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用丰盛的酒食招待军队,订立盟约,提议三天后挥军出发。
三天后是除夕,吃过年夜饭,大军出发了。
刘要袭击的对象并不是甄阜的大军,而是迂回到两河的上游,悄悄渡河,直取蓝乡!
这一招太高明了!
蓝乡屯积着甄阜大军的军用物资,一旦得手,莽军还不乱了套了?
而且,这一天正是除夕,敌人的防范意识有所松懈,正所谓攻其不备、攻敌必救啊!
事实正如刘所料,偷袭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汉军尽获莽军的粮食辎重。
这还不算,刘又亲率部众从西南进攻甄阜,而王常从东南方猛攻梁丘赐。
甄、梁两军猝不及防,望风而走,还没走多远,后方又传来蓝乡失守的消息,于是,两军皆溃,甄阜和梁丘赐双双死于乱军之中,余下部众被斩杀及溺死者达二万余人。
刘大获全胜,胜利翻本。
负责围剿下江兵的新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听说甄阜和梁丘赐兵败,知道汉军锋芒正盛,便引军退向宛城。
想走?没这么容易。
刘陈兵誓众,将缴获的军用物资一把火烧光,破釜沉舟,鼓行而前。
严尤、陈茂大军走到育阳,遭到了汉军的截杀,严、陈二人无心恋战,丢下了三千多具尸体匆匆撤入了宛城。
汉军士气高昂,在刘的率领下进围宛城。
这时的刘,重新拾回了初起兵时的信心,意气风发,雄心万丈。
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柱天大将军。
远在长安的王莽被这个称号吓坏了,开出了“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的价码,向天下人收购刘的人头,并下令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的官吏都必须将刘的画像当作箭靶悬挂起来,早晚射上一箭,以解心头之恨。
而刘及绿林军的军队自打上了“汉军”的招牌,声势大振,每天都有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报名参军,等到击毙甄阜、梁丘赐,大败严尤、陈茂,队伍更是迅速膨胀,“众至十余万”。
余威所及,青州和徐州的义军已有几十万人,但一直没有统一的文书、号令、旗帜、军队组织。他们听说汉军起事,一齐响应,自称将军,攻城略地,移书称说,风起云涌,拥护汉军。
7.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为了顺应天意民心,把天下的义军统一起来,汉军诸将一致要求从刘姓宗室中选出一个人当皇帝以从众望。
立谁好呢?
刘以他的胆略、才识、智谋、能力和灭莽的决心,当为不二人选。
南阳郡豪杰与下江兵的王常等人,一致主张立刘。
但新市、平林兵的将帅坚决不同意。
陈牧、张卬等人给出的理由是,平林兵中的更始大将军刘玄也是刘氏宗室,而且比刘参加起义队伍早,资格比刘老,立刘玄比立刘更名正言顺,更能使天下威服。
陈牧、张卬等人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其实,按照封建礼制细算起来,刘玄和刘相比,前者是更有理由登帝位的。
当年的长沙王刘发一共生有十六个儿子,其中的第十三子刘买,封舂陵侯,这个刘买就是刘玄和刘共同的曾太祖父,刘玄的曾祖父是刘买的嫡出长子,属于大宗,继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刘的曾祖父却是刘买的庶出小儿子,属于小宗,只封了个郁林太守。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
实际上,据《汉书·平帝纪》载,“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王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虽然刘玄和刘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汉景帝,但他们和西汉末年的皇帝们早已是出了五服的超远房亲戚,甚至连亲戚都算不上,他们只不过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刘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员,比较大宗小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其深层原因是:小长安聚战败后,新市兵和平林兵急于逃走,几乎就要与刘的柱天都部解盟,如果不是王常率下江兵及时赶来,汉军队伍中早已不存在新市兵和平林兵了。但不管怎样,既然有过解盟的经历,彼此心中就存在了永难缝合的裂痕,就算勉强结合在一起,也只能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退一万步说,新市、平林两军的将帅可以翻过这一页,无视该裂痕的存在,但刘威武严明、刚毅果决,霸气外露,让他们明显感觉到掌控不住,他们不同意拥立刘而力挺刘玄。
在他们的坚持下,拥立刘玄遂成定论。
刘此时还在攻打宛城,对拥立之事一概不知,使者传唤他回舂陵商议尊立刘姓宗室为皇帝。
回到淯水,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诸将军要尊立刘姓宗室为帝,很好!然而现在各路义军在青州、徐州崛起,拥众数十万人,一旦听说南阳拥立了刘姓皇帝,恐怕他们也会拥立一位刘姓皇帝。到时,王莽未灭而刘姓宗室相攻,只怕会搞乱天下的局势而损害自己的力量,绝非破莽良策。而且舂陵离宛城不过三百里,仓猝自称皇帝,就会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太危险了。不如暂且称王以发号施令,王势也足以斩杀将领。如果其他义军拥立的人贤能,我们就一起前去归附,如果大家都没有立皇帝,那么,等我们消灭了王莽,收拢了各地义军,那时再称皇帝也为时不晚。”
刘的一席话,侃侃而谈,众将交口称善。
张卬一看,急了,拔剑击地,拍板说:“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这年(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汉军在淯水(今河南省白河的古称,亦作“育水”)设置坛场,刘玄即皇帝位,面向南方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宣布大赦,改年号更始,任命堂叔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领都当九卿将军。
原柱天都部的成员大感失望,多有不服。
刘有一个名叫刘稷的部将,勇冠三军,就公开大叫:“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刘玄算什么东西!”
