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秦帝国全文阅读 > 第13章 张仪连横

第13章 张仪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出生于魏,却效忠于秦,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相。张仪的主要贡献是以“连横”策略打破了其他六国“合纵”之盟,为秦后来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秦国第一相

  前337年,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后去世,其子惠王(又称惠文王、秦惠文君)即位。虽然惠王一上台就处死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内容,对内对外仍然继承孝公时代的富国强兵政策。相比之下,其他诸侯国中唯有刚刚灭掉越国的楚国还能与秦国相争,其他的如韩、赵、魏都逐渐衰退。秦国显然对人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秦惠王继承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人才政策,使得天下人才纷纷跑到秦国来寻找用武之地,张仪便是其中一个。张仪出生于魏国,擅长“纵横之术”,在入秦之前曾经游说魏国、赵国、楚国和东周,都没有得到重用。

  惠王九年(前329),张仪入秦,被秦惠王拜为客卿。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领兵攻魏,夺取魏国的蒲阳城(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张仪建议惠王归还蒲阳、送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并派他随公子繇入魏,伺机说服魏王投靠秦国。

  张仪到了魏国,对魏王说:“秦王得到了城邑却还是送还给您,还叫公子繇做人质来到魏国,可见秦王对魏国是真心实意的好啊,魏国也应该回报秦国。”魏王觉得有道理,就问:“该怎么报答秦国?”张仪顺势说:“秦王喜欢土地,如果大王您能送给秦王一些土地,秦一定视魏为兄弟,秦魏形成联盟,将来一起讨伐其他国家,取得的土地可远比您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得多了。”魏王听了很动心,就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秦魏两国几十年反复争夺的“河西之地”至此全部归秦所有。

  由于张仪说服魏王归还河西之地,立了大功,惠王提拔他为相,取代了原来做大良造的公孙衍。张仪以前秦国从来不设相,而只有将相合一的大良造,这个军、民、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大良造对君权是一个威胁,所以秦惠王上台后,就着手对大良造进行分权,张仪就成为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相。公孙衍也因此郁郁不平地离开秦国奔赴魏国。

  合纵攻秦

  在前325年,秦国称王,为“秦惠王”,这也就暴露了秦“目无天子”、称王称霸的野心,引起了邻国魏的强烈不安。魏国自知不能单独与秦对抗,于是积极联合韩、赵和齐等国。在秦国始称王的同年,魏惠王与韩宣惠公相会,也尊韩宣惠公为“王”,同时韩魏两国积极地笼络赵国。第二年,秦惠王派张仪率兵攻打魏国的陕,取得了魏国的上郡。这件事更令魏国十分惶恐,就接连两次与齐威王会盟,想依靠齐国抵抗秦国。

  次年,为了拆散东方各国的联合,秦惠王也派张仪和齐国、楚国的大臣在啮桑(故地在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企图拉拢齐国与楚国对付魏国。这时,从秦国跑到魏国的公孙衍看清了秦的意图,就发起“五国相王”,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同时称王,结成联盟,以对抗秦、齐、楚的联合。但这个联盟并不稳固,各怀异心的五国君主很快四分五裂,楚国趁机派兵在襄陵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八个城邑,给了魏国迎头一击。

  制服三晋

  为了进一步瓦解东方各国联盟,秦国假装解除了张仪的官职,叫张仪投奔魏国。前322年,张仪入魏,很快受到魏王的重用,任他为相。张仪趁机游说魏王归附秦国:“魏国土地不到千里,士兵不到30万,地势平坦,没有大山大河的阻挡,本来就是战场。魏国南边临楚、西边接韩、北边临赵,东边是齐,各国从各个方向都能进攻魏国,那么魏国至少需要10万人来守卫边防。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依附齐国,那么齐国就会攻打魏国的东面;如果向东亲近齐国而不与赵国交好,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北边;如果不亲近韩国,韩国就会攻打魏国西面;如果不与楚国合作,楚国就会攻打魏国南边。所以,魏国正好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上。现在虽然诸侯合纵联合、结为兄弟,但就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亲兄弟,还会彼此争夺钱财,您怎么还能依靠这样不稳定的联盟呢?”

