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东汉全文阅读 > 第4章 谁是真命天子(3)

第4章 谁是真命天子(3)


  4.绿林好汉的起源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并州(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带)等地的居民为了躲避新莽政权的频繁征兵,相继弃城流亡为盗。

  王莽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新莽士卒的骚扰,数千人公开与政府对抗。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八月,临淮(今盱眙)人瓜田仪于会稽长洲(今江苏吴县)率众暴动。

  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经过长达三年的谋划,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飘忽于海上,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城聚众起兵,辗转进入泰山。各路盗贼钦佩樊崇勇猛,纷纷归附。一年之间,队伍壮大到一万余人。樊崇的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也纷纷起兵响应,总共有数万人之多,跟随樊崇在青州、徐州一带流窜抢掠。

  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力子都则起兵于琅琊,在徐州、兖州一带抢劫掠夺,部众有数万人之多。

  眼看国内盗贼蜂起,王莽又气又急,命太史推算出三万六千年的日历,下令每隔六年改换一次年号,布告天下。同时下诏书称:“己当如黄帝仙升天”,打算借此诳耀百姓,销解盗贼。

  天下皆笑。

  另外,还有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张霸和秦丰,平原郡女子迟昭平,江夏(今湖北云梦)羊牧,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王州公,钜鹿郡马适求及北方较为着名的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起义风起云涌,活动范围跨州连郡,有席卷天下之势。就连长安附近的三辅之地,各种各样的起义也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大张旗鼓地进行镇压。

  不过,在起义浪潮中,真正算得上猛龙级的人物当属下面的两位:王匡、王凤。

  王凤……王莽的伯父就叫王凤,是成帝朝的大司马,事实上,王莽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仗这位大伯父援引。

  而王匡,新莽朝中的太师也叫王匡。

  在那个单姓单名的年代,同姓同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所说的王匡、王凤均为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部三阳镇一带)人,为人豪爽有大义,身上洋溢着一种天生的领袖气质。

  发源于湖北随州大洪山的大富水流经他们所居的新市,使得新市境内布满了沼泽地,沼泽地里草木葳蕤、野菜丛生。在这乱世之中,俨然成了饥民的天堂,人们成群结队前来挖荸荠、野菜充饥。

  随着外来的流民越来越多,沼泽地里的野菜成了饥民相互争夺的对象,他们常常为了采食而不惜大打出手,流血事件每日都有发生。

  王匡、王凤就以和事老的身份出现,用一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道理说服大家放弃纷争,共求生存。

  由于王匡、王凤能为大家主持公道、排难解纷,维护秩序,渐渐地被饥民视为首领。

  沼泽地里的饥民越聚越多,而且有组织、有纪律,这不是聚众造反是什么?官府发兵前来镇压,王匡、王凤不得已,只好带领饥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举旗上了绿林山(今大洪山南麓许家寨一带)。

  这时的王匡、王凤绝对不会想到,他们这一次举旗,竟成为了继秦末陈胜、吴广之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

  初上绿林山,为求生存,王匡、王凤不得不时时带领队伍在附近打家劫舍。

  队伍越来越庞大,发展到了几千人,胆子大了,就开始攻打离城市较远的小集镇,掠取一些地主豪强的粮食财物,然后又回绿林山上,占山为王,日子过得还不错。

  看到王匡、王凤生活过得这么滋润,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相继带兵入伙,短短几个月,就聚集起上万人。

  其实,这上万人都是因为饥寒贫苦才被迫上梁山的,大家聚集在一起,“常思岁熟得归乡里”,盼望着年景转好回家种田。势力虽大,却不敢攻占城市,劫掠到的食物,只求填饱肚皮。

  王莽不明就里,疯狂地进行镇压。

  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诏令荆州牧发两万大军攻击绿林山。

  镇压越烈,反弹越强。

  王匡、王凤率部众在云杜(今湖北京山)奋起反击,大破州府官军,杀数千人,将粮秣辎重悉数掳获。

  荆州牧胆战心寒,领着残部仓皇向北撤退。没走多远,又遭到绿林悍将马武的截击。

  这时的马武,还幻想着日后可以金盆洗手,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平民,他只是用长槊钩翻了荆州牧的车辕,将他打翻在地,不敢妄开杀戒。

  荆州牧终于逃得一命。

  绿林军顺势攻陷竟陵(今天门),转而袭击云杜、安陆,“多略妇女,还入绿林中”。

  经此一战,绿林军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奔落草,人数暴增至五万余人,声势浩大,州郡官府力不能制。从此,人们专门把那些据山林水泽之险与封建政府对抗的武装称之为“绿林好汉”。

