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全文阅读 > 第35章 梦的文化之旅(4)

第35章 梦的文化之旅(4)


  如果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8个梦,其实就是一场梦。不管讲述的是自然还是社会,是战争还是人生,最终说的都是一个主题:人类将会走向何方。这部电影里的梦并不像我们认为的梦那样荒谬而不合逻辑,不像大多数人的梦那样只有黑白色。它的情节始终都是有着一条主线的,它的画面色彩是绚丽而魔幻的。

  太阳雨之梦和桃园之梦都是有关孩子的梦,这两个梦唯美动人而又显得十分神秘。狐狸的家象征人类的家园,人类与万方生灵互不侵扰,生命在阳光和雨露下以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的节律悄悄滋长。孩子即使遇到了悲惨的事情,但结局总有一线希望或生机。童年多好,做的梦也如此美妙。

  风雪之梦和士兵之梦都是讨论生存和死亡的梦。当我们长大成人,足够承担起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当死去的人重新站在你面前,带着顽固的表情和不甘心的哭泣时,我们开始惊愕惶恐、反思生命。我们确认我们想要活下去,就像那些死去的士兵也始终不肯承认他们已经死去。无论如何,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凡·高之梦是八个梦中唯一关于艺术的梦。凡·高本身就是黑泽明的一个梦,简单,干净,寂寞,过去与现在相遇,真实与画作交融,那个象征黑泽明本人的日本青年穿行在凡·高的麦田和鸦群间,穿行在过去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之间,那是真正的梦,隐晦又清晰,漫无目的。年轻的黑泽明迷失于凡·高的画,就像扮演凡·高的斯科西斯迷失于黑泽明的电影世界,像人类迷失于永恒的大地。

  红色富士山及食人魔之梦是有关战争与武器之梦,画面里富士山染上了鲜血一般的红色,充斥着画面的化学烟雾更显得张牙舞爪地狰狞。这不仅是黑泽明的噩梦,也是日本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噩梦,在化学武器的威胁下,全人类的生命就像蚂蚁一样脆弱。在这里,与其说是梦,更像是对正在毁灭自己家园的人类的讽喻性预言,而说教意味也尤其强烈,是对人类愚行的控诉,也是直到最后一刻对生的执著。

  水车之梦是一个回归自然的梦,一种返璞归真式的生活愿望。同样有关自然,与前面两个梦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里面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有些人说人生艰苦,他们是有口无心,事实上,活着真好,人生真精彩。”

  在最后一个梦里,黑泽明用水车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给了我们,也给他自己一个安慰。那样的梦幻田园,在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中哪里会有?即便有,在那样的田园,现代的我们又何以自存?

  《盗梦空间》情节可行性分析

  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又名《奠基》,创意来自于导演诺兰自己的梦境,故事情节充满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情节设计非常复杂又引人入胜,逻辑严谨周密又充满趣味。它的上映引发了全球性的观影热潮,也引发了各种与此相关的解析和探究。

  这部电影由于电影里一环套一环的梦境让很多人看不懂哪里是真实、哪里是梦境,很多人甚至称它为“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看懂的电影”。上映期间,随处可见人们因为这部电影的理解引发的兴致勃勃的讨论和分析。

  盗梦、植梦有没有可能实现?多层梦境是否真的存在?梦里的时间流逝真的要慢一些吗?以改变梦境的方式改变他人思维与意识到底有没有可能?

  在此,我们对《盗梦空间》的情节可行性简单的做一个分析。要分析情节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四个问题能不能得到解答。

  第一个问题,梦境到底能不能控制?

  在这部电影里,只要借助一种药物和一台机器,把人的意识上传到某人的梦境中,就可以进入这个人的梦境,通过梦境来改变这个人的思维和意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药物可以让人进入到所谓超级睡眠的状态,但目前想进入别人的梦境是不可能的。控制自己的梦还是可以做到,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清明之梦。

  第二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多层梦境?

  很多心理学家都从普通人的梦中发现了2层梦境,这说明多层梦境确实是存在的。但目前报告最多的也只有3层,离电影里7层梦境还差得远。

  多层梦境源于梦的凝缩、置换等机制,使得梦总是处于跳跃的情节中,从而产生了梦境分层的错觉。而脑科学的证据表明,梦的跳跃性可能来源于眼动睡眠。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在这个阶段眼睛的快速活动与梦中场景的切换有很大关系,场景切换越快,眼球转动也就越快。

  第三个问题,梦里的时间流逝会变慢吗?

  电影中引入的这个概念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梦境中的时间比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逝速度要慢得多,并且时间的流逝速度跟梦的层次相关,越是深的层次,时间流逝的速度越慢。这句话理解可能有点困难,简单点说就是可能在梦中已经度过了一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过了不到一个小时;但是如果在梦中做的梦里度过了一天,也许现实生活中只过了一分钟。更深的梦的层次以此类推。

  那么,这种对梦境和现实时间的虚拟描写有没有依据呢?这个还真有。一些清明之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做清明之梦的人从梦中醒来时,他们报告的对时间的感觉确实是这样的。当他们报告自己在梦中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是实际生活中要比他们感受的短得多。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他们更为感兴趣的事情是:如果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出现问题,会发生什么事情。虽然对时间的幻觉是由大脑自身产生的,但正如《盗梦空间》中的情节一样,这种幻觉同样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

  第四个问题,植梦到底有没有可能?

