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柔的音乐响起来,我让飞飞闭上眼睛做渐进式放松,深呼吸中,将身体从头到脚逐一放松,看到他呼吸慢慢平缓,身体和表情自然松弛下来,我开始对他进行催眠深化:好……当你的全身放松的同时……我要你回想一下……你曾经看过或是亲身体验过的美丽草原景象……在辽阔的草原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地平线在远远的那一端,你甚至可以看到山坡柔软起伏……你可能会感到温暖的阳光洒在你身上,暖暖的,很舒服……你还能听到微风在你耳边吹过的声音……现在,让你自己躺在那片草原上……看着天空上的云……呼吸一下草原上的新鲜空气……当你每呼吸一次时……你会感觉你的身体就像天空上的云一样……开始变得越来越轻……对……当我从1数到10……你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放松……看着天上的云,感觉和那些云融为了一体。
我做着催眠引导的同时关注着飞飞,双目轻闭的他呼吸更加沉静、轻缓,眼皮偶有跳动。
我:好,你的身体越来越轻……10……完全地放松,你的身体完完全全地和云朵融合在一起……现在你眼前有一颗太阳,太阳的亮度会逐渐增加,当你觉得非常刺眼,再也无法直视时,请把脸转到旁边,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好,太阳就在你眼前了,嗯,越来越刺眼,更加刺眼……
他眼皮动着,同时把头自然垂向椅背的一边。
我:现在,太阳变小了,瞧,不断地缩小……已经不刺眼了,又缩小了……变成像弹珠的大小了,请仔细看看,那边墙壁出现一个窥视孔,你从窥视孔看出去,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墙壁的另一边有一个小孩……
我:你看看这个小孩是几岁,正在做什么?身边还有什么人吗?怎么样?有看到吗?
飞飞的身体向前倾斜着探出。我:看到什么?可以告诉我,看看那个小孩在哪里?飞飞的身体开始发抖。我:这里很安全,有我在你身边,别害怕,你看到了什么?
小男孩几岁?飞飞:4岁,在战斗机上,有爷爷,下面好多烟……这时候飞飞更加紧张,身体缩成一团。我的语气更加轻柔坚定:放松,慢慢放松,你很安全,你慢慢地看着这个4岁的宝宝,慢慢地看着他,然后慢慢地过去抱抱他,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抱抱他……
飞飞的身体有些放松了,我递过一个抱枕给他,飞飞接过后用尽全身力气使劲地搂住,仿佛在拥抱着这个4岁的孩子,头深深地扎在抱枕里,好像在和孩子说话。
我:你抱着宝宝,然后对宝宝说,我在你身边,你别怕,这里很安全,我会保护你,宝贝我爱你,谢谢你,我爱你……
飞飞跟随着我的语调和4岁的孩子喃喃地沟通着……许久,飞飞平静了下来,脸颊也放松了。我继续说:你再看看爷爷,看看爷爷的表情,如果可以,再去抱抱爷爷,或者让爷爷也抱抱这个4岁的宝宝。
飞飞:爷爷很爱我,爷爷在微笑着看着我,爷爷也在抱着我……
我:嗯,很好!继续让爷爷抱着宝宝。
飞飞的表情开始微笑了。
我:现在你可以和爷爷说,爷爷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独立生活工作了,也可以保护这个宝宝了,放心吧……你再看看这个4岁的宝宝,看看4岁宝宝的表情,看着宝宝的眼睛……飞飞的表情和缓许多:嗯,宝宝看着我笑了……现在,我会从10数到1,当我数到1,你会完完全全地清醒过来,回到当下。
飞飞睁开眼睛后,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我小时候是在爷爷家长大,爷爷是位老革命,就我这么一个孙子,所以特别溺爱,大概是4岁的时候,爷爷有一次带我参加空中军事演习。本来这件事情几乎没什么印象了,可是刚才催眠中清晰地看到那个4岁的自己,在战斗机里缩成一团,脸色苍白,已经吓蒙了,完全不会哭,就是觉得周围全是黑的……
我:嗯。现在你知道乘飞机恐惧的原因了吗?那以后可以超越这个心理障碍了吧?飞飞一副不确定的样子:我不知道。
我:好,你再一次慢慢地闭上眼睛,回到那个4岁小孩的画面,看着战斗机里的4岁宝宝,你现在看看他的表情、样子,你看到了什么?
