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主席从7位理事中选出,任期4年,现任主席是格林斯潘。理事会主席通常在任期结束后退休,而不管其理事的任期还余下几年(格林斯潘自1987年以来一直担任主席一职)。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的最高层,有权决定美联储所有机构的货币政策。不仅如此,7位美联储理事同时担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委员总数为12人),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美联储理事作为一个整体占据投票的多数地位,从而控制公开市场行动。
外部理事是美联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每个人都在其他领域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给美联储带来的是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如果你是一名外部理事并为美联储服务,就应凭借(我们希望)自身的实力赢得在金融圈的一席之地。你别做一个靠资历往上爬的老官僚,以为总有一天能坐在美联储的会议桌旁,让格林斯潘帮你递过一大瓶冰水。
再说说格林斯潘自己。1987年,当沃尔克的第二任任期届满时,“格林斯潘”这个名字作为一个合适的候选人浮出了水面。当时他是一名61岁的纽约经济学家,曾在福特政府时期担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接下了这个差使,显然克服了他此前长达几十年的保留态度。据鲍勃·伍德沃德的传记《艺术大师:格林斯潘的美联储和美国经济繁荣》[Maestro:Greenspan’s Fed and the American Boom (Simon &;Schuster,2000)]透露,格林斯潘过去经常造访他的导师,曾于1970~1978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阿瑟·F·伯恩斯。“随着格林斯潘对美联储主席工作的了解加深,他的结论是,这是个说不清的角色,不合他的口味。”伍德沃德写道:“这似乎是个神秘的活儿,坦率地讲,他缺少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素质。格林斯潘醉心于对基本商业活动机械的、分析性的工作——譬如库存、计算、物理现实等。与之相比,货币政策和制定利率的工作过于繁杂,其前提是要对未来的商业状况和通货膨胀走势做出判断,而利率的影响要经过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预见未来算得上是想像中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格林斯潘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统计学家,他对钢铁业和20世纪50~70年代钢铁产品需求因果循环的涨落做出过天才的分析。他像位算命先生一样,对指示美国经济未来走向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如饥似渴。
虽然格林斯潘本人及他的许多崇拜者声称,他能权威地预言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我对这种说法却不以为然。与许多人2000年的看法一致,他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或许有些迟钝。举例来说,2000年12月,他的立场由重视通货膨胀、采取紧缩策略,转向担心经济疲软、采取放松态度。当他完全跳过所谓“中立”立场做出政策转变时,经济放缓已经成为现实。美联储试图通过11次前所未有的连续降息阻止经济下滑,其中包括3次完全超出市场预期的降息——动因是通过他对经济数据的分析,预见到经济增速的下滑。然而,美联储只能减缓经济恶化的冲击却无力阻止下滑的趋势,经济的颓势因“9·11”恐怖袭击进一步恶化。
不论格林斯潘在就任前对美联储主席一职曾有过何种保留意见,他必须忘掉它。他至少还要在这个岗位上待到2004年。作为美联储主席,他除了每年参加8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之外,还要积极充当总统的顾问。他经常在国会作证,还忙着应付繁忙的演讲日程,向各类商业和经济组织发表演讲。他的评论被精心揣摩,以找到可以给市场某些模糊线索的暗示、迹象、细微差别或情绪波动,从中判断美联储将要降息、升息还是保持利息不变。整个2001年人们都期待着美联储采取实质性降息行动,希望借此支撑停滞不前的经济,并阻止证券市场的下跌。2001年美联储连续降息11次,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1.75%。
尽管在回顾经济走势时会发现美联储的声明深谋远虑,这些声明却不能像一剂药那样,让经济康复或致病。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想了解足球运动,你难道不愿意听听杰里·赖斯或佩顿·曼宁之类的人谈谈?他们代表不了足球运动,但他们的确参加了很多场比赛。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经济状况,你难道不会听美联储的意见吗?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召开8次会议,这意味着差不多每隔6周就要开一次。大多数会议会期为一天,只有每年的第一和第五次会议被延长为两天。除了7位美联储理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12名有投票权的成员中包括5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由于其所在地区的成员银行数量较多,通常都拥有投票权。虽然另外7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无权投票,他们仍参加会议并参与讨论。
那么,美联储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程序是怎么样的呢?美联储自己是这样表述的:“在制定货币政策计划时,美联储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货币政策并不是其中惟一一个影响就业、产值和物价的因素。政府的预算政策通过税率和支出项目的变化对经济产生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浮动以及许多其他市场因素也对企业和家庭的储蓄和支出计划造成影响;对经济前景和政策预期的变化也会通过其对利率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对就业、产值和物价的结果施加重大影响……”