  许多催眠专家都认为,通过催眠,植梦是可能实现的,导演诺兰的“植梦”的灵感可能就来自于催眠。《盗梦空间》中的梦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把梦和催眠里比较有趣的东西拼装在一起的幻境。催眠是人工引导产生的,而梦却是自发的。片中的造梦让人进入一个别人构建的世界,与催眠师的引导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片中费舍尔在梦中制造一支护卫军让柯布等外来者大吃苦头,这是对现实中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夸张和想象。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的一个功能,把自己不接受不喜欢的一些心理活动压抑下去,而催眠则是屏蔽掉这些防御机制,直接触碰你的潜意识。

  第五个问题,梦境里到底遵不遵守物理定律?

  《盗梦空间》里的梦极尽想象与夸张,甚至出现了巴黎就像一张大纸一样折叠起来的画面,还有的时候有些光的幻觉会变成真的。电影中的那段没有尽头的楼梯实际上就来自于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创作的没有尽头的楼梯,这些在梦中出现都是有可能的,梦境也会遵循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法则。一个关于梦境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感官输入,意识行为似乎变得不可捉摸。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梦境中找到一些规律:如“自我实现期望定律”(你期望的事情将会发生)和“叙事动力定律”(在某个地方停留太久,梦境开始陷入冲突)。

  由此看来,《盗梦空间》中展示的某些情节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还有一些情节在理论界仍然不被接受。期待着有一天,我们能够掌握梦的形成机制,掌握对梦进行加工的技术,实现真正的“盗梦”。

  【小贴士】科学家盗梦

  一个美国科学家从植入电极治疗的脑瘫病人那里收集做梦时神经元放电信息,想以此获得梦的信息。每一个梦都是一个电子数据,而每一个神经元都与特定想法有关。如果数据足够大,说不定可以用于解梦。这项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说不定还能用于控制你的思想,就像《盗梦空间》一样。他们先在你大脑里植入电极,然后坐在电脑屏幕前,分析和记录你睡觉、做梦时神经元的放电情况,就可以知道你做了什么样的梦!别担心,这些还没实现呢!

  一帘幽梦:那些电影中的梦

  在《安德鲁之犬》之后,很多电影导演对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由于梦具有神秘、虚幻、虚实难辨的色彩,在电影情节里加上梦的元素有时能够让整部电影显得充满创意和智慧,同时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梦一直都是电影界一个热门的题材。

  在此介绍一些关于梦的电影给大家,这些电影或多或少都与梦有着关系,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兴趣和启发。

  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1945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本片又名《意乱情迷》,是最早运用精神分析原理来分析梦境的电影,情节离奇而曲折,最终通过梦境侦破奇案。

  梦(Kvinnodrom)1955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这是一部讽刺喜剧,主要通过梦境描写女性的欲望和惶恐心理。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1957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主要讲述一个倔强顽固又自私的医学老教授在现实的荣耀和梦境幻觉以及对童年回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

  伊万的童年(Ivanovo detstvo)1962

  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片中的夸张元素是对童年神秘的礼赞,圣洁但并不做作。

  八部半(Eight and a Half)1963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又名《八又二分之一》。本片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朱丽叶与魔鬼(Giulietta degli spiriti)1965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片中塑造的潜意识充满了象征性意象,把中年女性心理危机的梦境和现实的分界模糊化,凸显女主角内心的痛苦。

  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Valerie a t den divu)1970

  导演:亚罗米尔·伊雷什。片中主要描写一个青春期女孩遭遇的奇异事情,梦幻混杂着现实,充满着象征和隐喻的批判。

  夜的第三章(Trzecia czesc nocy)1971

  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片中年轻人被接种疫苗后出现的高烧病人的梦境荒诞而阴暗,让人印象深刻。

  面对面(Ansikte mot ansikte)1976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通过精神分析对现代社会的女性性心理和**望进行剖析,通过大量梦境来烘托女主角的潜意识。

  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1980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影片最后浴室的一段梦境很真实,巧妙的是那段梦是女主角先前自己的想象。

  梦(Dreams)1990

  导演:黑泽明。用诗歌跳跃性的思维,把八个近乎没关联的独立的梦串成一个老年人对人生的思考。

  12只猴子(Twelve monkeys)1995

  导演:特瑞·吉列姆。科幻惊悚的故事情节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之间,跳跃式的叙事留下不少可供思索回味之处。

  梦旅人(Picnic)1996

  导演:岩井俊二。影片通过对三个精神病患者的刻画,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

  导演:丹尼·博伊尔。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以写实主义的基调展示了现代青年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

  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1997

  导演:陈果。本片描写了一场惨烈而失败的青春,其中一些画面通过精神分析式的画面解读,描写了男性的欲望。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

  导演:萨姆·门德斯。又名《美丽有罪》。该片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渗透着浓烈的嘲讽精神,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2000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被评为最具争议的十部电影之一。它的触目惊心主要不是视觉,而是心灵。

  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

  导演:大卫·林奇。影片里的噩梦可以根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来分析,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微妙地暗示了多层梦境的可能性。

  梦魇疯人院(Sílení)2005

  导演:杨·史云梅耶。这绝对是一部可以拿来崇拜但不能拿来喜欢的电影,充满着视觉上的震惊和思想上的惊吓。

  红辣椒(Paprika)2006

  导演:今敏。这是一部改编自科幻作家筒井康隆的同名动画电影。现实与梦境层叠交织,构图恢弘大气,是一部体现新时代虚拟特征的杰作。据说《盗梦空间》灵感来自于本片。

  悲梦(Sad Dream)2008

  导演:金基德。又名《非梦》。人物飘忽、主题抽象。一个带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一场梦和梦游之间造成的男女悲剧。

  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2010

  导演:蒂姆·波顿。蒂姆·伯顿热衷描绘错位,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常以黑色幽默,独特的视角而著称。波顿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德普诡异的表演风格可谓是经典的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