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春秋战国(典藏套装版)全文阅读 > 第20章 管仲相齐(1)

第20章 管仲相齐(1)


  习习谷风,阴阴山峰。

  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齐国朝堂上,上卿连称吟诵《诗经》里的《谷风》,劝谏齐国国君姜无知。在南方荆蛮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时候,齐国上卿连称力劝国君姜无知待人要宽厚,因为世风日下,齐国政局不稳,而国君姜无知又性格粗暴。连称继续向国君姜无知奏道:“许许多多的人,往往因为那么一点点怨愤,便做出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宋国南宫万弑君,便是一个例子。如今,君上您对齐国大夫雍廪等人暴虐,如此不好,难免他们中的几个去学南宫万。”

  国君姜无知毫不在乎地说:“他算个什么!区区一个大夫。”

  连称当年也是一个大夫,因为对齐襄公不满,故而造反。他知道君臣关系的微妙,因此又劝道:“《诗经》上说:‘和蔼可亲,神明就会保佑。’商纣王暴虐,周文王仁慈,商朝因此灭亡,周朝因此兴起。请君上善待臣民。”

  国君姜无知照旧不听,依旧鄙视折磨雍廪。

  这雍廪当年与姜无知都为臣时有隙,如今姜无知做了国君,便刻薄待他。这天,国君姜无知又将雍廪在渠丘的封邑削减一半。雍廪的家臣说了几句公道话,便被姜无知派去的军士用鞭子毒打了一顿。

  在府上,大夫雍廪自言自语道:“你姜无知,本是齐襄公堂兄弟,何德何能来担任国君?我雍廪尽忠齐国,你姜无知却削我的封邑,鞭笞我的家臣。我非杀了你不可,让你姜无知恶有恶报,以弑君登场、被弑收场,替齐襄公报仇。”雍廪知道齐国上卿高傒对姜无知不满,因为连称和管至父助姜无知登上国君后,姜无知将二人提到最高官职,压抑了高傒。这高傒也是齐国开国先君姜太公后人,因祖父名“高”,故以高为氏。

  大夫雍廪想到这里,就坐上马车赶往上卿高傒府中。二人见礼后,雍廪说道:“连称、管至父两个叛逆者,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却居我们百官之首,可气也!您是位高权重、德高望重的人,只要您说一声,我们就可以除掉二贼。”高傒没吭声,他明白,只除二贼会招来杀身之祸,也清楚雍廪的目的不是杀连称、管至父二人。高傒老奸巨猾,他要雍廪继续说下去。雍廪狠了狠心,继续说道:“国君姜无知弑君,理当一并除掉。”雍廪说完,看了看高傒,唯恐高傒发怒,引来灾祸。谁知,高傒一直密谋除掉姜无知,因为齐襄公虽然荒淫,但一直重用高傒,而姜无知则无形之中贬低了他。高傒终于开口了:“怎样除掉呢?”雍廪认真地说道:“如果您能设下酒宴,去请二贼,他们必然高高兴兴地前来赴宴。我去见国君姜无知,乘其不备时,将其杀掉。然后点火为号,你们可关门杀狗。如此做,易如反掌。”高傒马上答应了。两人决定事不宜迟,迅即下手。

  第二天,上卿高傒派人去请上卿连称、亚卿管至父二人赴宴。事情非常顺利,他们都按时到了高府。因为高傒善忍、外表忠厚、与人随和,连称、管至父二人没有半点儿警惕之心。高傒举觯说道:“我们的先君失德之处很多,老夫我每日都为国家的沉浮担忧。今天幸亏二位帮助立了新君,使老夫也可静守祖庙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因病不能去朝见新君,今天庆幸稍微有所好转,略备薄酒,用以报答二位能使我静守祖庙以及保障子孙后代安宁的恩德。”连称与管至父谦让一番后,兴高采烈地喝起酒来。高傒说:“今日喝酒,不尽欢决不罢休。”暗地里,高傒告诉下人把大门关住,并悄悄地说:“发现城中出现烟火,就迅速来报告我。”

  再说大夫雍廪怀里藏着匕首去面见国君姜无知,雍廪奏道:“齐襄公的妹妹文姜是鲁君母亲,听说齐襄公被杀,便让鲁君率兵伐齐,现大兵已压境,齐国众官员都在朝堂上等着君上前去。”姜无知一听,便有点儿惊慌失措,不及细想,便与雍廪前往朝堂。雍廪也善忍,虽然姜无知待其粗暴,但他从不把不满写在脸上,而让国君姜无知不觉得这是回事。

