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众臣出来,看到一群少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不禁让他回想到他幼时和兄弟姐妹们在这庆善宫玩闹的情景。于是突然,便想起了曾经在一旁看着他们玩闹的老父亲。
想到李渊,李世民一阵叹息,然后说道:“众位爱卿都准备一下,明日回京。”
回京时,寒冬来袭,整个长安开始陷入天寒地冻。
蜀王府内,李恪听着刘必汇报这些天他不在长安所发生的事情。
“殿下陪驾离开长安当天,我们安插在长孙府的探子送来情报说,趁着这次机会,长孙无忌派人假冒蜉蝣堂行刺殿下,为的就是逼出躲在暗处随身保护殿下的暗卫,然后好向皇上添油加醋,说殿下早已生谋反之心。”
李恪冷笑,“这次行刺本王的人清一色用的都是军用的横刀,蜉蝣堂是数一数二的暗杀组织,杀手们都有着自己的习惯,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怎么可能清一色全用横刀?”
因为知道那些人一定是长孙无忌派去的,所以那天李恪并没有让暗卫现身,而是自己独自撑到了最后。
“其实属下一直不明白,殿下既然从四年前就开始知道长孙无忌一直在陷害殿下,而且手中已经掌握了许多证据,为何不向皇上告发他?”
“那些证据如果拿出来,必然就会暴露本王的实力。长孙无忌之所以三番两次的逼迫本王,为的就是要让本王被上个谋反的罪名。一旦让父皇知道,本王竟然连长孙无忌那只老狐狸都能制衡,连长孙无忌身边都能派人内应,那父皇必然会对本王心怀戒心,不就正中长孙无忌的下怀了吗?”
“是属下考虑不周。”
“你放心,长孙无忌身边安插了我们的人,他的一举一动,本王都了如指掌,还怕什么?”
因为姜越是历史系学生,所以知道最终害死李恪的人是长孙无忌。所以与姜越炼魂合二为一后,李恪便开始筹谋派人在长孙无忌身边卧底,来一出大唐版无间道。
“另外,盯着白珏的人传来情报,说并没有发现萧府和破晓堂的人去找他,更没有与他联系。”
“那就继续盯着。”
“是。但……”刘必欲言又止。
“但什么?”
“白珏如今已身无分文,虽然在一个小茶楼跑堂,但也就勉强混口饭吃,并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现在又已入冬,属下担心,白珏扛不住后,会去投靠梁王殿下。”
除了李恪,没有人知道白珏是女儿身,刘必虽然觉得白珏怪可怜的,但也并不会有怜香惜玉的心思。
“让闫诉安排人,给她个住的地方吧。”
听到刘必这叙述白珏的现状,李恪莫名有些不忍。
“是。”
李恪之所以将白珏推出去,就是为了试探白珏的身份和性质。
白珏与萧乐善长得一模一样,但她们两,一个是他舅公萧瑀的小女儿,一个却是白江的女儿,而白江又与萧氏和破晓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白珏自己却说白江告诉她,萧乐善与她是双生子。
李恪实在是被弄得有些晕,他必须对白珏做出甄别。因为他担心白珏是别人有意安插在他身边的奸细。
没有做出甄别之前,李恪不想贸然让白珏留在他身边。他害怕,自己会把对萧乐善的感情都投入在她的身上。他害怕,自己会对她日久生情。
“还有,殿下大婚在即,王妃进门后,王府的一些秘密……”
“她做她的王妃,本王的事与她无干,配两个下人给她差遣就是。其他的,一概不要让她知晓。”
“是。”
“婚期是哪天来着?”李恪竟然连这都忘了。
“本月十八,还有十二日。”
“嗯,该准备的你们准备好就是,不用过问本王。”
“是。”
刘必心想,他家王爷莫不是不近女色之人,不然,也没必要这么不待见未过门的王妃呀。
李恪不是不近女色,他没耐心应付一个跋扈的千金小姐。
次日,李世民在大安宫为太上皇李渊摆宴,皇族众人都在邀请行列。
李恪心想,他父皇一定是在庆善宫想到了许多儿时的事,所以觉得亏欠他皇祖父的。
想想也是,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兄弟,还把兄弟的儿子也都杀了个干净。
都是李渊的子孙,他怎能不记恨李世民的心狠手辣?
不过在后世眼里,李世民倒也没做错什么。他若不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是自己死。而且他当上皇帝后勤政爱民、功绩卓越,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唐以后,封建中国,再没有那样辉煌的时代。
如果登基的是李建成,只怕未必能开辟那样的盛世。
后世评价帝王,论的是政绩,不会掺杂私情,也没有私情可以掺杂。但像李渊这样活生生的受害者,怎能可像后世那般,心平气静的去看待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
想到之后的历史走向,李恪不禁失笑。因为再过十年,李世民也会如现在的李渊一般,深受骨肉亲情的背叛与煎熬。因果循环,大抵如此吧。
在席间,李世民与皇后长孙无瑕极尽全力的伺候和讨好李渊,众人也都对李渊千依百顺。但那有如何?心伤,不是一时的欢笑能够掩埋的。
不过李渊倒也没有为难李世民,一样与众位皇亲欢笑畅饮。
“时文(萧瑀,字时文),以后多进宫走走,陪我聊聊天,下下棋。裴寂不在了,我这老头子,也就你这老头子一个友人了。”李渊说道。
“好,臣也时常想去陪陪太上皇,只是担心叨扰了太上皇。”
“你我几十年的老朋友了,说什么叨扰不叨扰的?我当皇帝那会儿,都时常留你在身边陪我聊天下棋,现在有了大把的时间,怎么还会觉得你叨扰?”。
李世民知道李渊这话是说给他听的,萧瑀现在之所以极少来宫中走动,是因为在贞观四年七月的时候,李世民罢了萧瑀御史大夫之职,命他不再参议朝政,这是李世民第三次罢萧瑀的相。
虽然李世民事后又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傅,还把襄城公主嫁给了萧瑀的长子萧锐,但毕竟是削去了萧瑀的实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