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穿越 > 穿魂三国两生花全文阅读 > 第一帖 才子佳人(一)

第一帖 才子佳人(一)


河东卫家大宅。东汉初平四年。r

这一天是昭姬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她的大喜之日。十六岁的昭姬静静地坐在内室精美的雕花红漆木大床上,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锣鼓喧嚣,想象着大厅里的高朋满座,她的唇边溢出一朵幸福的微笑。自己的夫君,是名满天下的才子卫仲道。他不仅文采出众,还有着出尘脱俗的清俊脸孔,有着志存高远的男儿抱负,有着温柔和煦如春日阳光的君子风度。r

这样完美的男子,今日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地嫁给他,她是何其有幸。悄悄起身走至屋角的大铜镜前,凝视着镜中一身曳地大红喜袍的这个女子----眼如秋水闪烁,长长的羽睫仍挡不住幸福的光彩;眉若春山渐隐,风流雅致浓淡相宜;两颊自然的桃红,无须胭脂点缀,就已比桃花更醉人。这是我么?这就是蔡琰蔡昭姬么?这种摄人心目的美丽,是为这心中爱慕的卫仲道才肯绽放的么?r

十四岁正是一个少女风华正茂情窦初开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前年的这个时候,昭姬听侍婢通报,说家里来了一位河东大才子,叫做卫仲道。她对这个名字也早有耳闻,出于好奇,她悄悄走到会客厅的内室,隔着珠帘听父亲蔡邕与卫仲道谈经论赋。r

谈至高兴处,父亲却拿出昭姬近日做完的《饮马长城窟行》,微笑着问卫仲道:“卫君,这是老夫近日偶发奇想之拙作,还请点评参看。”“蔡公过谦了,在下实不敢当。岂敢点评,唯有虔心学习瞻顾罢了。”卫仲道微微一揖,双手接过诗作。却发现字体娟秀清朗,明明不是蔡公笔迹,竟像是出自女子之手。由此心念微微一动,想起蔡家有一女叫蔡琰字昭姬,聪敏灵秀文采风流,且会识音辨琴。或许这是她为蔡公所誊写的么?r

细细一看,不由心中暗自赞叹。起首两句为“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赶忙再看下去,“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看至辞尾,赫然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卫仲道微微一笑,说道:“还请明公恕我直言,这与明公一贯的文风极不相同,竟不似您所作。”r

“哦?那依君看来,且先不论作俑者,单论此诗意味,竟又如何呢?”蔡邕心底对卫仲道的好感又近一步。“愚以为,此诗格调新奇,有童稚的天真,且不拘守古时陈腔旧调。似是全无华丽词汇雕饰,却更见情感之深厚绵长。自然不造作,恰如出山泉水,虽无固定河道,但跳跃曲折,自在奔流。再至文字技法,则如有似无,欲寻无迹。说到文法变更,实则令人莫测,往往于意想之中,又突见意料之外。若非醇良通透之心窍,绝不可得此佳作。”r

蔡邕听着卫仲道如此盛赞女儿的诗,捻须颔首微笑。孺子不但出身般配,通晓经史,又生的仪表堂堂,也不曾娶亲,算的上是乘龙佳婿。自己辨人无误,女儿的终身可托。“贤侄说的不错,此乃小女拙作,贤侄见笑了,也谬奖了。”r

“仲道所说皆是真心流露,绝无客套夸大。小姐能作此诗,令天下多少男儿汗颜。且说‘中有尺素书’一句,剖开鱼腹而见书信,虽不符常理却足见情理,更具神味,岂是吾庸俗人等可能想到的?至最末文尾‘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近乎诀别之口吻,不言归期。看似平淡,实则凄美难测。可谓作者不忍直言,闻者不忍细思。女公子如此才思敏捷,足见公教养有方。”卫仲道听到蔡邕对自己的称呼愈见亲近,忙改口称字以示领情,心中的震撼却不敢流露于表面。坊间对于蔡昭姬的褒赏他早已听说,今日真正通过她的诗作了解到她的才思,他才真的相信名副其实。r

而此刻躲在内室的昭姬,听到那轻柔低沉的声音对自己的激赏之辞,反复在心中咀嚼着那句“不符常理却足见情理”,使她顿时有了一种遭遇知音的喜悦。寻常男子往往对女子的态度只有托大傲慢,断然不能给出这种评价。就算是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这样了解她。这个卫仲道到底长什么样子,她的好奇心更重了。r

蹑手蹑脚地,昭姬一点点将珠帘拨开一个缝隙,可惜这卫仲道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身着紫色绕襟深衣,略显瘦削的高瘦背影。自己又不好跑出去看一个男人,不仅于理不合父亲会怪罪,女儿家应有的矜持也会让自己难堪的吧。昭姬有点失望地放下帘子,不防头上的玉钗叮地一声与珠帘相撞,弄出了清脆的声响。r

蔡邕与卫仲道于谈笑间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卫仲道转头看到的,是让他永不能遗忘的一对眼睛:清澈如水,又带着一点慌乱和羞涩,似乎想要多看他一眼,却又有点闪烁逃避,如同小鹿一般的眼眸。虽然隔着摇晃的珠帘,虽然距离并不会很近,但那双清透明亮的眼睛,瞬间就已经完全穿透了他的心神。r

而昭姬此时也有点心神恍惚,这个男子就是卫仲道?他比她想象中更年轻些,面色白皙,双目俊美深邃,鼻梁高耸挺直,正带着一种不可置信的神态看着自己。看着这对眼睛,如同跌进一个不愿惊醒的梦境里。还是蔡邕的一声轻咳,才同时将两人唤回神来。r

------------------------------(红扑扑的分割线)r

严重声明,本文慢热,不适合性子急上来就要打要杀要虐要暴的读者。本文古代部分中的历史人物(主角部分)均为真实存在的,并非杜撰。只不过本人秉持着死了也要爱的精神,死活也要成全一对苦命鸳鸯,现实中无法长相厮守,最起码也让人家在书里痛快再爱一次。玄幻中有真实,真实中有想象。假作真时真亦假,就是这个意思。 r

PS:“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