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目标: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政治协商全文阅读 > 第5章 选择一个伟大的国家(3)

第5章 选择一个伟大的国家(3)


  战争的结局从开始就是注定的,但是不肯认输的布尔民兵打起了游击战,骑着快马,四处袭击落单的英军小分队和后勤人员。在以前,英国人征服殖民地都是靠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对这点中国人显然不需要花时间去理解。但是到了布尔战争的时候,布尔人虽然没有强大的海军和炮兵,也没有装甲火车和英国人那么多的重机枪,但是至少布尔人拥有和英军差不多的步枪。就像现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武装组织手里也有AK-47一样。

  英国人对布尔人的游击战一筹莫展,无奈之下搞起了囚笼政策——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招数基本上都是跟英国学的——在南非全境到处拉上铁丝网,限制布尔游击队活动,英军逐个区域进行拉网式扫荡。到处修建公路,再用蒸汽拖拉机把钢板做的移动碉堡拖到交通线上分兵把守。英军的精锐部队被编组成快速纵队,分片包干,一旦发现布尔人的行踪就骑马、赶车,坐装甲火车进行合围。到最后干脆把布尔人的城镇、村庄居民全抓起来,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关进集中营。英国人的集中营和日本在中国修的“人圈”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英国人连良民证都不发,压根不许布尔人出去,也就因为南非冬天没华北这么冷,布尔人被关的时间没中国人那么久,所以冻死、病死、饿死的少一些。

  英国人的囚笼政策最终困死了布尔人游击队,但是仅仅为了对付几万有洋枪的布尔游击队,英国就不得不进行总动员,派去所有的陆军、海军陆战队,甚至几乎全国的警察。另外再加上武装移民、其他殖民地雇佣兵和在外海执行封锁的海军,英国总共动用了80多万人力,用人力的汪洋大海淹死了布尔人的人民战争。有趣的是,最近几年总有人想用布尔战争证明“人民战争必败”,好吧,如果侵华日军能有8亿鬼子兵的话,大概真有可能打败土八路。仗打赢了,可是大英帝国也现了原形。对付几个穷得叮当响的布尔人都要举倾国之兵,那要是对付欧洲列强几十万上百万正规军,或者人口几千万、几亿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众,得现多大眼呢?

  在布尔战争结束前没人敢得罪大英帝国,布尔人屡次三番地在欧洲各国奔走寻求援助,但是无论企图挑战英国的德国,还是和布尔人血脉相连的荷兰、法国,除了有事没事说几句不疼不痒的外交辞令,没一个敢提供国家层面的援助,顶多是对布尔人筹款买枪、征集志愿兵、雇佣军睁只眼闭只眼。和布尔人算得上同宗的葡萄牙为讨好英国主子,甚至还关闭了自己莫桑比克殖民地和布尔人地盘之间的边境,阻止布尔人得到粮弹补给。

  不成想,堂堂日不落帝国在小河沟里翻了船。归根结底,帝国主义的罩门在脚后跟上——用洋词说叫“阿喀琉斯之”,也就是工业实力不足以支撑霸权。在罩门下捅一下,再小的力气也能让帝国主义脱层皮。布尔人向世界证明明了这个罩门的确存在,帝国主义成了纸老虎,接下来总是会有人去捅捅纸老虎屁股。果然十几年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走向没落。

  甚至世界大战还没爆发,一批靠替大英帝国做代理人的半殖民地政权就已经纷纷垮台或者进入灭亡倒计时——比如西班牙殖民帝国(1898年美西战争失败)、沙皇俄罗斯(1905年内乱)、伊朗(1906年卡扎尔王朝君主立宪革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和阿拉伯、巴尔干地区各国独立)、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革命)、中国清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再算上1912年发生未遂军事政变和大清洗的泰国,当时亚洲大陆上(除日本外)仅有的5个名义独立国家里,乱了4个。这种状态几乎就是这几年美国陷入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之后世界局势的翻版,只是眼下美军从伊拉克走人,阿富汗眼瞅着也待不下去,比起当年英国打肿脸充胖子,靠总动员把布尔战争撑到底更没里没面。

