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记得货币供应量数据即将发布的那一天,我们要根据数据决定买入或卖出美国国债。当货币供应量数据公布时,图板上画出一道斜线,依次标注上M1、M2和M3数据,比如M1为10.78亿美元,M2为42.84亿美元,M3为58.24亿美元。
M1……M2……M3……这些数据在我脑子里飞速旋转。M1是零售人手中掌握的货币。M2是零售人群和较大机构手中掌握的货币。M3是……是……“嘿,”我朝交易厅对面喊,“什么是M3?”
立刻有人回答说:“58.24亿美元!”
“不是,什么是M3?”“我说过了,58.24亿美元。”
“没错,我知道。但什么是M3?”
我觉得我似乎在玩一个金融版的猜谜游戏三部曲:“谁?”“什么?”“我不知道”。
或许在另一个头脑更清醒的时刻,我的交易伙伴会拿本教科书重念一遍M3的定义,我可能也会回忆起来。但在那个当口儿,M3是什么对交易厅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什么意义。它可以是哈里·温斯顿珠宝店里所有钻石的价值总和,也可以是能在大头针头上跳舞的天使的身价。我们这些只凭下意识反应的交易商只关心M3比上个月的水平低,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正在收紧,利率有可能上升。
现在,没有人理睬货币供应量数字。我们交易商只关心经济增长或衰退的迹象,拼命去揣测美联储会不会进一步减息,以及减息带来的可能后果。为什么?因为市场仍会对美联储的言行做出反应——有时只是一瞬间的。这样如果你是一名交易商(特别是一名做短线的、每天交易的交易商),就想捕捉美联储行动的放射效应。
但你也没必要紧盯着美联储关心的经济周期。把握当前的情况,但不要丢失对更广背景的聚焦点——如果你的投资期限是5~10年,你尤其要记住这一点。说到美联储的声明,你最宝贵的投资见解应当来自美联储对经济形势的评估。然后像那些紧盯着格林斯潘和美联储说过的每个字的交易商和投机商一样,你也能推断出美联储将要采取的行动和你自己的相应投资策略。
现在的美联储要远比以前透明,它明确地表达对经济的看法。拿2001年8月21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为例,此前它宣布把联邦基金利率调低25个基点至3.5%,美联储理事会同时同意把贴现率降低25个基点至3%。美联储发表的声明如下:
家庭的需求仍很旺盛,但企业利润和资本支出持续下降,海外业务的增长停滞,都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压。劳动力和产品市场压力的相应减小预计将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虽然生产率增长和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向好,委员会认为基于物价稳定的长期目标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当前掌握的信息,对风险的评估应主要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导致经济疲软的各种因素。
美联储在以上声明中表达的意思用不着经济学家来解释。就8月21日的声明来看,美联储认为通货膨胀尚能控制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有经济衰退的可能。美联储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进一步减息(当然,事实就是如此)。美联储不仅在采取行动时发表声明,而且还会阐释这些行动的目的和它对利率及未来“意向”的看法。
无论美联储采取什么行动,市场一致认为利率提高对股市而言是利空(投资者的资金会被吸引到固定收益投资品种上,企业需要为扩张付出更高的贷款利率)。相应来说,利率降低是股市的利好消息(因为投资者会为了获取比债券更高的收益进入股票市场,企业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为扩张筹资)。
在这些基本观点基础上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包括如果降息“不足以”刺激经济增长,或降息表明经济停滞的时间延长,这样就会引发华尔街的抛售。
1989年,美联储一直在利率行动方面引而不发。经济中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美元全年表现疲软,对美元比价的担心开始引发市场波动。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正给西海岸的一位同事打电话。我们猜测美元可以走到多低的程度而不至引发通货膨胀及美国资产流失,因为外国投资者会因货币崩溃而逃离美国市场。我们的讨论越来越深入,甚至已开始想像什么可以扭转美元的走势。我们没想到美联储会提高利率。
叮……叮……叮。新闻专线警报大作!美联储把贴现率提高了50个基点。
我和同事又在电话中讨论了一分钟,相互问对方应当采取什么行动。我们同时做出了决定。
我向芝加哥的交易席位大喊:“买入!”
他则向洛杉矶的交易席位大声命令:“卖出!”