  “魏国如果不依附秦国,秦国就会进攻河外,占领卷、衍、南燕、酸枣等地,胁迫卫国夺取晋阳,赵国也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国,这样魏国就不能与赵国‘合纵’。如果秦要挟韩来攻打魏,韩国因为惧怕秦国必然不敢不听从,那么,魏国的处境就非常危险。所以,魏国不如归顺秦国,以防楚国与韩国的侵扰。”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向秦国称臣,给秦国修建行宫,向秦国进献礼物,接受秦国的封赏。

  前318年,张仪的连横计谋被魏国发觉,就被赶回了秦国。

  不久,魏相公孙衍开始联合赵、燕、韩、楚、魏五国共同攻秦,“纵约长”由楚怀王出任。这次“五国伐秦”虽然声势浩大,但因为各国行动不一,很快就被秦军大败。紧接着秦军在大将樗里疾的统帅下,于前317年在修鱼(故地在今河南原武东)大败三晋联军,俘虏了韩将申差,斩首八万,这次战争也宣告了“五国伐秦”的行动失败。

  韩国在修鱼战败后,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已经无力与秦国抗衡。韩国大臣公仲侈向韩宣惠王献策:“不如和秦国讲和,毕竟秦国的主要目标还是在楚国,韩国不如和秦国一起攻楚。”韩王于是命公仲侈入秦求和。这件事被楚怀王知道了,立即扬言要兴师救韩,一方面想要动摇韩国向秦国求和的心思,另一方面则为了鼓动秦国加速攻韩。果然,韩国以为楚国会救自己,就不再向秦国求和,而秦国也正如楚国所想,派兵攻打韩国,此时楚国坐视不理。前314年,秦国在岸门(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一战中大败韩国,迫使韩国屈服。

  第二年,秦军乘胜攻打赵国,在蔺(故地在今山西离石)大败赵军,俘虏赵将赵庄。至此,秦彻底挫败三晋,接下来就是对付齐、楚联盟了。

  削弱楚国

  前313年,秦国再次假装辞掉张仪,叫他去拜见楚怀王,以求伺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到达楚国之后,首先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取得了怀王的信任,接下来建议楚怀王:“秦王其实最敬佩楚王您,最憎恨的是齐国。秦王愿意把商於(故地在今陕西商洛)六百里地献给楚国,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这样一来齐国力量必然会削弱,楚国也就可以控制齐国。这件事是三全其美:既能削弱齐国,又能施德与秦,也能使楚国获得商於六百里地。望大王不要错失良机!”楚怀王闻言大喜,在朝廷中大肆宣布:“我国马上就会有六百里地了。”群臣都纷纷祝贺,唯独大将陈轸不贺。陈轸劝说怀王:“张仪的话不可信。楚国若是与北边的齐国绝交,失去了齐国这个盟友,西边的秦国也就不怕楚国了,齐与秦要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那时楚国就有大祸了!”此时的楚怀王已经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贪图商於六百里地,根本听不进去陈轸的谏言,还是执意派人回秦国要土地,张仪也假称要回国斡旋,回到了秦国。

  没想到,张仪回秦以后称病一连三个月不回楚国。愚蠢的楚怀王以为秦是嫌自己与齐断交还不够彻底,因此特地派人去齐国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与楚绝交而与秦结交。张仪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就告诉楚国使者说:“秦王要将‘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王!”怀王得知“六百里地”变成了“六里地”,才知道自己被张仪骗了,非常生气,要立即出兵伐秦。陈轸再一次劝阻怀王:“现在楚国不如割地向秦求和,然后联兵攻齐,或许楚国还可以继续存活。”气急了的楚怀王再一次拒绝了陈轸的建议,强行派人攻打秦国。前312年,楚军在丹阳与秦军展开大战,楚国大败,秦军占领汉中。

  汉中失守后,楚怀王又与齐国联合,制订了共同对抗秦国的策略。楚军刚刚深入秦国的蓝田,便遭到秦国袭击。与此同时,韩魏两国配合秦国,发兵攻打楚国的后方,迫使楚国退出秦地,这一场混战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武王不喜欢张仪,正如他的父亲不喜欢商鞅一样。然而张仪比商鞅聪明,抢先逃到魏国,两年之后,在魏国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