,剩下的各关隘驻军全是守备之师,只有二流战力。庞涓死后,魏国军权先后由三任太子执掌,没有再设上将军。太子申掌兵伐齐被俘,后立太子赫不得魏惠王之心又被废,目下是新太子魏嗣掌兵。魏嗣志大才疏,以“名将”自居,执掌军权后两次征发,将魏军兵力总数重新扩大为三十万,一时颇有声威,一心要打几场大胜仗,复兴大魏的霸主地位。

  对秦国而言,这是新君臣第一次对中原强国的直接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试探。魏国目下力量究竟如何?能否对秦国构成新的封锁?都将在崤山之战见出分晓。毕竟,魏国不是楚国,更不是韩国。

  司马错提出夺取崤山的谋划后,嬴驷立即带领轻装骑队秘密东来。两日后的深夜,嬴驷进了宜阳,与司马错、樗里疾会齐,君臣三人秘密谋划了整整三日,议决由司马错统一指挥崤山之战,樗里疾总揽后援,嬴驷坐镇咸阳做万一失利的应变准备。

  旬日之后,正是月初。夜黑风高,崤山南麓的武关开出了一支偃旗息鼓的步兵,轻装疾进,直扑洛水河谷。天将黎明,魏军正在酣梦之中,突闻鼓声如雷号角凄厉,漫山遍野的黑影潮水般压了下来。魏军惊慌大乱,自相践踏,溃不成军。两个时辰后天色大亮,魏军数千人拼命杀出重围,沿洛水河谷向东逃窜。未走几里,秦军一支伏兵杀出,硬生生将魏军残部封堵在山谷之中。日色正午时分,崤山东南便恢复了平静。这支秦军步兵迅速集结,战饭之后立即兼程北上,向函谷关外秘密运动。

  三门大峡谷的黑夜一片静谧,唯有大河涛声隐隐可闻。魏军骑兵操演了一天阵法,早已经酣然入梦,连谷口的游骑步哨都不再游动,聚在山坳里燃起篝火避风取暖,不消片刻,都呼呼大睡了。魏军也是太大意了,认为这里虽是山地峡谷,但却在函谷之外,历来是魏国的本土;西边的函谷关,秦军只有一万步骑驻防,岂敢寻衅三万铁骑?东边距重兵驻守的大梁不过一日路程,大军随时可到。对于风驰电掣的骑兵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平安谷。况且太子亲统大军,正要重振魏国雄风,哪里还有人敢在这里与魏国打仗?

  突然,却闻战鼓如雷杀声震天,火把如同白昼。黑色骑兵神奇地从峡谷深处铺天盖地地杀了出来。魏军营寨立即大乱,人喊马嘶,争相逃窜。统兵大将从睡梦中惊醒,慌忙上马发令,几经弹压,杀掉了几十名惊慌逃窜者,主力才稍见聚拢。大将下令,向峡谷外突围,在平原上与秦军决战。魏军潮水般冲向谷口,忒煞作怪,谷口竟无一秦军,畅通无阻。

  “啊!秦军主力——”前行骑士几乎是尖叫起来。

  漆黑的原野上出现了广阔的火把海洋,横宽无边,正正地堵在魏军骑兵面前——铁马面具,黑色森林,清一色的阔身长剑,正是秦国的铁骑主力。

  “杀!杀出去——”情知生死在即,魏军大将怒吼着发出了死战命令。魏国的红色骑兵高举着长剑,冲向了无边的火把海洋。“哗——”火把海洋的中央地带却退潮般迅速缩回,两翼伸向无边的夜色之中,将冲锋的红色集团倏忽围困在火把海洋之中。

  大河南岸的原野上,弥漫出惊心动魄的无边喊杀。

  深秋的太阳升起时,原野上沉寂下来,层层叠叠的红色尸体从山外平川一直绵延到大峡谷深处。秦军迅速清理了峡谷,修筑起新的营寨。日落时分,大峡谷口已经竖起了一面黑色的“秦”字大纛旗。

  消息传到大梁,太子魏嗣暴跳如雷,立即就要出动大军复仇。

  “嗣儿,少安毋躁。”已经两鬓斑白的魏惠王深深地叹了口气,“如今大乱之势,猎犬捕兔而虎狼在后的事还少么?你没打过大仗,万一有差,大魏基业何人承继?”

  太子魏嗣顿时泄了气,大骂秦国一通“蛮夷虎狼”了事。

  此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打出了秦国的威风——一举控制了崤山全部,一脚踏出了函谷关,迫使赫赫魏国忍气吞声,洛阳周室、韩国新郑、楚国郢都尽皆噤若寒蝉,齐赵燕三大国也假装不知道似的默不作声。秦国的威慑力首次覆盖了大河南岸,一股凛冽的寒气开始弥漫中原。

  然则,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

  一鼓作气,秦国打了第四仗——东出汾水,夺取晋阳[16]。

  商鞅收复河西,秦国在大河东岸仅仅占领了离石要塞,在河东地带扎了一个小小的钉子,对赵国、中山国、燕国几乎没有任何威慑力。而这三个国家,都是秦国恨得牙痒,而又长期被魏国牵制得无法动手的国家。中山狼对河西的灾难,已经使秦国朝野切齿。赵国屡次策动秦国西部后院的戎狄叛乱,又屡次参与瓜分秦国,几乎与魏国不差上下。燕国则历来以老牌贵族自居,蔑视秦国,不屑为伍,多次拒绝了秦国在困窘时期的修好请求。秦孝公视为国耻者,即六国“不屑与我会盟”。这种仇恨,秦国朝野是不可能忘记的。

  如今情势大转,秦国的后续目标立即瞄准河东,要在这里立下一个根基。

  “夺取晋阳!这里是河东腹心。”这次是樗里疾的主张。

  “有理。”嬴虔立刻赞同。他青年时期长年在西北作战,对西部戎狄与河东燕赵一带特别熟悉,“晋阳不大,却是兵家形胜之地。东南直接压迫邯郸,东北威慑中山,北面对燕国的雁门塞[17]与代地可成攻势。一石三鸟,好棋!”

