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道德经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章 不见可欲 (2)

第6章 不见可欲 (2)


  人总是有欲望的,月入三千的人梦想赚五千,月入五千的就想着一万。赚到一万的,又盘算着怎么才能少担点风险和压力,多享受点自我时间和空间……学会控制自己的职场欲望,这似乎不比女生在哈根达斯冰淇淋面前控制食欲简单。

  这不,有一位朋友正因为低估了自己的身价而苦恼。在做了几年英文杂志采编后,他被一家公关公司的老板相中,以一万出头的月薪挖过去做媒介经理。这个价格是他自己开的,漫天要价不是他的作风。没想到,成为公关男没多久,他就开始感到痛苦了——他觉得自己当初开价太低了。“没有加班费也就忍了,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就算了,最可气的居然没有年底双薪,当时我都没问清楚,以为年终奖是想当然的事!”他开始愤愤不平:“税前一万一,税后只有八九千,其实一点都不多!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我一定会跳槽!”

  不用问就知道,他的下一个目标铁定是一万五以上。什么是欲望?这就是欲望!人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如果一个人缺乏挑战自己的欲望,浑浑噩噩过一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可对于滋生旺盛的职场欲望,是听之任之还是稍加约束?

  你可能听说过“一美元的故事”。五年前,高盛集团前总裁约翰?桑顿放弃了一千多万美元的年薪,以一美元的象征性年薪跑去清华大学讲授“全球领导力课程”。慕名前来求学者众多,但他挑选学员的核心标准只有一条——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否拥有“为人民服务”和“积极影响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已经不需要金钱来证明自己的桑顿看来,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金钱,而是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首先搞清楚你是谁,你想要做什么,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世界,然后采取行动。”他这样建议他的学生。

  这个目标听起来似乎很遥远,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在职场上踩下的每一个脚印,同样也是我们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迹。金钱是让人快乐的,事业是让人付出的,成功是让人喜悦的,努力是让人尊敬的。但是,这一切有一个前提,你做的这件事本身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可怜乞丐,即使很多乞丐月薪过万,是丐帮头目?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其实很简单——乞丐不创造GDP,他在街头风吹日晒的劳动没有社会价值,所以才可怜。

  人在职场飘,哪能没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也许很幸福,也许很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很多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忘了生活的意义。当你扔掉家里的奶粉时,你会觉得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一心只想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当你有一天辞掉手头的工作而再找工作时,原因也不应该仅仅是因为了钱。

  职场欲望是个可怕的东西,一个人如果被欲望所蒙蔽,创造价值的快乐,以及工作的快乐很快就会丧失。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导游的工作,他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并从中获得了生活的乐趣。起先,他根本不知“小费”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出手阔绰的游客给了他200元“小费”,他心想:这样挣钱多舒服。从此,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每次接待游客能拿多少小费上,至于工作,他已经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别人接了豪华的旅游团,他会妒忌;游客给他的小费少了,他会抱怨……就这样,这份他曾经无比热爱的工作,干起来再也没有感觉了。

  所以,老子说“不见可欲”,人们就不会胡思乱想。人们没有了欲望,心静如水,还怎么乱得起来呢?心不乱,行为就不会乱。

  车夫之所以不放开缰绳,是因为要想让马停下来,只拉一下绳是不行的,要持续地拉紧下缰,马才会渐渐停住。人对待欲望也是如此,只节制一次是不行的,要持续不断地斗争,那么最终胜利的就是你,而不是欲望。

  管理般若功:

  无为而治乃大治

  老子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

  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英国着名科学家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无为而治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着名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据《史记》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至文帝时,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将无为而治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管理者给员工宽松的工作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员工在这种怡然自得的工作环境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高明的管理者,不会让部下感觉到他的存在,无论他是在企业还是不在企业,员工都能积极、主动、自发地工作,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管理一家企业,如果能达到“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孜孜以求的,更是企业员工所渴望的!

  由瑞典、挪威、丹麦三国合资的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在其总经理简?卡尔岑的任期中,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航班准点方面要成为欧洲第一的航空公司。

  目标确定了,但从何入手?当时,公司毫无头绪。经了解,公司里有一个小组,对这项工作了解、领会最深。于是,卡尔岑总经理就找到这个小组的领导,对他说:“如果我们想在正点飞行方面成为全欧第一,需要做哪些工作?要多长时间?你考虑一下,看看能不能为我回答这个问题。过一两个星期你来见我,告诉我,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

  一两周后,这个小组领导人来找卡尔岑先生。卡尔岑问他:“我们能做到正点飞行全欧第一吗?”对方回答:“可以,我们能做到。这大约需要用6个月时间,要花150万美元。”卡尔岑一听,只花150万美元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说代价是很小的。于是,立即就对他说:“那你们就开始干吧!”那位小组领导人大吃一惊,他说:“等等,我已经带来了我的人,我们想向你当面汇报一下,让你知道我们打算怎样开始干。”总经理回答道:“你们怎么干都行,我不在乎。”接着又说:“你们就去干起来吧。”

  4个半月后,这个小组的负责人给卡尔岑先生打来电话,向他汇报上个月航班在正点飞行方面的新进展: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在正点飞行上赢得了欧洲第一;而时间只用了4个半月,比预料的时间缩短1/4;经费只开支了100万美元,比设想的少花了1/3。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总经理先生只管了三件事:一是制定目标;二是物色能实现目标的合适人选;三是确定完成目标的大体时间和费用。除此之外,他一概不管,甚至连送上门的关于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都懒得去听,一切授权给目标执行者:“你们怎么干都行,我不在乎。”这是在管理的某一特定领域,充分授权、放权,让下属自主管理的典型。

  这个案例似乎也告诉我们,在自主管理时,上司重点要抓的是目标、执行者,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则不必插手过问,将他留给下属自主安排,这个典型,又从实践中回答了一个真理:自主管理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目标不仅实现了,且时间大大缩短、经费大大减少了。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管理者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