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穿越崇祯九年全文阅读 > 穿越崇祯九年

穿越崇祯九年


  如果一边叙述正文,一边交待大量的文史,地理知识,篇幅就乱了。所以一些知识应集中交待,可能我每写几十篇,就来篇这样的知识交待。

  省下边是府,府下边是县。在府与县之间,时常还有州这个行政单位,有的县隶属于府,有的县隶属于州,州再隶属于府,这种州叫散州,比如颍州,毫州,宿州,泗州,隶属于凤阳府,这是散州。而有的州直属于省,这叫直隶州,如徐州,滁州,隶属于南直隶(安徽与江苏合称南直隶),这是直隶州。

  清代地图与明代地图很难区分,但一看地图上标的是徐州府,就知道这是清代地图,因为在明代,徐州只是一个直隶州,并不是府。

  明代河南省的散州很多,但只有一个直隶于省的直隶州,就是汝州(不要和汝宁府搞混)。

  在大明没有安徽与江苏之说,两地统称南直隶,也没有湖南湖北之说,两省通称为湖广,湖广省。如果反映明朝的电视剧里边说什么江苏巡抚,那就是瞎扯。南直隶的概念比省大,南直隶是南都的直辖地区,南都就是南京,南直隶下边包括两个省级行政单位,一个是应天巡抚,另一个凤庐巡抚。应天巡抚管安徽和江苏南部地区,也就是沿江十府,凤庐巡抚管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地区,即凤,庐,淮,扬四府。凤庐巡抚一向是漕运总督兼任的。

  省这个概念,在明代并不强烈,明代经常临时划出几个府,上面设一个巡抚,那这叫什么省?没名称的,比如设安庆巡抚,管安庆府,庐州府,这叫什么省?安庆巡抚是为史可法而设,郧阳巡抚是为卢象升所设,设了是为了方便剿贼。至于张国维担任的应天巡抚,管沿江十府,这又叫什么省?说不上来的。只能叫应天部院,凤庐巡抚叫总漕部院。

  由于小说的前半部,主要发生在河南,所以先说说明朝的河南。

  黄河从河南穿过,河南的少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明代河南,有108个州县,在黄河以南的占85个,在黄河以北的占23个。

  为什么要搞清这个,就是明末流贼,主要在黄河以南活动,黄河以北的23个州县相对安定些,河南在黄河以北有三个面积较小的府: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明代河南,分为三部分:北,中,南。北部就是这三个面积较小的府。

  过了黄河,在河南中部就是河南府,开封府。再往南:南阳府,汝宁府,算是河南南部。

  河南省西部的河南府,府名和省名重了,河南府的府治是洛阳,著名的福王就建藩在此。河南的省会,也就是布政司和巡抚衙门所在地,在河南府东边的开封府。

  河南府东北角是巩县,县城离黄河不远。河南府东南角是登封县,这两个县和开封府的密县接壤。夹着黄河,和巩县对岸的是怀庆府的温县。

  地理只有地图才能说清楚,但这里不支持上传地图,地理上就不多说了,容易把人绕晕。

  黄河在今天是向东北流入山东的,但在明代,黄河是向东南流入江苏的,汇入淮河,所谓夺淮入海。明代的黄河流经徐州,黄河在山东以下,由于流贼过不了黄河,所以山东的祸乱不及河南严重。

  下面说一下历史知识。

  崇祯年间的流贼之乱,分为三段:崇祯元年到五年,这是第一期祸乱。流贼只在陕西为祸,在崇祯五年过黄河到了山西。

  崇祯六年底到崇祯十三年底,这是二期祸乱。在崇祯六年底,流贼过黄河,进入河南中部。但是流贼过黄河以后,就长期不敢向北回渡黄河,杀回山西,而是在河南,陕西,安徽,湖北,四川的长江与黄河间,流蹿了七八年。因为崇祯六年底,流贼在南渡黄河时,一开始黄河没结冰,过不去,几十家流贼被官兵困在黄河边,几乎全军覆灭,但用诈降拖延时间,待黄河结冰后,杀入河南中部。但是流贼有这个惊险的经历,以后就不敢再往黄河边活动,这样北直隶,也就河北省,和山东才未遭流贼祸乱。

