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r
本来应该是杨韬书面参奏刘钧,但杨继于来到朝堂,觉得义父杨韬已经为自己做得不少,这参奏功臣怎么说也是件风险事,尤其是刘钧女儿与孙太后的母女关系,这使杨继于临时决定自己出面.r
杨继于狠狠盯了刘钧一眼,便开言弹劾:“前些时,家父接到莒南人举报,刘钧大人在莒南谎报军情,祸害百姓。莒南实无反叛,刘钧却敲诈勒索巨额白银,强索万民伞,实在有辱朝廷官声!”r
群臣无不惊讶:“嚯,有这种事?”r
“东床未入门,先与岳父叫阵了!”r
“若果然如此,刘大人的罪就大喽!”r
皇帝由于太后嘱托,才武断调大同边防军赴山东平叛,之后又根据捷报,将其封为兵部尚书,现在突然冒出个虚构战事,索贿冒功的丑闻,一时大急:这面子还不给撕个精光?r
这朱祈镇也有的是小聪明,马上截断了杨继于的详细参奏:“且慢,既然前些时就有人举报,为何至今才上奏?”r
杨继于抬起头:“臣父子也不想冤枉好人,故而先派人前往莒南多方核实,确准无误才敢奏禀圣上。”r
这边杨韬见儿子已经出头了,也不好当廷阻止,只好将写好的奏折递上。r
皇帝正待细看,丹墀下走过来满面怒容的孙太后,原来,孙太后意欲再细观一次干女婿,来到金殿,却顶头碰上了杨继于参奏未来的岳父。r
“姓杨的小子,你好狠!”太后不睬跪在玉阶下的杨氏父子,昂然登上御座龙墩.r
皇帝见母后出面,如获重释:“母后?”忙走下御座见礼:“参见母后!母后怎么来了?”一边说着,一边将太后扶上御座。r
不用说,众大臣齐整整跪下叩头:“臣等参见太后!千岁,千千岁!”r
“都平身吧。”众臣立起,太后却严厉地盯住杨继于,杨继于虽在太后目光下低了头,神色却很坦然。r
太后话语透着怒气:“你就是杨继于?”r
杨继于抬起头,昂首回答:“是,臣杨继于!”r
太后摇摇头:“刚考上个进士就趾高气扬?”r
“为臣不敢。”r
太后愤愤训斥:“刘尚书是大明的功臣!不说他在莒南剿匪立功,单是守卫西北的功劳谁能抹杀?他立功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r
孙太后说着,拿起杨韬刚递上的奏折:“这个折子就甭递了!”将奏折扔还杨继于。r
杨继于还要分辨,杨韬用脚踏了他一下,上前遮住杨继于,对太后施礼:“太后教训得是!臣父子收回奏折。”r
太后却认为这是他父子合谋:“本后看重你杨家,才将蕊珠公主许配与你,不料你父子不知好歹,竟弹劾蕊珠的父亲以达到拒婚目的。哀家偏不让你得逞!”r
杨韬以头触地:“太后,于儿确实已经定亲,这与弹劾刘钧实不相干!”r
太后冷笑决断了:“定亲没有成亲,可以退嘛。女家给她些赔偿也就是了。我做主,即日成礼!”r
杨韬有点架不住了,只得迂回劝谏:“太后,蒙古铁骑又在大同城下集结,于儿已经奉旨前往大同驻防。军情紧急,婚事还是以后再提吧?”r
一旁的刘钧却实实不愿在金殿当场对质出丑,巴不得立时散朝,便出班跪下:“太后宠爱蕊珠,刘钧感恩戴德!不过,军情为重,国事为重,臣也请将珠儿的婚事缓上一缓。”r
这下太后也不好再出些恶言了:“既然你们两家都这么说,哀家却不便多事了。”r
太后现在对杨继于是爱恨交集,未来的干女婿么,还是尽量把口气缓下来:“到了边防好好立功,战事要多向你岳父请教!”r
杨继于听到岳父二字,反感地皱皱眉头,太后却继续嘱咐:“立功回来,我叫皇上封你为驸马。呃,这中间你不能与他人成亲,否则就按抗旨论处!”r
太后眼睛微闭,皇帝看得真切,向司礼太监递了个眼色,太监高呼:“退朝——”r
群臣纷纷走出大殿,杨韬父子一边走下御阶,一边小声议论:r
“真不讲理,我打一辈子光棍儿也不要她这公主!”r
“嘘!别让人听见。就让慧儿跟你到西北去吧。”r
“谢谢父亲!”r
“可一定不能露了她的形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