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初唐长安之谏谋全文阅读 > 第1卷 014 除夕

第1卷 014 除夕


  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在西市遇到了这两兄弟,李恪都不知道那些人竟然还没死心,竟然不惜泯灭人性也要斩草除根。

  李恪看这两个孩子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你们先养伤,不用担心有人会害你们,我会保护你们的。所以,不要再逃了,不然你们的冻伤和伤寒都很难好,弄不好会丧命。”这事说起来也算是因李恪而起,就算不考虑死士那一层因素,李恪也不会坐视不理。

  “我们不逃了。”孩子的心是最纯净,但也是最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得到李恪的真心,所以也相信李恪所说的话。

  “你们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是哪里人?”

  “我叫廖鸣,今年七岁;我弟叫廖兴,今年五岁;我们是齐州(山东济南)人,今年蝗灾,家中颗粒无收,所以一家人逃荒来到长安。在途中,父亲和母亲分出一半干粮想要去换点盐,结果被人坑骗,于是父亲与他们大打出手,结果我父母……都被打死了……只剩下爷爷带着我们兄弟二人勉强走到长安……现在……”

  述说起悲痛的往事,廖鸣和廖兴都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了一番。

  李恪心疼他们的遭遇,他深知年幼时就孤苦无依、举目无亲的恐慌,于是说道:“别担心,别害怕,你们有我,今后我会照顾你们。”

  李恪吩咐刘必,暗中将廖鸣和廖兴交给了闫诉,让闫诉好好照顾他们。

  闫诉,是聚福楼名义上的老板。在李恪炼魂之事的半个月后,有一次机缘巧合,李恪认识并结交了闫诉。突厥人的威胁,让李恪不得不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实力。但他是大唐的王爷,一举一动都很瞩目,所以他一定要有暗线。然后又恰巧让他遇到了闫诉,于是便有了如今的聚福楼这个暗中的据点。

  有了闫诉的帮助,廖鸣和廖兴的安危李恪倒不担心。现在最让李恪头疼的是,那天他救下的少年在哪?他是否被抓、是否被杀?

  那位被追杀的少年就是隐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子李承德。李承德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冬,只比李恪小一岁,所以武德九年以前,偶尔还会一起玩耍。现在虽然两人的身份大相径庭,但却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李恪很想早点找到李承德,可是,今日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接下来的几天,他应该出现在皇宫的庆典上,应该出现在团圆的宴会上。所以李恪只能把寻找李承德的事交给刘必全权处理。

  除夕那夜,下着雪。

  李恪与其他皇子公主一样,都留在宫中守岁。

  “朕是天子,朕的家就是天家。但天家也是家,也得团团圆圆的过年。我们一家人有很久都没这样聚在一起了,今天,没有嫡庶之分,没有长幼之序,我们就一起聊聊家常。”李世民高兴的说道。

  “除夕守岁,多么开怀的日子?大家都难得的聚在一起,四弟(李泰)才华横溢,要不你作首诗来为大家助助兴?”太子李承乾率先说道。

  “好,这两年朝政繁忙,朕也很久没有考问过你们几位的学识,正好借此机会,让朕看看你们平时有没有偷懒。”李世民笑道。

  李泰仅比李承乾和李恪小半岁,“太子哥哥明明说的是让臣弟作诗助兴,可父皇却逮住机会考查我们的学问。太子哥哥,你看,这下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

  “这……皇兄也实在是没想到,父皇如此说话不算话。父皇刚刚还说聊聊家常,此刻又要考儿臣们的学问,父皇这不是出尔反尔吗?信不信孩儿明日就将这事告诉魏大人(魏征),让魏大人好好在父皇面前谏言谏言?”李承乾四两拨千斤的笑道。

  李承乾如此开玩笑,李世民也不生气。不过说起魏征,还真是让李世民哭笑不得。

  其他人也都笑看着李世民,看他怎么回应。

  李世民还能怎么办,只能妥协了,“好,不考学问,只是助兴。哎~当皇帝难,这当父亲也难呀。”

  于是李承乾赶紧说道:“四弟,还不快给父皇助助兴?”

  于是李泰笑道:“那臣弟就献丑了。”语毕,李泰即吟,“天降瑞雪兆丰年,百姓无忧安乐业。正逢伟业贞观治,江山稳固国昌隆。”这首诗,怎么说都有为了讨好李世民而拍马屁的成分。

  但马屁拍对了,总是能让人高兴的。李世民笑道:“泰儿好心思,这首诗通俗易懂,朗朗顺口,易于流传民间,是首能让百姓记住的好诗呀。”歌功颂德,歌从哪来?德从哪来?一首诗下去,民间传颂,不就有了吗?

  “父皇谬赞。”李泰见李世民高兴,自己当然也甚是开心。

  李世民再看向李恪,“恪儿,你师父说你是个习武的好苗子,但父皇知道,你除了武艺超群,文采也了得。你也给大家作首诗如何?”李世民看李恪一直默不作声,于是说道。

  “父皇过誉了,儿臣只怕不及四弟的十分之一。”李恪其实并无雅兴,他一心都在牵挂着李承德的事。

  “你且作来听听。”李世民说道。

  李恪只好应了,看到外面纷纷飘下的雪花,于是说道:“那儿臣就献丑了。”随即吟出,“雪添梅花白,香溢雪含盖。叶随风而落,家遇唐则安。”

  “雪与梅,大唐与百姓。雪为梅花增添洁白之色,梅花让雪溢出清雅之香;树叶随风而落地生根,百姓因李唐而得以安家。哈哈~~好呀,好。哈哈,你这哪是不及老四的十分之一?你们兄弟二人各有千秋呀!”李世民大喜。

  “谢父皇夸奖。”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李泰和李恪的才华,但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李世民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