  随即一大批亲美的发展中国家政权纷纷倒台,早在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然后是波兰就已经发生了反美的“颜色革命”。2011年在“阿拉伯之春”中倒台的四个政权里,突尼斯、埃及、也门这三个都曾经是美国反恐战争中的坚定盟友,转眼就遭到了欧美的抛弃。另一个卡扎菲在萨达姆垮台之后主动交出大规模杀伤武器,乖乖向西方投诚,却换来个比萨达姆更惨的下场。

  其实这并不奇怪,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风潮之中,欧美列强也没有为任何一个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奴才政权垮台而哀叹,反倒第一时间就和不久之前还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殖民主义”的起义军、革命党、政变者谈妥了招安事宜。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都一样,兔死狗烹,如果打猎那位伤了自尊,烹起来更快。

  踢人的时间又到了

  一个世纪前殖民地的革命风潮标志着大英帝国的没落。当旧帝国走向没落的时候,世界就会面临一场重新洗牌,两次世界大战便是大英帝国没落引发的重新洗牌。当然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核武器,在大家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建立起充分的信心以前,有能力打世界大战的国家还不至于想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不打世界大战并不代表世界大战的诱因不存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有新的工业大国崛起,在“一战”之前是美国、德国,在“二战”之前是苏联、日本,加上再次工业化的纳粹德国。世界大战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不适应工业化带来的生产过剩。当然资本主义剥削和工业化生产时时都有,并不一定总是导致世界大战。如果世界按部就班地发展,生产过剩也许只会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可以算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自我微调,经济危机和之后的萧条会让一些企业破产,一些机器被拆毁卖废铁,卖不掉农产品的农民倒掉牛奶,枪毙奶牛,毁掉一些产品和少量生产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各国政府为了应付民众不满,一般也会例行地通过提高福利应对,增加的社会福利又会消耗掉一部分过剩产能。

  但这种微调在正常年景有用,当一些新的工业化大国快速崛起的时候,这种微调就失灵了。在历史上,德国、美国、苏联完成工业化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全世界的工业化人口直接翻倍。

  工业化人口翻倍,就意味着产能同样会翻倍。但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并不会马上跟着翻番,无论任何形式的微调都不足以堵上这个缺口。就好比一个桌子有若干人吃饭,偶尔来一个走一个都不是问题,大不了挤一挤加两双筷子。但是忽然来了一大家子人,一个桌子肯定不够了。国家之间没有排队等号那种事,不管是饿着的直接动手把桌上的人踢开,还是桌上的人互相踢,总要有足够多的人被踢出来才能空出足够多凳子。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同时,英国就三天两头地把法国往外踢,18世纪中叶英国联合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夺取了法国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特别是印度和加拿大的魁北克,滚滚而来的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巨大的市场推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初英国再次联合普奥俄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扶植波旁王朝复辟,逼迫法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成了英国的经济殖民地。

  拿破仑被踹下桌让法国人锐气全失,再也没人敢对大英帝国钦定的关税说不,一直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上台,英国人忙着侵略中国,殴打俄罗斯,分裂美国,需要法国人当帮手,法国才慢慢腾腾地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不过这时候普鲁士已经起来了,刚刚实现工业化的普鲁士为了实现统一,挤上欧洲的餐桌,又把法国踹到一边。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再次战败,德国勒索了50亿金法郎战争赔款,作为自己完成工业化的本钱,并且逼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煤铁矿,阉割了法国的工业基础。

  法国毕竟是小地方,人口只有3000万,同时还拥有世界第二的海军,陆军也不算太弱,还有俄罗斯这么个大客户,战败后法国人拿出最后一点本钱对外大举扩张,英国由于担心德国坐大,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法国奉旨殖民,夺取了北非、西非、东南亚殖民地,建立了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把桌子接出一块,总算没有挨饿。在英国的斡旋下,大清朝也很配合地在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舟山保卫战胜利后,主动把越南送给法国。

  法国靠着这几块热带殖民地提供的香料、皮革、树胶、热带作物,发展出一套以轻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链。至今法国最有竞争力的商品,除了本土出产的葡萄酒和奶酪,就是香水、化妆品、时装、皮鞋、皮包、轮胎。这些行业的产品说到底就是热带、亚热带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物,包装在一个说不清是什么的“巴黎时尚”之下卖卖高价。

