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东汉全文阅读 > 第2章 谁是真命天子(1)

第2章 谁是真命天子(1)


  1.你所不知道的王莽

  他,是西汉史上的一朵奇葩,出身豪门,地位尊贵。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数十人为将军列侯,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他的叔伯兄弟一个个过着声色犬马、侈豪靡烂、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他却是一个另类,独守清净,生活简朴。

  他谦恭俭朴,对外礼贤下士,倾身接物;对内尊崇诸位叔伯,奉养寡母、寡嫂,抚育亡兄遗子,至仁至孝。

  他勤奋好学,年未弱冠,已博学多才,更兼有非凡的智力、过人的辩才。十七岁的花季雨季,他辞别母嫂,跋山涉水,赶赴沛郡,拜在儒学泰斗陈参门下,苦研儒学。

  他,就是那个时代里的道德楷模;他,风靡了万千少女,刺激了军界政界,改良了社会风气,提高了年轻人的内涵,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王莽!

  他以他的才气、学识、品行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身边的所有人——包括手掌国家权柄的大伯父王凤。

  王凤时任西汉大司马,权倾朝野,非常稀罕这个侄子,郑重其事地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妹妹王政君及妹妹的儿子刘骜。

  刘骜,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流天子汉成帝。

  汉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刘骜任王莽为黄门郎,不久,又擢升其为射声校尉。

  黄门郎,又称黄门侍郎,即在宫门之内工作的郎官,由于宫禁的大门为黄色,故名。秩六百石,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是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射声校尉,汉代八校尉之一,所谓射声,指射箭时不用眼观,但凭闻声辨风即能射中,即善射之意。秩比二千石,领兵七百人,守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听从皇帝诏令,是皇帝亲信的象征,地位尊贵。

  王莽步入了仕途,行为却愈加恭谨。

  他将所得资财毫不吝惜地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朝野对他好评如潮,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所有大权在握的叔伯。

  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在朝中许多知名人士的荐举之下,王莽又晋升为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

  新都侯原为王莽已故父亲的爵位,现在算袭爵。而骑都尉则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帝的近卫武装羽林骑,职位比之前的射声校尉又高出了许多。光禄大夫原称中大夫,大夫为皇帝近臣,除中大夫外,还有太中大夫、谏大夫,并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其中光禄大夫最显要,秩比二千石。西汉后期的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侍中之职始自秦朝,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代沿置,因侍从皇帝左右,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面对高官厚禄,王莽没有迷失自我,一如既往的谦逊,兢兢业业地工作,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百姓促膝谈心,体恤民情,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对王莽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叔父王根年老辞职,正值盛年(38岁)的他顺理成章地接任大司马一职,该职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亦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又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因此,王莽成了王氏家族的领军人物,西汉王朝就此开始进入了他的轨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王莽克己不倦,招聘贤良,准备在政坛上大展拳脚,扶危救困,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却不合时宜地挂了。

  最难消受美人恩——44岁的刘骜实在消受不起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的美人之恩,精尽人亡,一命呜呼。

  刘骜驾崩,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侄子刘欣,史称汉哀帝。

  这位皇帝的荒唐比起刘骜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后宫佳丽兴味索然,却偏爱须眉男儿董贤,和董贤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单单这样,还是不够的,刘欣还下令在自己的陵旁为董贤准备了一个墓穴,要的是能与心爱的董郎生同床,死同穴。

  据说有一天,刘欣和董郎相拥而眠,刘欣醒而董郎尚在酣睡中,刘欣要起床,董郎却枕着他的衣袖。

  怎么办?

  看着面目如画的小郎君熟睡在自己的身畔,刘欣怜香惜玉之感顿生。

  孤王万不可惊扰董郎的好梦。

  刘欣命人拿来剪刀,断袖而起,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由来。

  大花痴刘欣还曾在一次宴会中对着董贤眉传情、目含笑,乘着酒兴,对着众臣,莺声燕语地说:“我打算继承尧禅让舜的优良传统,把帝位传给董郎,大家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吓坏了所有人。

  大家纷纷劝他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说天下是高皇帝刘邦打来的天下,你不能把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送给别人。

  刘欣大为扫兴,拂袖而去。

  瞧,就是这样一个昏庸无为的主儿,您还指望在他的手下能干出什么样的成绩?

