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道德经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4章 执古御今 (2)

第24章 执古御今 (2)


  列子莫名其妙,拔腿就追。季咸却像丢了魂似的,拼命奔跑,列子追赶不上,只得回来,他对壶子说:“我没有追上季咸!可是,您究竟给他看的是什么啊?”

  壶子笑着说:“刚才我让他看的是根本大道,但还没完全展示出来,他就跑了。我只是想逗逗他而已,让他无法猜测,就像草遇风披靡,水随波逐流。所以,他刚看我一眼就被吓跑了。”

  说完,壶子哈哈大笑。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高深莫测不仅仅是道家大师的策略,平凡人也可以加以运用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商海逍遥游:

  洞察力助你抓住商机

  视之不见名曰夷。意思是说,看它不见,无色无形的,叫做夷。这里的“夷”是说“道”虚无飘渺,不可感知。这就有点类似于“商机”了,商机倏忽而来,匆匆而去,也是一种难以确定、难以把握的东西。

  对于有志于“道”者来说,“道”再难感知、再难求,也一样要去修、去感知,不然何以得道?而对于商人来说,商机再难把握也要去把握,不然何以盈利?对“道”的感知,要靠“至虚极,守静笃”,对商机的把握却要靠“洞察力”。

  20世纪90年代初,从“先天不足”中走过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涌现出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整治和规范。1994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连串的宏观调控政策,立时使得众多投机房地产市场的人“赔得血本无归”。

  但是,就在这个许多人对房地产业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许荣茂却大举进入北京房地产业。他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虽然处于低点,但因为北京是首都,聚集了境内外的很多高端人士,客观上存在一个细分的高档楼盘消费市场,这个市场一直被忽视了。

  事实证明,许荣茂的判断完全正确,从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到紫竹花园、御景园,一幢幢高档外销公寓都非常热销。他在北京的五个项目、三千多套房子全部卖完了,销售额达到几十个亿。许荣茂的世茂集团在一片低迷的北京房地产市场上“一枝独秀”。

  1999年底,正当北京的房地产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许荣茂却又把目光投向了上海。上海虽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但当时谁都知道,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处于低潮,仅陆家嘴就有一半的办公楼处于闲置状态……

  这一次,许荣茂遭到了包括儿子许世坛在内的世茂集团高层的一致反对。他们觉得,从1995年到1998年,世贸在北京市场每年的销售额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却要跑到房产市场正不景气的上海去!

  对此,许荣茂却有着独到的看法:“中国要加入WTO,上海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现在上海房地产跌得这么厉害,主要是暂时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而实际上,上海的高档住宅还不到总量的2%。陆家嘴有好几百万平方米的高档写字楼,却没有相应的高档住宅相匹配,而上海市政府已经在采取相应措施拉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了,比如说收缩土地供应、购房免税、迁入户口。总之,未来前景一片大好!而且,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要在一两年之后才能反映出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一席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的透彻分析,扫去了反对者头顶的疑云。许荣茂最终力排众议,又一次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后来,无论是占地22万平方米、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世贸滨江花园”,还是投入3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333米高的兼有商场、办公和酒店的上海万象国际广场,乃至在金桥用20亿元打造的占地20万平方米的“湖滨花园”,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争相排队竞购的火爆场面。这再次证明了许荣茂的慧眼独具。

  靠着的敏锐洞察力,许荣茂一次又一次“看到别人看不到商机”,并果断地抓住了商机,最终构筑起自己的财富帝国。许荣茂曾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地去敏锐观察,研究未来的趋势罢了。”

  一个商人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能否抓住那一个个商机。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需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以甄别真伪、预见、捕捉、发现和判断商机。如果缺少这种“慧眼识金”的本领,就算商机就在眼前,也必然熟视无睹,最终只能与其失之交臂。

  每一个有志于创出亿万身家的商人,都需要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在开始做事前用一千只眼睛来察视商机,而在进行时用一千只手来牢牢抓住商机。

  管理般若功:

  巧用“走”与“退”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管理方面来理解,即是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白了,就是从老祖宗那里挖掘一些能对当今的管理者有所启发的东西。比如说,《三十六计》这部妇孺皆知的谋略宝典,就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商业竞争和经营管理中。

  例如,《三十六计》中有“走为上”计: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说,为了保全军事实力,退却避强。虽退居次位,但免遭到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孙子?虚实篇》中有:“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意思是说,撤退而使敌人不能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而使得敌人追赶不及。其中的“走”与“退”就被用于现代商业领域。

  某服装厂是一个只有百余人的集体企业,产品曾一度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周转,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怎么办?厂领导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服装行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本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其抗衡,如继续生产服装,势必走向绝境,无异于“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们根据市场情况和本厂条件,转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大企业不愿意生产的酒心巧克力。产品拿到市场试销,订户蜂拥而至。当月投资生产、当月盈利,企业起死回生。

  无独有偶,身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深通中国文化中“走”计的退身之道。

  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停止投资施工。

  日立公司经过大家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

  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的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无论在哪个领域,在与各种势力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退更为必要。惹不起,躲着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复兴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叫“走着瞧”。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故,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总是随着时代、地域、事件等因素而常常变动的。但“物是人非”,并非“面目全非”,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恒定的发展规律,所以,借古知今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