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出点小错,没人在意。不幸的是,小吴因为自己的不谨慎,犯了一个大错。
一个周五的傍晚,他带着准备好的对外付汇材料到银行,赶在下班之前将这笔钱汇到香港的一个客户那里。当时他认真检查了金额、日期、发票、合同,确信没有问题然后交付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审核后,依照程序办理了购汇付汇。
没想到周一刚到公司,他就被总经理叫到办公室。经理的脸色很难看,第一句话就问他:“你给香港付款的账号写对了吗?”他马上意识到账号可能出问题了。原来,账号是香港方面通过短信发给他的,在他把它记下的时候,最后一个数字正好换行,他没有把短信继续翻下去,就此漏掉了最末尾的一个数字。
由于资金没有及时到账,导致香港那边不能按时付款,损害了公司信誉,也造成了少量经济损失。后来通过多方面和银行沟通,在最短时间内把这笔钱汇到了香港账户。小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有时候尽管你为一件事情做了99%的准备,但也许就是1%的疏忽,前面的努力都会归零,甚至是负数。这也许就是职场生存的法则吧。
刚刚从某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胡光,千辛万苦地找了几个月的工作,终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当他每天完成手头上的工作后,就上网聊天、看电影或打游戏来打发时间,等待下班。而且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完了工作,娱乐一下没什么,因而他从不知避讳领导。时间一久,他发觉领导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对了。两个月后,他失业了,原因很简单:“闲”。
胡光意识到,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太不谨慎了。他的工作做得还可以,但在老板看来,不忙的人肯定没把工作放在心上。很快,胡光凭借第一次上班的经验,又找到一份工作。从那时起,他正式成为“装忙族”中一员。公司规定下午6点下班,但老板不走,他绝不走,即使是浏览网页,他也要避开老总耳目,迅速切换。如今,他的办公桌上堆满文件、书籍,深受领导好评。
职场上是涉及到利益的,比起学校里的同学关系来,职场关系要复杂多了。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别去做。本职工作就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去做好,有时候真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做得再好,人家不一定能看得到;一两次出了错,本来好的印象就会全变了。一定要谨慎,切记!
商海逍遥游:
谨防竞争对手挖墙脚
老子说,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邻国的进攻。这提醒站在现代商业竞争风口浪尖上的经营者们,一定要谨防竞争对手挖墙脚。
沙利文是安捷伦公司的人事经理。上任不久,他就发现“保住”自己的员工原来是那么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镇上,安捷伦是主要的IT业雇主。而就在附近,它的竞争对手也开了一家公司,于是很多员工跳槽了……
为保护自己的员工,沙利文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一个防御战略。他找到一位猎头,让猎头说出想挖走哪些人,然后将这些人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沙利文的经历足以给人以警示。事实上,挖墙脚行为是人力资源经理必须时刻警惕的事。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总裁惠勒曾深有体会地说:“现在,如果你想找一个高层次人员,首先你就会想,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能被挖过来。”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只要存在着人才短缺,就必然有挖墙脚行为的发生。
一个公司若在人才方面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脚,损失可能会成倍放大。首先,该公司失去了一个熟练员工而带来招募成本,项目的延迟也会带来额外损失,而且团队士气会下降,从而导致生产率下降。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销售代表如果跳槽,可能导致公司损失30万美元。如果他转投竞争对手的公司,并带走一些客户,则会给该公司造成高达90万美元的损失。
对这种“人才偷猎”,一些企业逐渐琢磨出一些应对策略。一旦公司发现了处在“危险中”的员工,就要马上采取防御措施。如果员工足够坦诚的话,应对其进行询问:是什么使他们留在公司里,什么样的原因会促使他们离开。这通常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向员工发放问卷,要求他们写下自己最向往的工作,并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从反面来看,有人想偷偷猎走你的员工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这至少说明你的工作团队具备吸引人的价值。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要求它的员工足够优秀,足以吸引猎头的注意,但同时公司对待员工非常好,以至于压根没人想要离开。
多数猎头认为,优待员工是防止其被挖走的第一要务。除此以外,还应采取一些战术性策略。首先,企业的编制名录及电话目录不应被公开。其次,要求员工不得把同事的姓名告诉公司以外的人。此外,还要教会前台接待员如何辨别来挖掘信息的猎头人员。
如果竞争对手计划在你所在的区域进行大规模扩张,你可以考虑将当地的全部猎头聘用半年。或者,当对方的猎头到来之后,立即将其雇来为你工作。
当然,即便采取再好的预防措施,仍有一些员工会想要另谋高枝。如果这个员工价值很高,你就该每个季度打一个电话问他是否对新公司满意。这是一个相当棒的留人策略。
总之,现代商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保住自己的人才,才能保住核心竞争力。
管理般若功: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思是说,正因为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有永不自满、锐意革新的意识,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本质,是企业不断成长的保证。在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只有创新的企业才能不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1928年,保罗和约瑟夫从芝加哥一家倒闭的蓄电池公司购买了整流器业务,创立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高尔文制造公司。从生产出第一台汽车收音机,到进入家庭收音机领域,再到寻呼机的面世,一直到今天成为世界无线通信业的巨头,摩托罗拉已经走过了近80个春秋,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秘密何在呢?
秘密就在于摩托罗拉的“三新”法宝: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开辟新领域,占领新市场。是创新造就了摩托罗拉的今天,它也向世人证明了一点: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衰亡期等五个阶段。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时间就必然会演化成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如VCD代替录像机,手机代替BP机。想要继续滋润地生活下去,就必须学会创新。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屡次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事实上,比尔?盖茨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他把创新当做企业的原动力,并把创新这个本来抽象的概念内化成可行性措施。他让创新成为公司的核心文化,让每一个人走入自己可以创新的领域之内。
比尔?盖茨认为,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微软来说都是福音。因为利用这些新技术,微软可以通过研发新软件的方式,快速进入新的领域。事实上,微软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速,走到别人的前面去。
微软公司曾凭借其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的Office套装软件击败了Lotus和Word Perfect,后来它又利用SQL数据库软件向甲骨文公司和IBM公司发起进攻,并利用一再改进的MSN在线服务超越雅虎和美国在线。
比尔?盖茨曾说:“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微软就是“橡树”,它喜欢做全世界没有做过的事情,喜欢为未来而奋斗,喜欢走在同行的前面。而正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在时时刻刻推动着微软前行。只有创新能够成就微软,也只有创新才能够演绎越来越多的微软神话。
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曾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面临一个战略转折点。”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而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并积极对产品、服务、制度等进行创新;否则就难以驾驭和掌控企业。
正如《摩尔定律》一书中所说:“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请牢记,不断创新的企业会蒸蒸日上,因循守旧的企业只能走向衰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