  “国尉之见?”嬴驷特别看重司马错的评判。

  “臣以为有理。”司马错虑事细密,沉吟道,“只是,攻取晋阳,须得劳动太傅一场。”

  “但凭国尉差遣!”嬴虔大是兴奋,他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战场了。

  “好!夺取晋阳仍由国尉统一号令,太傅与上大夫襄助。”嬴驷断然定板。

  月余之后的一个深夜,一支商旅马队秘密出了咸阳北阪星夜北上。这是嬴虔率领的一支由公室弟子组成的特殊马队。西周初期,嬴秦部族曾经三分流亡。一支进入西部半农半牧,后来立国成为诸侯之前,两支较大的支脉曾经进入阴山草原,又从阴山南下,进入汾水流域的河谷草地,在那里定居下来。余部流散于东方山海之间,后来北上的秦人便成了后来的赵国。是故,秦人中流传着“秦赵同族同宗”的说法。其中,一支“赵人”定居在晋阳,是晋阳地带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嬴虔的公室马队,就是要策动这支“赵人”认祖归宗,做秦军的接应力量,事后重新回归秦国。

  半个月后,司马错接到秘密消息:嬴虔大获成功,“赵人”已经做好了接应准备。

  司马错这时已经移帐离石要塞,闻讯立即下令:河西三万铁骑兼程北上,绕到晋阳北面待命。同时,司马错亲自率领八千轻装步兵,从汾水河谷秘密北进,堵住晋阳正面,以防赵国骑兵增援。

  旬日之后,嬴虔率领的“赵人”勇士与秦军三万铁骑同时发动,内外夹击。一夜之间,晋阳的一万赵军全部被歼。赵肃侯接报大惊,立即派出五万骑兵挽救晋阳,眼看晋阳遥遥在望,不想却被司马错的步兵堵在汾水西岸的龙山峡谷,激战竟日,无法越过。次日,秦军三万铁骑杀到,与赵军骑兵展开了激烈厮杀。也是半日工夫,赵军损失大半,仅余万余骑突围逃走。

  晋阳一鼓而下,燕、赵、中山无不惊恐。

  颇有气焰的中山国首先发出修好和约,主动将临近晋阳的三个隘口割让给了秦国。

  燕国百余年从来没打过大仗,面对秦军威势更是不敢贸然,只好以“秦虽无礼,却也未侵掠我邦”为自慰,宣告作罢。赵国倒是真想打一场,但自觉凭一国之力不足以取胜,须联合齐、楚、魏其中的一个大国方能出兵。可几经联络,三大国各有搪塞,硬是没有一个愿意结盟出兵。齐国是唯一没有与秦国直接冲突的大国,也是现下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大国。可是,齐国非但不想联兵攻秦,反乐得看到与秦接壤的各国手忙脚乱,以便从中渔利。心念及此,一股凉气顿时涌上赵肃侯脊梁。他恨透了这些无义邦国,更恨透了秦国。

  “秦国蛮夷,虎狼之邦!”赵肃侯狠狠地大骂了一声。

  这句咒骂迅速传开,“虎狼”立即成为秦国的代名。山东列国的口语中渐渐衍生出“虎狼之邦”、“虎狼之国”、“秦为虎狼”、“虎狼秦”、“秦虎狼”等关于秦国的诸多骂词。骂归骂,山东六国终是无可奈何。

  骂了一段,中原战国又恢复了相互攻伐的乱象。

  三年之间,大大小小打了四十余仗,没有稳定的同盟,甚至没有临时的合力,只有混战而没有目标。只有秦国似乎游离于中原乱象之外,冷冷地窥视着一切可利用的裂痕与时机,随时准备闪电般地出击。

  中原列国之间充满了仇恨与猜忌,更对“虎狼秦国”神出鬼没的袭击战恐惧不已,生怕这“虎狼”之灾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各国纷纷在国界修筑长城,将自己圈得森严壁垒。非但齐魏燕赵楚韩六大战国开始修筑边境长城,连中山国、宋国也动手修筑长城了。

  “洪水猛兽,莫如虎狼之秦!”这句咒骂永远地挂在了中原列国嘴上。

  [1]阳周,今陕北绥德以西,当时是秦长城的要塞。

  [2]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部,当时有要塞城堡,后有云中郡。

  [3]白于山,今陕北靖边与吴旗之间的山地,秦长城沿此山北进。

  [4]《齐民要术·种蒜》载:小蒜为中原固有,大蒜乃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

  [5]桔槔,春秋早期已经开始使用的杠杆式汲水工具。北方某些地区现在仍可见到,呼为“秤杆”。

  [6]朝(zhāo)歌,殷商后期都城,在今河南淇县。

  [7]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8]谥法,古代开创的死后追认制度,主要适用于国君与权臣,根据死者功业与为政特点确定名号。

  [9]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西南。

  [10]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部。

  [11]夷陵,今宜昌地区的山地。

  [12]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13]宜阳,战国时韩国设宜阳邑,在洛水中游,今洛阳西南。

  [14]桃林塞,春秋战国时为要塞城堡,东汉设为潼关,在今潼关县境内。

  [15]三门大峡谷,即今黄河三门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与山西平陆县间。

  [16]晋阳,今山西太原地区。

  [17]雁门塞,当时的军事隘口,即后来的雁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