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东汉全文阅读 > 第3章 谁是真命天子(2)

第3章 谁是真命天子(2)


  可是,人民的拳拳诚意,又岂是你能轻易推却的?

  万般无奈,王莽被迫接受了这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八名在全国各地考察的“风俗使者”回朝报告考察成果,大赞天下太平。不久,塞外匈奴等外族也纷纷遣使前来归顺,祝贺天朝强盛。

  王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

  王莽本人很享受这一切。

  有人在朝堂上扬臂高呼,说,当年周成王年幼,由周公居位摄政。现在圣上年少,应当由安汉公像周公一样代行天子的职务,行天子事!

  此言一出,群臣响应,一个个点头叫道“正应如此”。

  可以说,王莽少年时扶危救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已经实现了。

  通常,人们在理想得以实现的狂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小小的迷茫,理想已经实现了,那么,以后我该做些什么呢?

  现在,“行天子事”这几个响亮的字眼重重地砸伤了王莽的心房,将他从迷茫中砸醒。

  于是,他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登上帝位,主宰天下!

  汉平帝元始六年(公元6年)十二月,腊日大祭,王莽“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喝后毒发身亡。

  国不可一日无主,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即代理皇帝,改元为“孺子婴居摄”。要他尽快从汉宣帝刘询的直系子孙中选拔新的皇位继承人(刘衎也没有儿子)。

  为了操纵政局,王莽以“兄弟之间不能继承帝位”为由,将与刘衎同辈的王子直接排除出局,立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此时的刘婴仅仅两岁,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孩,号称“孺子”。

  王莽笑嘻嘻地称,通过卜卦,刘婴命最好,册立他为皇太子最为吉利。

  太过分了!

  刘氏宗室不干,认准了王莽是要篡逆刘氏江山,安众侯刘祟率先发难,领百余人进攻自己封国附近的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但在宛城守军的还击下,起义很快失败。

  第二年元始六年,公元6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发表宣言,说王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

  宣言发布,天下震惊。

  大军抵达山阳,汇合了十余万人。

  王莽大为惊恐,寝食难安,昼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效仿周公相成王肘,东征管叔、蔡叔、武庚等人作乱所作的《大诰》,写了一篇文章,反复辩称自己只是临时摄位,将来一定还政孺子婴。同时,不断调动大军镇压翟义军。

  十一月,王莽的军队在淄县(今河南考城县)大败翟义的军队,并于十二月攻陷义军的大本营圉城(今河南杞县),生擒翟义。

  平定了这两场叛乱,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劝王莽正式登上帝位。

  最初,是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时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有丹书其上,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符命之起,自此而始。

  不久,有人奏报齐郡冒出一口新井,又有人奏报巴郡发现一头石牛,还有人奏报扶风雍县发现仙石……王莽无不欣然迎受。

  王莽觉得,自己威德日盛,应该考虑正式登皇位了。

  梓潼县(今属四川绵阳市)人哀章在长安游学,此人浮浪无行,爱吹牛,听说了齐郡新井和巴郡石牛的奇事,就连夜制造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标签,一道写作“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作“赤帝玺刘邦传予皇帝金策书”。又写了一封策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必须遵照天意行事。图和策书上写了王莽的八位大臣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名字及两个胡编乱造的名字,一共是十一人,清楚地注明了他们官职和爵位,作为辅佐。

  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再也按捺不住了,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称帝。

  他煞有介事地发布了文告,说:“我德行不好,幸赖是皇初祖黄帝的后代,是皇始祖虞帝的子孙,又是太皇太后的微末亲属。皇天上帝予以隆厚的庇佑,令我继承大统。符命、图文、金柜中的策书,都是神明的诏告,把天下千百万人民托付于我。赤帝汉朝高皇帝刘邦的神灵,秉承上天的命令,传给我转让政权的金策书,我非常敬畏,不敢不敬谨接受!”

  不日,宣布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年号为“始建国”。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帝位,西汉王朝宣告灭亡。

  也许王莽并不知道,是他,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登上帝位的先河。以后,凡朝代更替,大都沿袭他的成例,行禅让典礼。

  3.不被看好的新政时代

  唐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诗,诗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平心而论,篡位前的王莽称得上一个大好人,和周公一样,值得敬仰。

  然而,因为他走了“篡位”这步臭棋,于是被向以忠君、家天下等理念束缚的传统历史学打下了十八层地狱,被视为“逆臣贼子”,和赵高、侯景等人并列,成为了历史反面教材的典型。

  近代学者胡适却很赞赏王莽,高度赞扬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下定义说王莽是一个大政治家,称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新朝代汉之前,西汉政权这辆老爷车事实上走到了穷途末路,其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严峻的形势跟前,有不少人向统治者提出各种解救危机的办法。哀帝朝的大司马师丹就针对当时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的现象,提出要严加限制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数量的措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甚至对限制的量提出了详尽的数字。

  然而,该建议却遭到了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的反对,他们和哀帝、董贤等高层既得利益者抱成团,一致反对该措施的施行。

  政治的腐败,朝廷的奢靡,地方的盘剥,豪强的兼并,使百姓流离失所,经济越来越凋敝,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王莽篡汉建新,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百姓的生活质量,决定以铁一般的手腕推行新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本人研习儒学,信奉儒家思想,认定天下必须恢复到孔子所指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所以,他高举“复古”大旗,全方位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并在该制度下开始实施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史学家吕思勉特别指出,王莽改制是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

