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创业小败局全文阅读 > 第6章 资源依附者的哀歌(3)

第6章 资源依附者的哀歌(3)


  于是,陈戈两年内三度前往山景城(谷歌总部所在地),陈戈乘兴而去。他不觉得在谷歌已经退出内地的情况下,重新洽谈一份广告销售协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用谷歌音乐云一次性解决联想、小米等手机厂商对音乐APP的需求也恰如其分——已经有手机厂商找到巨鲸网洽谈合作。

  在山景城的会议长达一两个小时,但拒绝是那段时间的主旋律。“我说我们自己来卖行不行,回说不能,很多事情暂时只能如此。音乐云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等确定中国策略再说。但是到今天为止,谷歌的中国战略也没定啊。没更多解释了,就是这样。这是我到今天还没明白的一个问题。”陈戈说。让陈戈感到惋惜的是,在一次次的无效沟通中,巨鲸网只能依靠自身官网TOP100.CN获取一年几百万元的收入,年年亏损。他曾看着音乐搜索服务的广告位发呆,“按理说都可以赚回来,2011年谷歌搜索还算稳定,一年还有七八亿的视听下载量,我们自己一年卖个三四千万元不成问题。但我卖不了,那是谷歌控制的。亏的钱不是我亏的。”

  据说,谷歌拒绝巨鲸网的次数超过10次,更多次则是没有回音。得不到答案时,陈戈也想过放弃与谷歌的合作,一走了之。但对他而言,巨鲸网意味着近在咫尺的理想。陈热爱音乐,曾为崔健举办美国巡回演唱会;憎恶盗版,这是他创立的普涞经纪公司倒闭的部分原因。他在美、中两地观察、思考、实践音乐正版化的可能,而谷歌音乐搜索是他梦想的实现,他视之为孩子。

  “海归12年里,普涞6年,巨鲸6年。人生无常起伏,如这飞驰而过的风景。如果不是因为音乐,一个热爱自由的射手座不会在一个地方走12年。我看到了气象万千、震撼人心、无怨无悔的风景。”

  陈戈说自己花10分钟洗个澡就能恢复正常。“毕竟我是创始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到最后,肯定要拼尽全力做任何对巨鲸有好处的事情。”

  融资失败

  被拒绝的日子里,陈戈琢磨数字音乐的发展方向。“Spotify和Pandora代表的都是过去式了,巨鲸也是。这些PC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音乐提供商都没解决产品黏性和商业模式的问题。我还没想好未来的方向,会专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但问题是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巨鲸网可能会从过去的B2C转向B2B,先在版权授权上做些考虑。”

  虾米网CEO王小玮觉得陈戈有远见,但巨鲸网这几年的发展有点力不从心,“商业音乐、音乐游戏等付费业务的机会,巨鲸的动作和它最终执行出来的效果还稍微慢了点。”事实上,陈戈设想中的巨鲸网,从没有体现在公司过去两年的产品上。

  王小玮说,陈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要实现这样的转型,“非常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创新的能力”,而这并不是陈戈擅长的,“他不是做互联网品牌和产品出身的人,还需要很大的支撑,尤其在团队层面、在产品层面”。据说,陈戈一直不太注重流量,也不愿意花钱去推广。

  版权环境也在变化,三大唱片公司逐渐开始按照收听或下载次数收取版权费用,而不再是固定的授权费。巨鲸采用典型的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通过免费服务获取用户,再通过广告变现,门户网站、视频网站都是如此。“过去,你要有本事把这个流量做到非常大,多赚的都是你的,而现在,成本结构已经不支持这个商业模式。”王小玮说。

  陈戈的回应是:还没离婚呢,你能在外面又谈一场恋爱吗?陈戈搁置了官网TOP100.CN,对过去发布的巨鲸FM电台等产品也没寄予多大希望,他“全情以赴挽救”与谷歌的合作。

  陈戈的另一个答案是:巨鲸网没有资源投入新产品、新业务。“巨鲸2005年9月份成立,至今融资1500万美元。其中一半付给唱片公司,还剩下750万美元是过去7年的运营费用——平均每个月只有五六十万元人民币。”说到这里,他笑出声来,“这些钱还要支付带宽、服务器等费用。”

  财力不足导致人手匮乏,巨鲸网官网2011年的改版耗时达半年之久。2011年2月前后,巨鲸网给新员工按采购流程买台五六千元的电脑,从申请到获批需要花两个月。这段时间,陈戈似乎想到了放弃巨鲸网。2011年3月28日,陈在办公室附近午餐,看见辆摩托车后开始浮想联翩,“真想骑上去绝尘而去,像若干年前加州时的我心狂野”。

  巨鲸网离职员工Jacky说,陈戈愿意购买办公用品,但他没有财务审批权。这项权力属于姚明的经纪人章明基,章担任巨鲸网董事长。姚、章二人前后共向巨鲸网投资650万美元,他们很少出现在巨鲸网办公室,据说也不干涉巨鲸网的决策。但章明基似乎对失去谷歌后的巨鲸网信心不足。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章明基也谢绝了。