  5.来头不小的刘玄

  就在绿林军的发展势头不断上升之际,山上突然遇到严重瘟疫,横死了两万多人。

  看来是不能再在山上待了,几个首领一商量,决定带幸存的人马分头跑路。

  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率领人马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

  当年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平林人陈牧、廖湛聚起千余人,号“平林兵”,以响应新市兵的攻势。

  奇的是,“平林兵”中出现了一个极有来头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整个绿林军顿时有了灵魂,有了与其他起义军不同的气质。

  这个人姓刘,名玄,字圣公,属于帝王贵胄,身上流淌着由汉高祖刘邦传下来的血液。

  刘玄的爷爷的爷爷名叫刘启,这个刘启,就是以“文景之治”而闻名于史的汉景帝。

  甭说,刘启治理国家是有两把刷子,私生活却过得稀里糊涂。

  曾经,某晚上,刘启龙兴大发,要宠幸一个名叫程姬的妃子。程姬因为来了例假,就偷梁换柱,让一个姓唐的侍女做自己的替身,神经大条的刘启丝毫没有发觉,痛痛快快地播下了龙种。

  九个月后,龙种诞生,取名刘发。

  刘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话说刘发长大成人,上有兄,下有弟,一共有十四人之多,他在刘启眼中并不突出,且母亲身份低微,就更得不到特别的关注,封王的时候,只封了一个长沙王,被打发到了长沙。

  长沙在当时是个“卑湿贫国”,荒芜、潮湿,多瘴疠之气。

  刘发不甘心,他在等待转运的机会。

  等啊等,等了十三年,机会来了。

  公元前142年,刘启过生日,做大寿,各路诸侯王纷纷入朝祝贺,席间,大家轮流上场表演节目。

  刘发表演的节目是舞蹈,但他跳得缩手缩脚,躲躲闪闪,像病人抽风。

  这是怎么回事儿?刘启越看越觉得不像话,举手叫停。

  刘发用饱含着委屈的语气解释道:“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刘启愣了一愣,随后会心地笑了。

  当年封刘发为长沙王,刘启也觉得自己有点偏心了,这个儿子也不比其他儿子差,就因为母亲出身不好,弄了那么个破地方给他,而且一待就是十三年,今天要不做点补偿,就太对不起他了。

  于是,刘启就给刘发加划了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

  刘发的属地一下子幅员千里,成了一个富庶的诸侯王,子孙也得到了很好的繁衍。

  刘玄是刘发的五世孙,豪爽侠义,爱结交江湖人士,仗义疏财,很有几分《水浒传》里宋江的派头。他有一个弟弟被人杀害,他密结江湖豪客为弟报仇,犯下王法,藏匿在平林一带。

  可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官府派人将他的父亲捉了起来。

  为了营救父亲,刘玄实施诈死计,命人将他送回家乡舂陵安葬。

  这一招,骗过了官府的所有耳目,刘玄的父亲得以释放,而刘玄本人也遁入了新开张的“平林兵”中,从容逍遥法外。

  新莽政权既然搞得天怒人怨,不得民心,人们就开始怀念过去汉朝的日子,怀念那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流金岁月。

  身为汉室后裔的刘玄一出现,向来没有任何政治目标的绿林军就有了主心骨,大家将他奉为刘玄更始大将军,天天把“光复汉室”的口号挂在嘴上。

  6.舂陵兵起

  除刘玄之外,几乎所有的刘氏宗室成员也都对王莽篡汉立新的行为感到愤慨。

  当年王莽还没篡逆,安众侯刘祟、严乡侯刘信等人已经坐不住了,纷纷移檄郡国,讨伐王莽。

  而篡逆已成事实,刘氏宗室里的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是愤愤不平,跳了起来,积极谋划光复汉室大业。

  刘玄的族弟刘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刘,字伯升,性情刚毅,慷慨有大节。其幼年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不经营家产,反而变卖田宅,倾身结交天下英雄豪杰。

  眼见盗贼群起,越闹越凶,刘就召集众豪杰,振臂奋呼道:“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现在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正是灭亡王莽、兴复高祖万世基业的大好时机。”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反莽。

  于是,刘发动了七八千舂陵子弟起义,自称“柱天都部”,派人去与绿林军中的新市兵、平林兵联络,相约一起西击长安,向王莽政权发难。

  “柱天都部”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它是以舂陵刘家宗室子弟为核心组建起来的,队伍中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由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组合起来。刘把自己的二弟、三弟和妹妹、妹夫,甚至叔父都动员起来,加入了军中。

