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心都会生病
心病的根源是“心理营养缺失或者失衡”,诱发心病的根源是“思想(认知)”。
心理疾病不像躯体疾病那样触摸可见,但它的痛苦程度却不低于躯体疾病,甚至还远超于躯体疾病,这正是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原因。处在矛盾、焦虑或者抑郁等症状中的心智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因为他们内心的焦灼感是那么真实。虽然他们在理性层面上,也认为自己的焦虑、担忧或是恐惧是多余的、不合理的,但就是挥之不去,就是自动化地强迫性重复。好比我们知道发脾气不好,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情绪。道理明白,可就是做不到。也就是说:在意识(理性)层面上,心智患者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潜意识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消极对抗的想法让其无法摆脱。因此问题就来了——
潜意识里的这些怪念头是如何而来的呢?
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可以大胆地说:过去20年前,我们更多的还是在解决温饱问题,大家更加注重物质需求,也就是生理营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物质层面。但是今天,随着社会大踏步的创新与发展,节奏的加快,资源的抢占,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关注自我的精神需求,即“心理营养”。所谓的“心理营养”,即安全感、爱、认同、接纳、尊重、自由、价值感等。
事实证明,在温饱满足的前提下,“心理营养”的重要性要远超于“生理营养”。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生命的原动力是“爱”,正因为人性本能对“爱”的渴望,当相爱中的男女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诞生了一个生命,这称之为人的“第一度重生”,也就是“爱”的结晶。当一个人真实地从母亲的“宫殿”里走出来,在哇哇的啼哭声中,逐渐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独立人格”,这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度重生”。
当一个人活生生地来到人世间,具有本能的对“爱”“安全”的渴望、需求,孩子需要妈妈爸爸的爱、需要安全、需要认同、需要被尊重。可是,多数婴幼儿的成长环境,常常是不完美的,会发现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抱怨的,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父亲常年不在家等无法控制的“非爱”现象,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全,这份“恐惧”源于“爱”的丧失。当孩子在痛苦中感到妈妈爸爸不够爱我——他们对我的要求太多,他们是不喜欢我的,他们不需要我时,孩子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认知):“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够好的,我做什么都赶不上别人,我必须要……”这些非理性的念头和认知,在很早的童年时期埋下了诱发成年各种心病的芽种。
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妈妈过分地控制或者不放手,不能很好地和孩子“分离”,使得孩子被爱得喘不过气,也势必会造成错误的认知。这些都是目前社会许多“心病”问题的根源——“心理营养的缺失或者失衡”,造成心理年龄不成熟。这些缺失爱、缺失安全感、缺失认同等心理营养失衡的孩子们,带着错误的念头、非理性的认知,压抑着内在不满的情绪、戴着假面具开始了他们强迫性重复的人生。一方面,他们死死地包裹着自己,不断地重复印证着自己“不够好”,对自我不接纳、不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又睁大了眼睛、张开双手向外不断“索要”:给我爱吧,给我安全感吧,给我认同和尊重吧,给我自由吧!
本书的五个章节目录,也是因此而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咨询,呈现每一个鲜活生命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动力”,让读者看到来访者内心痛苦的源头——我是一切的根源。大道至简,却不易存于心,也许故事的传递,更容易产生感触。透过别人的镜子,让我们尝试着给自己当一回医生,看看自己缺失最严重的到底是哪一种心理营养,要如何去弥补?
每颗心都会生病,从心开始爱自己,开始我们的“第三度重生”吧!
作者
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