  二人走到僻静处,大夫雍廪突然掏出匕首,从背后将国君姜无知刺死。雍廪的死党立刻点起火来,浓烟直冲九霄。

  上卿高傒此时正在频频劝酒,突然下人过来喊道:“外面起火了。”高傒马上站起来,向里屋走去,弄得上卿连称和亚卿管至父二人莫名其妙。正要问个明白,突然在走廊四处埋伏的武士、家仆挺戟持剑杀进来,一下子便把连称、管至父砍成几段。他们虽也带了随从,无奈手无寸铁,也都一同毙命。姜无知夫人闻讯后,自缢于宫中。

  一 我是装死的

  此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个人:公子姜纠与姜小白,他们本是齐襄公死后的合法继承人。当国君姜无知被杀后,亲近姜纠的人立刻跑到鲁国,亲近姜小白的人立刻跑到莒国。

  鲁庄公闻报后,非常高兴,立即安排齐国公子姜纠回齐国。这个时候,文姜过来了,催促鲁庄公亲自送姜纠回齐。由于其兄齐襄公被杀,文姜便从禚国回到鲁国,天天劝她儿子鲁庄公派兵去攻打齐国,以讨伐姜无知的弑君之罪,为她哥哥报仇。鲁庄公惧怕齐国力量太强,故一拖再拖。当听说姜无知被杀后,文姜不胜欢喜。她拿定主意要帮助姜纠。鲁庄公受母命所迫,便亲自带领三百乘兵车,护送姜纠回国。

  在莒国避难的姜小白接报后,一刻不敢懈怠,立即向莒国借了马车,和师傅鲍叔牙一起,日夜兼程回国。

  鲁庄公与齐国公子姜纠一行队伍庞大,行动缓慢,管仲内心焦急,他对鲁庄公说道:“我想,既然我们知道了齐国内乱,那么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也会知晓。从鲁至齐,与从莒至齐路程相近,可公子小白轻车简从,行动迅速。如果公子小白先回齐国,那么结局就会不堪设想。”

  鲁庄公说:“齐襄公与夫人王姬只育一女,岁数尚小,已许配给寡人。寡人去齐国,也是堂堂正正。另外,公子姜纠是齐襄公长子,在无嫡子的情况下,理应继位为君。你怕什么?”

  管仲道:“如果齐国没有内乱,公子姜纠理当继承君位,可现在齐国已被乱贼搅成一汪混水,至于哪条鱼儿冒出来,就不一定了,所以请君借我一些好车马,我先去必经之路阻击公子小白。”

  鲁庄公觉得言之有理,便爽快地说道:“好。你现在速去。”

  管仲便与姜纠辞别,率十乘兵车倍道而行,埋伏在姜小白返回齐都的必经之地,一处松树丛生的山冈之中。

  此时此刻,坐在苍松之下,焦急地等待公子姜小白的管仲想起了昔日他和鲍叔牙的交往——

  公子姜纠的师傅管仲与公子姜小白的师傅鲍叔牙自幼就熟悉。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基本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管仲唯一的优势就是脑瓜灵,尤其是账算得精,算是智力投入。当两人赚了钱后,管仲拿的比鲍叔牙多。鲍叔牙的家仆看不惯,就说:“这个管仲真可恶,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多!”鲍叔牙听后,对家仆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聪明,所以我们赚到了钱。再说,管仲家里拮据并且上有老母,多拿一点儿是应该的。”在鲍叔牙眼里,管仲聪明,但好几次帮鲍叔牙出主意,却事与愿违,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与鲍叔牙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小吏,因为他主意多,让妒贤嫉能的地方官吏将其罢免。鲍叔牙安慰管仲道:“不是你没有才能,是因为你没有碰到赏识你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参军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因为管仲明白,冲在最前面的最容易战死。大家目睹管仲的小聪明后,就骂管仲说:“这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人是鲍叔牙呀!”

  管仲经商也好,打仗也好,都认真思考一门学问,即“出入”学问。这门学问其实很简单,就是计算怎样以较少的投出获得最大的收入。“出入”学问左右着管仲的经商和出仕。

  且说管仲和鲍叔牙在齐国影响越来越大,齐国宫廷请他们俩分别辅佐公子姜纠和姜小白。一对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不过鲍叔牙当初对辅佐姜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姜小白没有才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所以才让智慧上不如管仲的他辅佐姜小白。而管仲却不这样认为,他劝导鲍叔牙:“公子姜纠的母亲心眼儿小、脾气大,国内诸人厌恶她,以至于不喜欢姜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很早就没有了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姜纠即小白。姜纠即使日后为君,也将一事无成。小白虽然没有姜纠聪明,但却心胸大、包容人。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闻听此话,鲍叔牙便愉快地出来接受任命,尽心竭力侍奉姜小白。管仲和鲍叔牙二人约定:不论谁得志,互相举荐。既有学识又有交情的二人埋下了人生必胜的伏笔。

