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主仆将往哪里去呢,一路上山高水远,这乱世中格外小心些才是。”赵云夹了口菜喝了口酒之后淡淡问道。r
“陈留,回家。还有,我姓纪,叫纪才文。”纪采雯听着赵云一口一个“贵主仆”的,觉得很不自在。他那么一个英雄都不吝啬告诉她名字,她这么一个小人物还有什么可遮掩的呢。r
赵云点点头说道:“我刚刚从那附近过来,山阳县,应该知道吧。”r
纪采雯哪里会知道,不过她还是装模作样地点点头。“赵兄去那里有什么事?”r
纪采雯既然知道了他是赵云,顽强的好奇心就一点点苏醒了。赵云为什么这时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不是跟刘备他们在一起,而是自己一个人行走江湖呢?r
“去看望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看望一座塚。”赵云心里那声叹息又被纪采雯捕捉到了。“吕布。”赵云最后补充道。r
“你也认得他?”纪采雯脱口而出。忘了自己这么说,表明了自己也是认得吕布的。r
不过赵云并没有深究,只是回答:“未曾谋面,只是叹他一生骁勇,最终却是这般结局。所以,就去看看。”r
纪采雯沉吟了一下,终于又问:“赵兄一身武艺,为何此时仍未投明主呢?”她悄悄压下了后半句“刘备还等着你呢。”不过她不敢明说,否则又会带出一段故事。r
赵云浅浅笑笑:“家兄于三年前亡故,我在家守了三年,最近期满,心情亦有些倦怠,所以出来游走一番。我暂时还不想陷入纷争之中。一旦选择了投身其中,便很难回头了。”r
纪采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只能点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英雄后面的那两个字,往往是末路,一旦选择了做英雄,一切都身不由己了。就像……孙策的命运,她根本不知道历史会在何时把他推往末路。r
又看了看战神赵云,如果他辅佐的不是刘备,而是孙策,那该有多好啊。有这样的一尊神保护着,孙策会不会逃脱天命的追杀呢。可惜,也许再过不久,赵云就去找刘备了。r
纪采雯心里也长叹了一声,叹息过后,却突然有一个极为疯狂的念头浮现出来:为什么她不试试,说服赵云去辅佐孙策呢?尽管这违背天命,可去它的天命吧,跟孙策的命比起来,纪采雯宁愿保留后者。逆天一次又何妨?她耳边似乎听到了孙策当时对她说的这句话。r
“其实……赵兄有没有想过去投江东孙策孙伯符呢?”纪采雯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这句话。r
赵云难得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言简意赅地问:“为何?”r
“江东富饶,孙伯符也算是年轻有为,身边还有周瑜在辅佐他。如果赵兄前去,你们的年龄相当,难道不比跟一群老头子在一起共事要好的多吗?”纪采雯为了成全孙策,只能打压其他人了。r
赵云摇头一笑:“我是中原人,不习惯江东风土民俗。再者之前我也答应了一个人,将来如果出山,我会去找他的。”r
纪采雯知道他说的一定是刘备,继续硬着心肠说:“我知道赵兄定是一个极重承诺的热血之人,可是在这乱世中,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一定无需我再多讲。况且所谓中原和江东,塞外与江南,说到底都是大汉子民,又何必在心底分得那么清楚?“r
赵云听到纪采雯的理论,用略带惊异的眼神看看她。战国七雄割据厮杀的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人们心里那道墙却始终存在着。即便是赵云这样的人物,虽然没有地域偏见,心中也始终以中原为华夏正统。细细琢磨纪采雯话中含义,竟也有几分道理,于是沉吟不答。r
----------(南来北往的分割线)r
这一年是200年,这一年可发生了好多好多事哦。要把这些事都交织到故事中去,还要看起来比较合理。容在下好好安排安排哈:—) r
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 r
PS:赵云为兄守丧的那几年发生过什么事,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这就令我有空子可钻,有故事可写,有想象力可以发挥了:)多谢历史。r
至于为什么我没有安排云雯恋,而是写了雯策恋,有我的理由和用意,后文中会附带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