  事实上,刘欣上台不到一年,王莽便辞职不干了。

  朝廷不得志,不如归山林。

  王莽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

  他带着妻儿老小,挥一挥衣袖,回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东)隐居去了,比陶渊明还陶渊明。

  隐居期间,王莽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安分谨慎,修心养性,安闲度日。

  时光像流水一样,从容不迫,波澜不惊,一日复一日,转眼就是三年。

  然而,一块石子突然击破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

  王莽的次子王获,不知怎么的,把府上的一个奴婢给弄死了。

  这个事本来就不算个事。

  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等同于牛马,奴隶的主人是可以随便处置奴隶的。

  然而王莽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奴隶也是人,杀人者必须偿命!

  王获只得认罪自杀。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大家都对王莽赞赏有加,称他是正义的化身。

  本来嘛,人们就反对朝廷将这样一个栋梁大材闲置不用,三年来,为王莽鸣冤叫屈、大唱赞歌的人层出不穷。

  现在,要求他复出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越来越响。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正午时分,日食。

  看着挂在天空中的艳阳一点点残缺,大地一点点变暗,刘欣吓傻了。

  当天地漆黑一团,刘欣惊恐万分地询问朝臣,为什么会这样呢?尊崇“天人感应”的儒臣回答道,这是上天对您的不满,您不应该让王莽这样的大贤人闲置在野。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刘欣只好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政君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不过没有关系,刘欣本人因纵情声色,生殖系统透支,身子被彻底掏空,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8月15日),驾崩了,时年二十五岁。

  和汉成帝刘骜一样,刘欣也没留下子嗣。

  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下诏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

  这时的朝廷已经被董贤之流搞得乌烟瘴气、不成样子。

  应群臣举荐,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之职,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王莽上任,迅速稳定了乱局,拥立刘欣的堂弟、时年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史称汉平帝。

  刘衎乳臭未干,人事不更,一切的政务都由王莽代理。

  这回,谁也浇灭不了王莽那一腔安邦定国的豪情和壮志了。

  站在权力巅峰上的王莽傲视天下,仰天长啸。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他首先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的集权班子,培植直接听命于自己的“马仔”,其中,援引大司徒孔光为盟友,增加班子的战斗力,再以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为自己出谋划策;以甄丰、甄邯为亲信,负责弹劾、审判等司法工作;以平晏、刘歆为党羽,平晏掌管机密的军政大事,属于国防部高层;刘歆专门撰写文告、掌控舆论,负责宣传工作。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春,云南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献了一只白毛野雉,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天降祥瑞,纷纷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堪比霍光,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待遇。

  王莽断然拒绝,他上书宣称,自己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共同定策的,奖励的话,就先奖励他们,至于自己,以后再考虑。

  瞧瞧,真是大圣人啊!

  整个王朝沸腾了。朝野所有人员无不肃然起敬,对王莽佩服得不行。

  有人上书说,其实王莽的功德已远超霍光,只有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可以与之相比,而周公获得了公爵的封号,朝廷也应该按照周公的标准,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增加其封邑,才能上应天意,下顺民情。这封奏章一出,拥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强烈要求朝廷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民意难违,王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坚决不受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安汉公”为了不空负“安汉”之名,很快就出台了一系列“安汉”政策:一、大加封赏诸侯王和功臣后裔;二、封赏在职官员;三、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四、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共创美好生活。

  不久,王莽又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建设基金会,同时号召百官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是青州,境内的百姓四处流亡。

  王莽忧心如焚,急得直掉眼泪,每天只吃素食,不用酒肉,祈求上天保佑百姓渡过难关。

  行动上,他积极布置各郡县全力赈灾,动员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此外,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灾区减免租税,大力抚恤灾民。

  他还将皇家设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在长安城中也专门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民尽欢颜!