  起风了,松树左摇右摆。管仲此时想:各为其主,自己只杀公子姜小白,千万别伤了好友鲍叔牙。

  且说鲍叔牙陪同公子姜小白到莒国避难后,饱受冷落、寂寞。当闻听齐国国君姜无知被杀后,便急忙回国,目的就是一个:夺取君位。当姜小白与鲍叔牙离齐都临淄还有一天行程时,闯入了管仲的视野。

  管仲沉着冷静地埋伏在松树后,等公子姜小白的车马走近,就举起箭来朝姜小白射去。只听“嗖”的一声,一箭射中,姜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姜小白已被射死,便保命要紧,迅速离开。“以较少的投出获得最大的收入”也有坏处,就是管仲没敢冲上前去验证,也没补一箭确保射死。因为这样做,管仲就可能性命难保,就不是“最大的收入”了。

  其实公子姜小白没有死,命运作弄人,造化成就人,那一箭不偏不倚,正射在了姜小白的胸前衣带钩上。姜小白在那一瞬间念头电闪。他知道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学一些动物装死便能躲过此劫。说时迟,那时快,姜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诈死。果然,此计瞒过了远处的管仲。

  看到这一意外情况,公子姜小白身边的随从立刻扑向射箭处,追赶射箭人。鲍叔牙急忙扶住姜小白,只听姜小白轻声说道:“大伙儿稳住,我是装死的。”鲍叔牙反应很快,立刻泪流满面,表现得痛不欲生。

  此时管仲已与随行鲁军会合,公子姜小白所带的随从见力量远不如鲁军,便全部撤回。管仲命令一行人迅速逃离。大伙儿虚惊一场,姜小白此时明白是哥哥姜纠与他争夺君位,故派管仲前来射杀。鲍叔牙也明白管仲兵多,但却没有冲杀过来,或许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经此一惊,姜小白与鲍叔牙等人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半天多的时间,就到了齐都临淄。

  鲍叔牙先进城里,拜见上卿高傒、大夫雍廪,向他们说道:“当前齐国无主,公子小白已经来到国都。他仁厚宽容,与已死国君姜无知形成鲜明对比,应当继承大统。”齐国上卿高傒、大夫雍廪以及齐国其他官员隰朋、宾胥无、王子成父等人与姜小白交情深厚,他们打内心里就希望姜小白担任国君,于是纷纷说:“公子小白来了,不立他为君还能立谁呢?”众官员一齐出城迎接姜小白。

  公元前685年春,姜小白即位为齐君,这就是齐桓公。

  却说管仲与公子姜纠一伙儿认为公子姜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姜纠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新君,这大大出乎意料。此时的管仲内心就像打碎了调味瓶,七酸八涩的滋味一齐涌出。他后悔自己没有率军杀上去。管仲又想,姜小白遇危不乱,巧施妙计,或许是上天特意眷顾他。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率兵进攻齐国。齐桓公也不示弱,亲率兵马与鲁军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姜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一直打过汶水,占领了鲁国汶阳。

  齐桓公自登基后,首战告捷,异常兴奋,众官员都来祝贺,鲍叔牙却谏道:“公子姜纠现还在鲁国,有管仲、召忽辅佐着,并且得到鲁国的扶持,是块心病呀。心病不除,祝贺言之过早呀!”

  齐桓公欣喜之情立刻消除,急忙问道:“那怎么办呢?”

  鲍叔牙奏道:“乾时一战,鲁国上下胆怯。我们应军马不撤,威逼鲁国,让其交出公子姜纠。”

  齐桓公点头同意,让鲍叔牙领军屯汶阳,处理姜纠事宜,自己返回齐都临淄。

  鲍叔牙既想杀公子姜纠,又念好友管仲之才和旧日之约,想让其平安归来。斟酌一番后,便起草了一封信简,派人送至鲁国。信简里写道——

  公子姜纠,图谋叛逆,当诛之。因其是齐君的亲人,请鲁君代齐国处置他。管仲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是当今齐君的仇人,齐君必要亲手杀死他,请将其交与齐国。

  这信简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威胁和阴森杀气。鲁庄公接信后,仿佛看到齐国大军旋风般席卷而至,便急忙与众臣商议。

  大夫施伯奏道:“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是鲁国的大患。”施伯继续奏道:“君上不妨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