换句话说,美联储密切关注当前的经济形势,预测经济短期和长期的未来走势,并采取行动。鉴于美联储的决定会对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这些行动——或未来行动的暗示——都受到所有交易商、经济学家、投机商和财经媒体的密切关注。继续“经济走势不同于股市表现”这个话题,就必须认识到美联储的责任是监视经济运行,从它自身的角度努力刺激经济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同时避免发生通货膨胀。这是美联储的头等大事。坦白地说,股市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是第二位的。
这样你发现美联储一手掌握着美国的经济脉搏,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起协同行动。显然,美联储的权力对经济状况确有影响,但这种重要性被大大地高估了。美联储的确控制了货币供应以及银行间的短期贷款利率,但这些权力现在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听上去这好像亵渎了美联储在经济上的权威,但我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现实情况。美联储有权有势,但无法最终决定经济的走向。我将在本章的后半部分谈到,依靠政府或诸如美联储这样的半官方机构决定你的投资和你未来的财运,说好听点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我们的经济无论如何也不是中央计划经济,我们是一个自由市场,这意味着价格随供求关系而变化,并根据大众情绪的变化有着程度不同的恐惧、贪婪和兴奋。
我并不想贬低美联储,但也不想把它抬高成一个在经济领域需要顶礼膜拜的神。只要充满信心的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钱,经济就轰然前行;消费者和投资者失去了信心,就会收紧他们的钱袋,失去对电冰箱、小汽车乃至股票和共同基金等等所有东西的兴趣。惊慌失措的投资者会急切地抛售,由于过于担心而不敢买入,从而使股市不断下跌。
美联储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多寡影响经济。当货币处于自由供给状态,企业和消费者就能以优惠的利率贷到款,这样就刺激了购买、对住房及其他大额项目的投资和企业的资本支出。当货币供给偏紧时,利率较高,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行为受到抑制。税收政策也有同样的效力。当企业的研发活动得到税收鼓励时,它们就会对研发加大投入,并因而变得更有效率。从长期来看,这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你,消费者,就因此能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商品(因为更高效的企业可以通过定价使其产品更有竞争力),并因新产品的研发享受到更酷的新发明。例如,当里根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宣布削减资本收益税的时候,这对市场的利好作用相当于每季度进行一次出乎意料的降息。控制投资和储蓄的需求会对股市造成巨大影响,但再强调一次,其整体作用仍是有限的。
美联储为了控制货币的供给,可以采取公开市场行动。货币供应量可被定义为M1、M2和M3(见图2-1)。M1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表示可支配的支出或投资,它包括公众可支配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和支票担保存款。M2包括M1中的各项,再加上储蓄账户中低于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和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里的余额。M3包括M2(当然也涵盖M1),再加上等于或高于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机构货币基金中的余额、储蓄机构签订的回购协议和美国居民在美国银行海外支行及英国和加拿大所有银行中的欧元存款。
复习一下本章前面的部分你就会发现,美联储通过买入和卖出国债控制货币供应量。用金融术语描述就是,当美联储通知一级交易商它将购买债券并在其后某个时间再卖出,这就是“repo”——回购协议的简称。当美联储通知一级交易商它将重新卖出这些债券时,就形成“逆回购协议”(reverse repo)。这样,美联储买入债券(回购协议),就向经济注入更多货币;美联储卖出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手头的货币供应量就被收紧了。整个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货币转手,只是在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里出现相应的转帐结算。
在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之前,这种回购和逆回购活动在每日上午美国中部标准时间10∶30左右开始。交易商和经济学家把这一时间称做“美联储时间”,并把它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信号密切关注。换句话说,美联储管理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可以通过利率变化加以预测。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观察M1、M2和M3以寻找货币供应量放松或收紧的征兆。作为一个年轻的交易商,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全神贯注于一个数字而忘掉这个数字到底重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