  这样一支部队,凝聚力很强,上下一心,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开始,就在南阳连战连捷,攻克了不少城池。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刘看透了王莽的腐朽统治,也看透了莽军不堪一击的作战能力。

  柱天都部的舂陵子弟也一个个信心爆棚,士气大涨。

  诸君努力,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打下了棘阳,刘面对父老乡亲,发出了这样一句充满豪情壮志的呼声。

  “下一个目标是宛城。”

  宛城是南阳郡的省会,不但城池坚固,而且屯有重兵,但刘不管。

  只要拿下宛城,就可以控制整个南阳郡,而如果连宛城都拿不下,还谈什么光复汉室?

  这一年是公元22年,十七年前,安众侯刘祟就在宛城全军覆没,刘崇本人被捉,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现在,报仇的时候到了!

  十一月,刘领着他的柱天都部,冒着奇寒,无所畏惧地踏上了攻打宛城的征程。

  然而,刘万没料到的是,在途经一个名叫小长安聚(今河南南阳南)的地方时,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遇上了莽军的伏击。

  那天早上,寒凝大地,冬雾笼罩,王莽的部队就在大雾之中突然杀了出来,柱天都部一下子就乱了。

  浓雾之中,看不见人,耳边却杀声大起,这真是无比恐怖的事,柱天都部的成员连逃跑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跑,只在一片呼兄唤弟、哭爹叫娘的呼喝声中丢掉了脑袋。

  小长安聚,成了刘终其一生也无法忘记的伤心地。

  这一战,柱天都部损失惨重,刘的二妹刘元、二弟刘仲均死于乱军之中,同死的刘氏宗室有数十人。

  刘垂泪收集兵众退返棘阳,士气非常低落。

  这回,该轮到南阳莽军嚣张了。

  在小长安聚伏击刘的是南阳太守甄阜和他的偏将梁丘赐。

  这两个家伙,一击得手,就变得狂妄无比,他们把粮草辎重留在蓝乡,率领精兵十万南渡潢淳水(源出河南唐河县西,流经新野境内),到达了沘水(又名泌水,源出河南泌阳县东白云山),在两条河之间安营扎寨,将身后的桥梁悉数拆除。

  他们说了,不铲除刘,绝不回师。

  这气势,把柱天都部的残余部队震住了,和柱天都部结盟的新市兵、平林兵更是魂飞魄散,一个个收拾行李准备散伙。

  刘慌了手脚。

  他亲自找王凤﹑陈牧等人谈话,却毫无效果。

  看来,自己领导的这场本应轰轰烈烈的起义就得这样草草收场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刘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之际,有好消息传来,下江兵首领王常率领五千人马已经进抵宜秋聚!

  当日从绿林山下来,西入南郡的下江兵遭遇到王莽手下的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的强力阻击,被迫退入蒌谿,在钟县、龙县一带打游击,不日后在上唐打了一个大胜仗,成功地击退了新莽朝廷的荆州牧,缴获了很多兵器、钱粮。现在他正率军北上,进驻宜秋聚。

  刘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信心重燃,连夜到下江兵的营寨拜访,请求与下江兵合兵。

  他向下江兵大谈特谈联合作战的好处,对起义前景做出了种种美好的描述和预测。

  王常听了刘一席话,缓缓说道:“王莽残虐,百姓思汉。现在刘氏复兴,当为天下真主,我正想为复兴事业做一点事情,你的请求,我全部答应。”

  刘大喜,说:“如果事业成功,不敢忘记阁下大恩,请先受我一拜。”与王常深相结交后,告辞而去。

  刘一走,下江兵的其他首领如成丹、张卬等人表示不满。

  张卬就直言不讳地说:“大丈夫既然起事,当自己作主,何故受制于人?”

  王常耐心向他们分析说:“王莽苛刻残酷,不断丧失民心。百姓讴歌思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趁机崛起。不得民心者,上天一定会抛弃他;得民心者,上天一定会特别关爱他。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大功才能成就。如果恃强负勇,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王朝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尚归于消灭,何况我等布衣聚草之辈。现在南阳刘姓家族起兵,刘刘伯升深谋远虑,有王爵公爵之才,与他们合作,必成大功,这是成就我等功名的大好机会啊!”

  下江兵众不吱声了,同意了王常的观点。

  当日,王常率军和刘军、新市兵、平林兵会合,各部同心协力,冠以“汉军”之名。

  大汉灭亡有些年头了,突然听到“汉军”的名字,大家百感交集,士气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