同样的景象,同样的事件,不同的结论。我西海岸的同事的理由是高利率对债券和股票价格不利,会促使外国投资者卖出这类资产以回购美元。我则认为高利率意味着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投资美国主导的外汇会有更高收益。
我按下电脑终端上的按钮,买入美国债券,而我在洛杉矶的同事则在卖出。
这个小插曲表明,市场(或更准确地讲是市场中的交易商、投机商和投资者)会对美联储的行动做出反应。显然,美联储的支配力量占主导作用,它的效能会对经济甚至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毕竟,美联储控制着货币供应量,而货币是经济的血液,我们为购买这种“血液”付出的代价影响到所有东西的成本。此外,货币供应量对企业意义重大,使它们能够(或妨碍它们)进行采购或改善资本状况。
美联储的行动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它能够通过控制货币的供应和价格控制经济。在美联储是市场惟一主宰者的时候,这个理论没有错。但现在的金融市场已变得如此成熟和复杂,出现了很多其他的贷款和项目融资方式,甚至连银行也已开发出新型的、创新性的融资渠道。因此,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现在的实际作用要比以前弱得多。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利率敏感型证券在美联储行动后反向发展。比如基本利率,该利率往往作为银行对其基本客户贷款的利率。现在几乎不再有以基本利率作为利率标准的贷款。
不错,美联储确实调整了银行储备金标准,造成事实上可用于借贷的资金量增加或减少(也使贷款过程的成本增加或减少)。但与美联储不再是经济车轮的惟一主宰一样,银行也不再是资金的惟一来源。现在,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之外的很多方式募集资金。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出售企业的分支机构或部分资产,甚至能从其他企业获得资助或投资。一家企业、金融机构或投资主体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购买某家公司出售的证券或中期债券,反映的是实际的经济供求状况。它们是否喜欢这家公司出售的东西,不论是发债还是制造业的一次运作?这对经济活动而言是最基本的。
我认为市场实际上替美联储做了不少事儿。资金的贷款方对利率和借贷成本的要求常常比美联储更严格,通常来说,这些货币市场的利率比美联储的行动更能反映经济的现状。如果你试图通过出售短期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却找不到买家,就必须提高你现有的利率水平。这种自由市场机制提供的短期资金需求信号确实比美联储更为准确。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美联储的行动经常滞后于市场的声音。举例来说,当美联储在2000年5月继续提高利率时,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利率的上涨早在1月下旬就已停止。
尽管我们在2001年全年都目睹了美联储积极的减息行动,在美联储100个基点的减息之后,长期利率仍在4月中旬创出了新高。在2001年1月美联储一次罕见的意外减息之后,甚至连当时明显不会转势的股市也在大涨一到两周后,在2月和3月跌到了更低的水平。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市场是最终的决定者——何时及是否准备转势,美联储的直接行动不起作用。
当然,美联储也有及时采取迅速、果断行动的时候。譬如在1987年大股灾发生后,格林斯潘迅速行动,降低利率并稳定了市场。另一次是在2001年9月,在对纽约和华盛顿悲剧性的恐怖袭击之后,世界贸易中心遭到了彻底的摧毁。袭击发生后,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3%,把贴现率降低到2.5%。在2001年9月17日发表的声明中,美联储说:“只要有必要,将继续为金融市场提供超过平均水平的大量流动资金,直到更多正常的市场功能得以恢复。”
“在上周的悲剧性事件发生前,就业率、产量和企业支出就持续疲软,而上周的事件有可能进一步打击消费。”美联储在声明中这样说。它继续指出:“然而,生产率增长和经济的长期前景仍保持乐观,一旦制约需求的非正常因素消失,就会出现显著的增长。”
无需赘言。在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悲剧性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联储迅速干预市场,许诺将提供偿债保证和充足资金。图2-2显示了联邦基金利率的直线下降,格林斯潘先生和企业启动了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从长期来看,美联储预见到“乐观的”增长前景。但经济短期和长期的表现将依赖于你,消费者的活动。如果你出于对工作和投资的担忧,寻求避险之道,经济就会进一步萧条,并要经历更长的复苏期;如果你放松自己的钱袋,一如既往地购买计划中的家用电器、小汽车、股票或共同基金,经济萧条就不会发生。
格林斯潘先生和美联储有两个最大的存在价值:一是能够倾听市场和经济的声音,二是采取相应行动以保证经济秩序,并让大家感觉到一切尽在掌握。但这更多是一种假象。如果谈到决定性因素,主宰的力量掌握在市场的手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集体的认知。美联储的确可以采取行动影响市场的情绪,但美联储的行动是对它发现的情况的反应。换句话说,美联储的决定和行动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格林斯潘先生就是经典影片《绿野仙踪》中“幕后人”的现代版。“巫师”模糊、变幻的脸狰狞可怕,但多萝西和她的伙伴很快就发现,这只不过是“幕后人”制造出的特殊效果。多萝西也很快认识到,掌握她命运的真正力量握在她自己的手中,那就是她的红宝石拖鞋。
所以,对投资者来说,不要指望美联储来解决你的所有烦恼。你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往深处说,这种力量甚至能影响经济的走势。不要忘了,消费者支出占我们GDP的67%以上,这对经济和市场来说,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你要做的只是立正并大声重复:“哪儿都不如家好!哪儿都不如家好!”
然后,当抵押利率对你有利时,马上去买一所房子,或至少通过抵押融资买一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