飞飞:他好像不那么害怕了,但还是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嗯,你再去抱抱这个4岁的宝宝好吗?
飞飞:好!
咨询结束后,我给飞飞留了家庭作业,就是学会拥抱自己内在受过惊吓的小孩,每晚睡觉前都要自我催眠,自我暗示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我有力量可以保护那个害怕的小孩了,活在当下。我们先后做了5次催眠心理治疗,直到飞飞尝试独立乘坐飞机,那天他下飞机后给我打了个电话,兴奋得像个孩子。
催眠
被广泛结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运用在心理分析、治疗及行为矫正中。催眠不是巫术,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它只是人体生理运作的一环,通过语言引导,将一个人的脑电波带到半睡眠或者说入睡前的状态。被催眠后到底什么感觉?找找发呆恍惚或者沉迷于肥皂剧、电脑游戏而听不到别人说话的感觉……找到点感觉了吗?简单地说,催眠就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在深层放松的状态下打开潜意识,唤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记忆。对诊断和心理治疗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戒烟、酗酒、减肥、失眠、强迫、头疼、偏食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自我催眠还可以放松,对自己进行正向情绪暗示和管理,让自己每天正能量满满。
情绪点金石
别那么害怕和排斥恐惧,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恐惧和爱”是人生存的本能动力。对疼痛、死亡、未知的本能规避是各种恐惧的根源,适度的恐惧让人作为物种趋利避害,得以生存。顽固的恐惧症某种程度就是“潜意识充满斗志地保护自己而已”。
“恐惧症”通常在抓住病源后治疗会非常有效。有的特定的恐惧症往往和压抑的某种不适经历或者刺激有关,比如某次在广场中被精神病发作的人袭击过了,留下深深的恐惧,于是广场就成恐惧了;还有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恐惧,比如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对异性伙伴的渴望,对性欲的懵懂,恰好有一天上课,目光无意中碰到了男老师的生殖器处,怦然心跳、紧张、尴尬,于是觉得羞愧,告诫自己“我不能看男人生殖器,那是不道德的”,以这样的自虐者心理封闭自己,导致社交恐惧或者目光恐惧。当然,不管是何种恐惧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还是依赖专业的心理治疗会比较靠谱。
我要紧紧抓住你
为了你,我起早贪黑
为了你,我放弃了……
为了你,我连觉都睡不好
为了你,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总而言之,为了孩子你,妈妈我操碎了心,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因为你是妈妈生命的全部意义。
多么“感天动地”的母爱!可是,如果一个妈妈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自己,每时每刻紧紧关注着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全部仰仗于孩子去实现,会发生什么呢?
心灵游走
45岁的琼女士,有一个14岁正在上初三的儿子,经由朋友介绍来做咨询。
琼女士在我面前落座,还带着一路紧赶的起伏喘息,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痛诉儿子的各种罪行:不好好学习,每天装病不愿意上学校,不理睬我们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我和他爸爸都拿他没有办法,刘老师您说该怎么办吧?
我:您是想咨询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吗?
她:是的,儿子今年上初三了,快中考了,是很重要的一年,可是初中后成绩逐渐下降,还经常谎称自己肚子疼,到医院检查又没什么大病。现在连作业也不写,回家就玩手机、看电影,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让我们进去,我想和他沟通沟通,他说和谁都能沟通,就是不能和我沟通……
琼女士越说越气。
我:能感到您的着急,您是说孩子小学时候学习很好,只是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
她:是啊,小时候很听话,学习也很好,为了他我从来不出去应酬,每天陪着他写作业,给他端茶倒水、削水果递毛巾,牙膏都是提前挤好了放在水杯上,从不让他干活分心,可是自从到了初中以后成绩就逐渐下降,还经常和我拌嘴,说我什么都不懂。
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让你很伤心。
琼女士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孩子的爸爸和孩子关系怎么样呢?他们可以很好地沟通吗?