  他认为,在西汉及以前,凡是谈论政治的人大多对社会现状进行攻击要求改革;至东汉及以后,玄学、佛学先后兴起,都强调适应社会,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

  应该说,王莽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真能实行了,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

  比如说,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托名王田制来恢复井田制,严禁私人买卖土地,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危机。

  又如,他改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希冀由此达到防止奴婢增多而导致国家劳动力减少的现象。

  又如,实行“五均六管”制,在国都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和成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所谓“五均”,是汉武帝时“平准法”的发展,规定各市以四季的中月即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价格做基础,按货物优劣分出上、中、下三等标准价格,称为“市平”。市场实际价格一旦高于平价,国家则按平价出售商品,促使价格回落;市场实际价格低于平价,国家则进行收购,以调控市场正常开展买卖。特别是对于五谷布帛丝绵等重要的民用产品,如果滞销,则按成本加以收购,保护小农经济。“五均赊贷”则是五均司市的重要补充。赊是借钱给城市居民进行非生产性的消费,如祭祀丧葬的用费,不收利息,短期即还。贷是借钱给小工商业者作为运作资金,期限较长,按借款者的纯利润额收取少量的年利息。显而易见,这么做既能由政府调控商品价格,实行计划经济,消除通货膨胀,改善财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

  “六管”即是对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等六种经济事业实施管制,统一由国家征税,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稳定。

  不过,诚如史学家钱穆所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王莽推行的新政,大多都是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可是古今时异,环境不同,推行的政策从根本上就脱离了实际环境,违反了历史规律,最终走向失败,王莽本人也成了复古思想的殉道者。

  首先,“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就严重地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这些大地主豪强占有的田地远不止一井,要他们将多余的土地交出来,那他们世代兼并的辛劳就化为乌有,这等于是要把他们吃的全给吐出来,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激烈反对。这样一来,朝廷就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这一部分人也就因此对王莽政府产生了失望之情。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会觉得满意,因为这是“王田”,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由此可见,实行“王田制”实在是处处不讨好。

  其次,要改奴婢为“私属”,而能占有众多奴婢的,都是大地主豪强,他们蓄养奴婢的目的也是用于农业生产,国家一方面推行王田制,要他们将现有的土地上交,一方面又不准许他们买卖奴婢,这就等于是要他们白白供养奴婢了,这怎么行得通?

  至于“五均六管”制,其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的力量来推行政策,使得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官僚手里,反而给了他们利用职权投机倒把、贪污勒索、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显而易见,胡适先生对“王莽改制”中最为欣赏的土地国有、废奴、均产三大政策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此外,王莽还进行了币制改革、中央机构改革(主要是调整郡、县划分,改官名、地名),还改变了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王莽对货币的改革,其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他无视五铢钱从武帝时开始已经生产了二百八十亿万的现实,而是模仿周朝的子母钱,疯狂地推行各式各样的新货币,这些货币种类错杂,名目纷繁,彼此间转换复杂,且信用度低,人民被搞得晕头转向,不得不继续使用汉朝的五铢钱,由此,民间交易很不顺畅,物价随之动荡不已,财政经济陷于瘫痪。币制也因之一改再改,钱越改越小,价却越来越高,无形之中政府又刮了普通民众一笔财富。

  搞笑的是,王莽认为“刘”字由“卯、金、刀”组成,于是下诏,“正月刚卯”佩饰和金刀钱都不准再使用。于是,废除错刀币、契刀币以及五铢钱。为了防止民间私自铸造,便下禁令不准挟带铜、炭。

  实际上,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已经直接违反货币发展规律,徒增货币流通的障碍。

  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改官名、地名其实只是为了复古而复古。王莽食古不化,认为改制后一切都要符合古义,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进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回到原来的名字。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则是纯属没事找抽。王莽自己做了皇帝,就很瞧不起周围的少数民族,觉得少数民族的首领不应该称王,于是派人出使匈奴,收回汉朝原来给的印玺,换给新朝的印章,又将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将“单于”改为“善于”、“服于”,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另外,国内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偏偏少了一个西海郡,为了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四海共主,王莽强行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以设立西海郡。而这个郡当时不过是一块荒芜之地,王莽于是又加设了五十条法令,驱赶成千上万的罪犯移民。一系列动作下来,终于招致天怒人怨,边塞烽烟四起。

  王莽召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万人,分十二路攻击匈奴,这么一来,新朝的数十万军队无端地陷入了无穷尽的边境战争之中,无法脱身,白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雪上加霜的是,老天又来凑了把热闹,旱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相继出现,把王莽搞得焦头烂额。

  人祸加上天灾,饥荒四起,天下动荡,许许多多的百姓流离失所,道路上的逃荒者络绎不绝,人相烹食的惨状比比皆是。

  如此败局,王莽吃素、烧香、祈祷……甚至倾尽慈善机构的资金也无济于事了。

  怎么办?王莽黔驴技穷,憋出了一个叫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命令关中的饥民用草木屑熬成酪饼,以解决饥饿问题。

  这种酪饼只会损伤人的消化系统,哪能充得了饥?

  在死亡的威胁下,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