  历史走到20世纪,这种踢人游戏从欧洲扩散到了全世界。在“一战”

  之前,新崛起的美国有9600万人,德国还有6500万人,超过1.6亿人冲进门来要凳子。桌上的英法两国一共有8600万人口。此时的世界已经没有新殖民地来扩大桌子,只能再打一架,决定谁蹲在门外。

  德国的打算是出门去抢殖民地,殖民地都是英法的,美国则把拉美、菲律宾圈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不管想抢谁的殖民地都是犯众怒,自然要被围攻。

  如果跳出胜败看的话,“一战”最直接的结果是各参战国军人伤亡超过3000万,平民死亡700万,战争结束后发生的1918年大流感又使几千万人丧命,大部分也是欧洲的城市居民,这场上亿人对上亿人的洗牌,最终是以洗掉上亿人为代价告终。

  历史从来无情,“二战”更加血腥,“一战”好歹还是军队和军队互相扫射、互相放毒气,“二战”则干脆把屠杀平民当做常规战术。日本人搞大屠杀、细菌战,意大利人洒毒气,希特勒动不动就要把哪个“格勒”从地图上抹掉,苏联人反攻之时则挨家挨户进行残酷的报复……相比之下效率最高的还是美国的战略轰炸,几天一次“千机大轰炸”,每次毁灭一个城市,烧杀十几万人。

  与历史上其他攻击平民的战争暴行不同,美国的轰炸机屠城后来却被当做胜利者的壮举,这说明“二战”这场洗牌规模更大。

  “二战”前,没上桌的日本(7000万人)、意大利(4000万人)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在“一战”后并没有领到多少战利品,结果是日本要侵略中国,意大利要吞并埃塞俄比亚。“一战”中的大输家德国还是6500万人,一边偷偷重新工业化,一边急切地想要再赌一局,加上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捷克,法西斯阵营里的赌徒能指挥1.8亿人。

  而桌上吃大餐的工业人口,美国有1.3亿,英法不到1亿,加上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一共差不多2亿。再算上苏联还有1.7亿人,虽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不需要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别人都在备战,自己也不能闲着。所以,和“一战”相比,“二战”的核心规模大了一倍不止,这次是两三亿人和两三亿人抢座位,打得更天昏地暗。一场战争打下来,全世界军人和平民伤亡加病饿而死总计超过2亿人,世界这才又重归平静。

  “二战”之后,世界有了核武器,人们比过去克制了许多,但洗牌并没有停止。冷战从本质上说是苏联、东欧的3.5亿工业人口和欧美日的6亿工业人口坐下来掰腕子,依然是争夺谁能坐上主桌吃肉,享受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

  冷战之中出现了一个异数,那就是全世界都在担惊受怕地享受科技进步的时候,中国勒紧裤腰带完成了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被欺负太久的中国人爆发了,一夜之间把美国的王牌军从清川江、长津湖击溃数百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则默默地爆发出了两弹一星,靠着越来越强大的工业力量,中国不用直接出兵就逼迫美国人在越南战场上认输,冷战从两极变成了三极。苏联并没有及时认清这一点,最终输掉了冷战。

  冷战的结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解体后的苏联各共和国无力维持自己庞大的工业体系。说白了也就是2.8亿苏联人和7000万东欧人离席,回到家里吃老本混日子。

  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人口正好在3~4亿之间,欧美用来买中国货的钱便是赢得冷战之后节省下来的战备开支,不能不说这20年来中国发展得一帆风顺,很大程度上是坐了苏联人、东欧人让出来的位子。中国第一艘航母大概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注解,中国的第一架隐形战机则标志着人口比前面提到的所有国家加起来(发达国家和准发达国家人口总计10亿左右)还要多的中国走上了崛起的快车道。显然世界又到了重新洗牌、往外踢人的时间,全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起来踢人?谁被扫地出门?换言之,一个国家在大的战略目标确立以后,就必须严格遵守战术纪律。这样,抓了一手牌,并且把控局面,稳步到底。这是一条必要的劝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