  显然,陈戈需要完成B轮融资。陈一度看到希望,2010年年底时,这希望甚至大到让陈戈感慨“巨鲸今年从死复生”。2010年12月31日,陈关掉灯光,独自在办公室听歌手汪峰的《春天里》。这是一首有产阶级抚今追昔、感伤时运的歌曲,陈说自己“老泪纵横”。

  但融资没有成功。据唱吧创始人陈华透露,他任职阿里巴巴期间曾与陈戈洽谈过收购巨鲸网事宜,“但要权衡很多利弊,收购或者投资都没定下来”。接洽潜在的资金来源后,陈戈发现融资过程比较难受,“大家会问谷歌是怎么看的,谷歌到今天还是我大股东呢”。

  而传闻已久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领投巨鲸网2000万美元,实际上只进行到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阶段。之后更由于CMC董事长黎瑞刚出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CMC团队发生骤变,这项投资2011年8月彻底夭折。

  融资失败比遭到谷歌的漠视让陈戈受到的打击更大。Jacky说,那段时间,他“几个礼拜都不开例会,出现一次,也就是表面上打个招呼,没有其他的交流”。就算开会,陈戈也越来越难控制脾气,“平时开会的时候,他都会找一个人来批评,说得你一无是处,比如会议有两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都是在说你,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巨鲸网的员工开始猜测,“公司是不是想让我们走,省点钱?”当Jacky在2011年年末离职时,巨鲸网员工数量回到了50这个数字,比融资前夜的员工数降低了一半。现在巨鲸网员工不足20人。

  陈戈感到孤独,不被认可。2011年10月,一个VC界的女投资人对他说:“Hey,Gary(陈戈英文名),youarefuckedbythesepeoplebutyoucannotsayanything?(你被这些人强奸了,却又什么都不能说吗?)”陈透露,从此对“女强人”完全改观,充满好感。

  在风雨飘摇的2010年夏天,陈戈觉得梁洛施情商高,不母以子贵,不向李泽楷逼婚,能得到李泽楷信任,“同大公司合作,创业者应学习梁洛施”。

  一语成谶。2011年年初,李泽楷与梁洛施分手。

  2012年春天,过去数年间从未向媒体抱怨谷歌的陈戈最后一次前往山景城,在那里,他看到了巨鲸网或谷歌中国音乐搜索项目的句号。

  谷歌告诉陈戈,“不要再等了”。

  文/和阳

  点评

  达晨创投高级合伙人/黑马营导师邵红霞:

  从投资的角度看,巨鲸网的失败并不意外。

  巨鲸网的业务完全依附于谷歌,自身没有核心竞争力。从谷歌导入的流量占巨鲸网的70%,说明巨鲸网对其客户和市场缺乏掌控;巨鲸网以正版流量吸引品牌广告为主营业务,自己却没有独立的广告销售团队。这种“寄生型”的商业模式,使得巨鲸网的命运几乎完全依赖与谷歌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寄生关系也直接导致其融资的失败。过于依赖单一客户或合作方的商业模式无疑是投资人避讳的“关系型”公司:“关系”有时是靠不住的。投资人有理由质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毕竟,一纸协议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确实脆弱了点。

  其实,巨鲸网并不是没有转型的机会,但陈戈那句“还没有离婚,不能在外面又谈一场恋爱”恐怕道出了巨鲸网在转型道路上踟蹰不前的核心原因,那就是,陈戈孤注一掷,把巨鲸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在挽救与谷歌的关系上。

  作为投资人,我们时常提醒自己“别与项目谈恋爱”,而作为创业家的陈戈却犯了这样的毛病。创立公司的根本目的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要生存、赚钱、发展。当一条路走不通了,一个项目大势已去,应该果断放弃,积极寻找新的路径。

  文章开头提到的周鸿祎砍掉社区搜索,发力360;周娟将56网卖给人人网的例子,都极好地体现出创业家的商人思维模式。而陈戈太过理想,太有情怀,以至于忘了创业的根本目的而钻进牛角尖。要知道,企业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环环相扣的结果。作为企业掌舵人,要对时局趋势有一种前瞻性、理性的判断,并根据形势,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陈戈是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可惜,现实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生存下去才配谈理想。

  4.传统企业的转型之思

  2013年5月底,电商界资深人士龚文祥在其微博上爆料称,国内首家专门针对大学校园市场的电商网站大树网接近倒闭。当时大树网官方客服在接受作者咨询时称,公司处于调整之中。而大树网离职员工透露,大树网已经名存实亡,总经理王小冬疑似已经离职加盟一家新成立的公司。

  据了解,大树网由苏州智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智尚”)运营,其背后真正的投资人是江苏中和集团。以下是大树网深喉员工的反思。