  崇祯十一年,杨嗣昌添兵加饷后,几乎把流贼平定了,大部分流贼投降了。虽然在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降而复叛,但是更多的流贼还是归降了。最死硬的李自成,一直坚持不降,也几乎成了光杆司令,打光了实力,躲进山中。

  所以当时,和后来的的清朝,把杨嗣昌说成误国,等等,完全是不实之词。

  但是,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河南连续四年大旱,大蝗,恐怕河南一半以上的人都饿死了,崇祯十四年倒是没有大旱,但地里的庄稼已经没人收了。

  李自成就趁着连续几年的大灾复起,在崇祯十三年底,李自成由河南南部的山区出来,聚集了无数灾民,一举将洛阳攻克(官军哗变,不然他也攻不下,后来他几次攻开封都没攻下),得到了粮食,这下就不可扼制了。所以崇祯十三年底以后,流贼的祸乱进入第三期,也就是成功期,即大明的灭亡期。

  崇祯十三年底是个转折点。转折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的韬略和谋略,而是因为自然原因。所以李自成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自然力,李自成没多少能力,成功多因为偶然,所以他后来的失败也很干脆,一下就被清军赶出北京了。

  李自成占领北京时,势力浩大,也有一些精兵,和清军是有得一战的,但他就象历史上的庸才一样,先左倾盲动,看不起清军,山海关一战失利后,又转入悲观失望,右侧惧敌。山西,山东,河北,没经抵抗就放弃了,他原本想缩在陕西当割据势力,但清军南北对进攻入陕西,战事略有点失利,他又放弃陕西,往河南湖北跑路。我认为李自成会一直逃到缅甸,但他中途被击毙了。

  实际上,李自成要是不那么惧敌,和清军是有得打得,他与他部下的戎马经历只比清军多,不会比清军少,而清军人数不多,大量的只是汉奸部队,战力更差。完全是因为李自成的惧敌,葬送了大顺政权和自家性命。

  就是李自成做了十几年盲流,跑路成习惯了,哪怕在自已实力强于对方时,只要略有点战事失利,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路。据说清军在追击李自成时,是有几场硬仗的,这时如果李自成停止跑路,率主力和清军角斗,清军是招架不住的。他完成是盲流成习惯了,跑路成习性了。在李自成进攻北京的途中,几十万人被周遇吉几千人挡在山西宁武关,久攻不下,李自成的反应就是退回陕西,但这时明军出了叛徒,他方决心拿下宁武关。所以这个人的判决力很差,也没有多少野心和毅力,遇到一点困难就回撤,遇到强者就跑路。

  李自成的军队,多是崇祯十四年后速成的,质量不及清军及汉奸部队,所以会有一些失利,但如果拼数量,清军哪能拼过他。但李自成略有点失利,就跑路,表现了很差的判断力,和很强的软弱性。他也有不少精兵,据说在山海关打时,一开始吴三桂是打不过他的,吴三桂统领的应是大明的精兵了,但后来清军加入进来,义军就溃了,然后李自成跑回北京,弄完称帝仪式,连第二场战役也不愿打,就跑路了。几十万大军,没损失多少,小负了一仗,立马跑路。

  李跑跑。

  象李自成这种弱软表现,又为什么在流贼里,多年坚持不降,是最顽固的一个,很难解释。但如是反过来解释呢,坚持不降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理想,而是因为他最怕死,所以最不相信朝廷会真得放过他们。

  坚持不降也是他糟糕判断力的表现,既然朝廷可以愚弄,为什么不愚弄?张献忠,罗汝才都用诈降保存了实力,只有他还坚持打,结果拼光了实力。他十三年底的复起,完全是因为偶然原因,我认为,当时流民遍地,最不缺的就是人,但缺粮,可能他打下洛阳是关键,获得了大量粮食。如果十三年底他没打下洛阳,手里没粮,又能成毛的事,白出来一场。而他打下洛阳,也是因为偶然,守兵哗变开城。

  他专门破坏,不事生产的,后来五次攻开封,这么钟情于开封?看中的不过是开封城里的粮食。由攻洛阳的成功尝到甜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