她:他爸爸性格很内向,很少管孩子,还经常出差,每次回家还嫌我唠叨,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像他爸爸,孩子小时候和我特别好,很活泼,现在长大了,只要一提学习就跟我喊,我也特别希望他爸爸能管管他,为了这个,我们也经常吵架,他爸的观点是随他去,他爸说他小时候也没人管,自己也长大了。老师你说说,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家家都是一个孩子,谁家孩子不都是补习这个补习那个的呀,不然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能干什么呀?
我:是啊,您很担心,您的担心能为孩子带来什么呢?
她:不担心行吗?不然将来怎么办啊?
我:这份担心是谁的呢?除了孩子,您还有别的事会担心吗?
我在引导琼女士自我探索,让她看到这份担心给孩子带来的后果。
她低下头,没有说话,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是啊,我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经常担心这、担心那,工作上也是这样子,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有一次总编交给我一项独立采编的任务,我特别惊喜,但又特别担心做不好,顾虑特别多,搞得我都失眠了,结果我自己做得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包括我每次买东西也是这样,总是担心自己买错了,还担心别人骗我。
我能感受到琼女士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但我好奇的是琼女士担心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力。
我们谈起了琼女士的成长经历:家里有五个姊妹,我排行老三,妈妈不太喜欢我,家里洗碗、扫地这样的活都是我干,两个妹妹比我长得好看,大姐二姐很早就在外面工作了,妈妈最喜欢四妹,我和四妹经常因为干活打架,妈妈总是偏心妹妹。还记得在我5岁那年,妈妈把我送到二姨家一个多月。二姨家有两个弟弟,现在想想,那时候二姨对我也很好,可是我就是很绝望,觉得我妈妈不要我了,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恨我妈妈,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恨我妈妈。
如果没有充分的解释和抚慰,幼儿是无法理解父母将自己暂时寄托他人的行为的,父母的突然消失会让他们认为自己被遗弃了。本来就认为妈妈对自己不够爱,寄居到二姨家后幼小的琼女士内心产生极大的自卑和恐惧,并把自己被遗弃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好,而这种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失去和遗弃的恐惧不安,会伴随着她进入婚姻,影响到她对下一代的陪伴教养。她对孩子无法放手和安心,总是焦虑不安地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密不透风的爱,表面看是她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其实是她内心自我不信任的自我投射。
她:那时候觉得爸爸对我挺好,小时候特别怕爸爸死了,他死了,就没人对我好了。
说到这里,琼女士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像是在诅咒爸爸:所以我上学以后就特别努力地学习,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家里,后来我就真的考上了大专,离开了家。
我:是啊,这就是你那份倔强不服输的生命力帮助了你,你可以欣赏你自己吗?她脸色舒缓了许多,却又转瞬即逝: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我觉得我再怎么做,我妈也没说过我好!在琼女士的印象中,母亲几乎没有表达过对她的肯定,她长期处在一个不被关注的状态中。我:你可以相信你自己吗?她沉默良久:我不相信我自己。她继续述说: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我记得我刚生下
我儿子的时候,我看着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既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不爱我的孩子啊?看着琼女士茫然的眼神,我感受到她内心焦虑背后对“爱”的情感隔离,对儿子的高期待背后的一份责任。琼女士慢慢地又谈起了她的婚姻,她很不喜欢老公抱自己,不喜欢皮肤接触太紧,觉得两个人的关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在琼女士孩童时期,内心缺失认同、鼓励、欣赏、信任,处在一种没有安定、没有归属的状态中,使得她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容易建立信任,为了生存,她学会了保护自己,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地表达自己,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但是本质的内在声音又在呼唤着爱,渴望着支持和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