而刘的预言,也很快变成了现实。
王莽听说刘玄登基称帝,大怒,发兵疯狂镇压。
他以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主帅,征召通晓六十三家兵法的人为军官,当世奇人巨毋霸为垒尉,又驱虎、豹、犀、象诸猛兽以助军威,集结起各州郡精兵四十三万人,号称百万,前来围剿汉军。
据史书上说,巨毋霸身高一丈,腰大十围,小车装不下,三匹马拖不动,“卧则枕鼓,以铁箸食”,堪比传说中的勇士孟贲、夏育。
四十三万人马走在路上,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其实力之强、军容之盛,“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来势汹汹,誓将刘玄更始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刘这时已返还宛城城下,全力以赴攻城。
刘的计划是:夺取宛城,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传檄天下,号召四方猛士一起来讨伐王莽。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还分出兵力攻打宛城周围的昆阳、定陵、郾城等城市。
几个月下来,周围的城池都攻下了,宛城仍然高高矗立在刘跟前,岿然不动。
听说王莽的百万大军已经走在路上,刘快急疯了。
和刘相比,他的三弟刘秀显得从容和沉着许多。
刘秀这时候在昆阳,正挡在莽军的要道之上。
为了配合大哥顺利拿下宛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昆阳阻击王邑、王寻的百万之师!
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
要知道,昆阳城内,汉军不过九千多人,以九千迎击百万,太疯狂,太剽悍了!
而刘秀被刘玄授予的职位是太常、偏将军。太常是掌管礼仪祭祀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部长,偏将军只是一个地位相对比较低的中级军官,在军队里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他凭什么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并将之化为现实?
8.庄稼汉渐露头角
刘秀,字文叔,是刘的同胞三弟,相传他出生那年,“岁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故取名“秀”。
刘秀年纪略长,“性勤于稼穑”,喜欢侍弄庄稼,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刘好侠养士,胸怀大志,对幼弟一门心思研究耕种很不以为然,劝他把目光放远一点,等待时机,推翻王莽,收复汉室。
每当这时,刘秀只是憨厚地笑笑,继续下地干自己的活儿。
气得刘直跺脚,恨铁不成钢地骂他是刘喜一类的小人物(刘喜,汉高祖刘邦的兄弟,以胸无大志而闻名于世),狗肉上不了大宴,除了干农活,一辈子也干不了大事。
刘的这个比喻,显然是将自己喻为了汉高祖刘邦,一副收复汉室舍我其谁的气派。
为了让这位弟弟开阔眼界,从侍弄庄稼一类“低级趣味”中走出来,刘还想办法让他到长安读书。
长长的三年时间过去了,刘秀学成归来。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一切。
刘秀果然不负兄长期望,从头到脚,仿佛换了一个人。
才气、学识、见识、谈吐……远非三年前可比。
刘问他,在长安的三年游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秀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一副资深屌丝样,幽幽答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差点没晕厥倒地。
执金吾,是九卿之一、京师卫戍官;阴丽华是南阳郡新野县阴姓大富豪的女儿。
虽说执金吾是高官,阴丽华也是美女,但……你、你身为刘氏宗室,眼看王莽篡汉,不想办法推翻他、打倒他,还幻想做他手下的官!哎哟,气死我了!还有,你说你学不好好学,心思都花在泡妞上,一天到晚把人家大姑娘的名字挂在嘴上,哎呀,不行了,气死我了!