  在他的努力下,西汉王朝终于化险为夷,平安渡过了这次天灾。

  而他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国家哪个地方发生了些什么灾难,他都要斋戒吃素。

  于是,又有大臣上表赞颂他的功德,说他就是当代大圣人。

  2.圣人也疯狂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尊崇圣人的。

  圣人的长子王宇就出人意料地反感老爸。

  也不知是怎么搞的,他左看右看,就是看老爸不顺眼。

  比如说,王莽为了防止汉平帝刘衎的外戚卫氏家族专权,就将卫氏一族封到中山国,阻止他们入京。

  外戚专权,可以说是西汉王朝最大的弊端,王莽这么做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王宇不爽,极力反对。

  多次劝谏无效后,王宇就剑走偏锋,命人“夜持血洒莽第”(《汉书·王莽传》、《资治通鉴》卷三十六),把一盆不知是猪还是狗的污血洒到老爸的门上,意欲谎称天显异象,以吓唬王莽,让他改变主意,迎卫氏回京,并将权力交给卫氏。

  这种小伎俩,很快被识破。

  人情可恕,法理难容!

  王莽老泪纵横,大义灭亲,即日宣布处决王宇。

  随后,将牵连入案的卫氏一族悉数诛灭。

  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是人间至痛,而让儿子死于自己手下,更是人间惨剧!

  可以说,大圣人王莽对“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痛定思痛,王莽伏案泣血,一口气写了八篇告诫子孙的文章,要求子孙谦恭孝顺,安分守己。

  这八篇文章很快就传遍了全国的各个角落,大家争相诵读。

  政府干脆让官吏百姓都一起来背诵这八篇文章,然后记入官府档案,将之奉为《孝经》,教导世人。

  王莽的名气红遍了全国,而且势头有增无减。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衎13岁,到了皇帝的法定结婚年龄,海选结婚对象。

  王莽率先放话,说自己的女儿品行不算上乘,样貌也只是中等,自动退出海选。

  太后王政君也很支持侄子的提议,说王氏家族的女儿都是我的外甥女,的确不合适参加海选,请从名册上划掉。

  哇,真是高风亮节啊!

  王莽的风格令人折服,大家一起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说,大司马德高望重,想必他的女儿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凭什么把她排除在皇后候选人的名单外?我们坚决不同意。

  每日都有由几千名平民、读书人、郎吏、公卿大夫组成的游行队伍在宫门前向政府提出抗议。

  王莽赶紧派人去安抚,说自己的女儿绝不会参加海选,谢谢大家了,都散了吧,散了。

  这样一来,大家更不干了,呐喊请愿,表示大司马的女儿不当皇后,大家就绝不会散。

  怎么办?

  王莽被难住了。

  太后王政君也没辙了。

  看来,王莽弄巧成拙了。

  第二年,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平帝的皇后。

  王莽被加号宰衡(商朝名臣伊尹称阿衡,周公姬旦称冢宰,宰衡是从中各取一字,意为功绩与伊尹、姬旦相当),位在诸侯王公之上。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在位的功能,他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修建各类市场和仓库,并为学者兴建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奇能异士,大力宣扬礼乐教化。

  王莽此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其后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

  九锡即皇帝赏给大臣的九种器物,据《礼记》记载,这九种器物分别是:一、车马。车是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马是玄牡二驷,即黄马八匹。二、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一双。赤舄即红鞋。三、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四、朱户。也就是红漆大门。

  五、纳陛。即登殿时特凿的台阶。

  六、虎贲。也就是守门的军士,配额为三百人。七、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八、斧钺。兵器的一种。九、秬鬯。指祭祀时用的特供香酒,以稀有的黑黍和郁金草酿制而成。

  面对这样一份大礼,王莽诚惶诚恐,坚决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