  “大树网”项目上马

  中和公司在江苏当地是居于绝对第一的鞋类经销商,体育运动品牌线下销售的王者。在这个涌动的电商时代,线下生意做得好的想往线上延伸,不想错过机会,大树网即在此背景和思考下诞生。1983年生、中和集团高级管理层中最年轻的副总经理王小冬被委以重任,负责电商项目“大树网”的操作。

  大树网的思路非常明确。中和集团最擅长的生意是安踏、李宁、耐克等体育运动品牌的产品销售,而消费这类产品的主力是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据此锁定消费群,依托中和庞大的线下销售网络,围绕“大学生”市场做线上生意,从大学生购物开始,延展至社交、求职、创业等服务,成为中国大学生购物、交友、成长的第一平台。

  王小冬被委以电商重任之后,组建团队,找来了两个重要的人物:崔副总和施副总。前者是做某英语学习报纸发行代理起家的,熟悉全国高校市场的渠道运作;后者做了8年的鞋类经销,能拿到全系列的各家货源。一个有渠道,一个有货源,再加上背后中和集团的雄厚资金,王小冬的团队并不简单。

  扩张的隐患

  他们很快搭建起金字塔式的线下销售团队,以分公司的形式将全国划分为14个大区,一个大区辐射2~3个省,省区管到市里,市里分片区经理管到每个学校,学校里再发展学生兼职做校园代理,基本上全国的高校都覆盖完成,包括新疆、西藏等地都发展了校园代理。

  2011年4月,大树网就开始在各高校周边开体验店,到9月份,体验店的数量达到十家左右。

  2011年8月初,大树网召集各地分公司代表在公司总部(苏州常熟)开了一个全国动员大会,内容就是关于大树网的即将上线,与会人员士气高涨。但到了8月中旬,大树网并未上线。继续等到8月底,大树网仍未上线。这时候底下已经招了不少人,网站迟迟未上线,已经导致团队有些涣散。

  9月初,网站终于上线,系统并不完备,商城都没建设好,上了一个特卖区,主要是卖运动鞋。

  因为有积累和线下团队的推广,很快卖得热火朝天,员工形容“跟好乐买一样,但是比好乐买卖得还好”。但大量订单涌来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网站系统经常挂掉,支付、订单修改出现问题,最要命的还是库存同步有问题,前端页面和后台的销售数据不匹配,导致的结果是:多卖了,没货发。这个问题在两个月后才得到解决。但是9月份积压下来的大量订单,直到第二年1月份才处理完毕。

  是公司的技术力量不足吗?恰恰相反,在常熟总公司,总共也才一百多人,技术就占了七八十人。苏州那边,还有一个做SNS社区的团队,也养了十几个人。这些技术团队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小100万就出去了。此外,在网站还没上线时,就耗资240万元购买了4台顶级的服务器。

  这些花费加在一起,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14个分公司的庞大销售团队(前两个月发固定工资,之后各自为政,根据业绩拿提成),“每个分公司需要配备硬件,差旅需要报销,水电需要报销,校园需要发传单、贴海报,需要各种各样的物流,成本加一起,非常庞大”,大树网一开始就被拖入了资金黑洞。

  资金断链

  由淘宝发起每年的“双十一”成了电商欢购节,而2011年11月11日又是个特别的日字,几乎所有的电商都提前做好了促销预案,大树网在10月底才定下来要做活动。经过百度推广、微视频的病毒营销,大树网的流量增长了五六倍,新用户数量和订单量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经此一役,大树网的管理层开始重视运营。12月,大树网成立运营中心,把客服、物流、媒介、商务等全部整合到运营中心里面。到了2012年1月,大树网专门从易迅网高薪挖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还是易迅的高层。1月底是春节,春节过后,这几个高薪挖来的电商人才,位子还没坐暖,就被通知裁员了。

  这件事情做得不厚道,毕竟人家刚过来没多久。但大树网不得不这么做,原因很简单,钱已经烧了上千万了,毕竟大树网只是中和集团投资的一个子公司,在花钱方面,会受到投资的母公司节制。不是中和集团没钱,而是这个电商项目,让真正的大老板看不到希望——你这人不行,日常费用太大了,支撑不住。

  也许一千多万对于很多互联网出身的电商老板来说不算什么,但中和是传统贸易出身的,还是习惯按照传统企业的眼光来看,花一分钱就要做一分事,还不习惯互联网的烧钱方式。

  至此,大树网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综合性平台梦告终,它的四大板块里,商城——大树商城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网上商城;交友——大树网SNS互动平台根扎校园生活,让大学生方便找朋友、找老乡;人力资源——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等服务;跳蚤市场——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不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再利用和重新分配。这四大板块,只上线了商城板块。

  从2012年三四月份起,大树网该裁的员已经裁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主力人员转型做分销,依托中和集团的资源,拉拢了十几个品牌,大树网成为走货的中间商。淘宝的很多商家都是从大树网走货,大树网的电商之路已经转变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