刘恨不得拿起板儿鞋抽他。
而刘秀已经扛起了犁,潇洒地赶着牛下地干活去了。
看着刘秀的背影,刘彻底对他死心了。
看来,兴复汉室,只能靠自己了。
现在,宛城久攻不下,莽军百万大军转瞬即至,一旦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我军必定彻底完蛋。而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谁也没想到,正是刘秀,这个向以庄稼汉面目示人的刘秀,站了起来,坚持围城打援。
王寻﹑王邑大军沿路进逼,首当其冲的是昆阳城。
昆阳城中诸将惶恐,各欲散归,上演出一幕幕分行李回高老庄的闹剧。
老实说,将士们这种表现是很正常的,敌人号称一百万,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旌旗招展,猛兽狂吼,戈亮甲明,声势浩大。看看自己这边,没有专门的兵工厂,兵甲全靠缴获而来,很多人手中拿的还是锹铲锄头,衣衫褴褛,原有人马加上刚招募来的新兵蛋子,总共才八九千人,用四舍五入法,算是一万人吧,和对方展开对砍,你一个人得砍人家几十人,实力对比实在太过悬殊了!你脑袋进水了吧!还打什么打?逃吧。
刘秀制止说:“千万不要逃,一逃,敌军追在我们背后打,我们人少,敌人人多,我们未战先乱,自相践踏,敌人再从中蹂躏,我们全部都得报销。”
不逃?那您说该怎么办?
刘秀正色说道:“城中虽然兵微,只要狠下心来,和敌军拼力一战,或有取胜机会;如若坚持要逃跑,不但我们性命不保,咱们攻打宛城的主力也会受到冲击,一日之间,诸部皆灭。想想看,咱们现在不同心协力,共举功名,而一心以老婆孩子及财物为念,岂能成大事!”
诸将“素轻秀”,瞧不起刘秀,觉得他能做上偏将军,完全是倚仗他大哥刘的关系,此时见他大放厥词,不由恼羞成怒,厉声喝斥:“刘将军何敢如此!”
刘秀听了,不再说话,笑而离席。
诸将宣布解散会议,准备收拾金银细软跑路。
骑兵游哨却满头大汗地回来报告:“新莽大军已到了城北,队伍绵延数百里,不见其后。”
完了,逃不了了。
大家感觉天快要塌下来了,一个个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弱弱地提议说:“不若请刘将军回来,大家……再商议一下?”
看来只能如此了。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精神,大家郑重其事地把刘秀请了回来。
形势紧急,刘秀也不推辞,当即与诸将重新开会部署议事,研究对策。
众人心乱如麻,全无主见,无论刘秀说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称是。
刘秀筹划说:“当下之计,咱们必须动员一切有生力量加强防御,拼命死守,力保城池不失,同时派出使者冲出重围,到外面纠合各路友军回来救援。彼时前后夹击,便可将敌人一举击破。”
这个计划简单易懂,设置得合情合理,似乎无懈可击,没有一点问题。
但要完成这个计划,难度系数太大了。
众将面面相觑,谁也不吱声。
在几十万强敌的攻击下,仅以九千人防御而保城池不失,真是谈何容易!
而现在除了宛城城下刘的部队外,汉军已经没有什么兵力了,能到哪儿筹集到救兵?
何况,敌军已在昆阳外合围,冲出重围?开什么玩笑!
大家集体悲观,气氛凝重。
昆阳城里的话事权掌握在成国上公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的手中,这两位大将对看了一眼,表示同意刘秀的计划,可是,派谁去请救兵呢?
人人面露难色。
刘秀看穿了大家的心思,笑了笑,说,“计划是我制订出来的,就由我去好了”。
当夜,刘秀率领十三名骑将驰出昆阳城的南门,一头扎入了黑茫茫的夜色中。
9.一战成名
刘秀到底能不能冲出去呢?就算他能够冲出去,又能不能顺利筹集到救兵呢?就算他能筹集,又能筹集到多少呢?现在昆阳城下的莽兵足足有四十三万啊!
每想到这些,昆阳城里的汉军总是很沮丧。
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往这方面想了,敌人已经兵临城下,除了奋起抵抗,别无选择。
王寻﹑王邑的大军在颍川郡的郡治阳翟与严尤﹑陈茂会合,两军合成一军,声势更加浩大。
在新莽诸将之中,严尤是一个可怕的角色。
严尤,本作庄尤,字伯石,庄君平的远房玄孙,史书为避汉明帝讳而将其姓改为严。
严尤青年时期曾与王莽共读于长安敦学坊,着有兵书《三将》,常常自比乐毅、白起,颇受王莽器重,一度担任大司马之职,征战多年,胜多败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