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创业小败局全文阅读 > 第4章 资源依附者的哀歌(1)

第4章 资源依附者的哀歌(1)


  做资源依附型创业,有如在沙滩上建大厦,起得有多快,倒下就有多快!如果你没有深厚的背景,却很幸运地获得了强大的资源支持,那你一定要警惕!要你命的可能正是给你钱和资源的巨头们。也许你其实只是巨头前进的垫脚石,探路的卒子,抑或根本不在乎的一个小项目。成也资源,败也资源,个中滋味值得创业者好好玩味。

  1.资源是饼,也是坑

  对创业者而言,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明天你的企业是生还是死?你得养成杞人忧天的思维习惯,因为你所身处的领域一天一变,如果不思虑深远,想到明天自己将会死于谁手,创业者恐怕连前进的方向都找不到。

  但资源依附型的创业者在进行决策时,会不由自主地降低风险的权重。他们很晚才开始考虑未来怎么养活团队、怎么赢利。这种思考方式也算合乎情理,在中国,拥有资源的多少在很多时候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但是草根创业者不适合做此类思考。

  你最多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左右他人的决定?他人一旦出错,你就会死。如果创业者把自己的生死问题寄托于他人身上,他的创业一定不会成。

  对朱郁丛而言,他因此损失了80万元积蓄,损失了作为搜房网家居集团大区总经理的收入。2011年8月起至今,他还无法给家人带来稳定的安全感。不过,交了学费,痛过了,这段经历就有可能成为创业者自己的财富。朱郁丛现在觉得,资源依附型创业者,并不拥有真正的创业心态。

  我们希望当你面对成为资源依附型创业者的“机会”时,朱郁丛故事中的若干细节和总结能让你犹豫一下。以下为朱郁丛的自述。

  招工时发现的机遇

  在搜房网工作时,我开过两家餐厅。那时就发现招人特别难。我身边有些投资服务业的朋友也是这样,十几家店永远都在缺人。为什么这么难招人呢?

  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商机。我就研究蓝领找工作的途径是什么,发现朋友介绍占六成以上。问题是,一个刚来北京打工的人,有多少朋友?他的朋友又能接触到多少企业的招聘信息?这些信息有多少是优质的?这些很容易想出来,这些条件全都符合的概率很小。

  北京这些年网吧少了,他们上网很不方便。所以我想,他们可不可以通过手机来找工作呢?因为他们主要的社交、娱乐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但要他们用智能机上网获取一些信息,我觉得现在还是有一点早。带互联网概念的东西对这些人太绕了,那就用打电话的形式吧。

  那打什么号码呢?只能是让他们信服的一个号码。事实上只有10086、114、116这些官方号码他们会信服。所以我就想,最好用户拨114说“我要找工作”。114那边问他想要找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什么薪资、什么区域的工作,然后会把符合岗位需求的信息发给他,再收集个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8条,录入到数据库里面,以短信方式给他发送。

  和联通的合作

  后来一看,116、114都属于联通管。有个朋友也觉得这个项目不错,所以就牵了个线,推荐这个项目到联通。我们就跟联通的导航中心谈这个事儿。2011年八九月的样子,我们开了几次碰头会以后,把这个产品做了一个提案。联通也觉得这是个好产品,领导说这个项目不错,他们觉得商务利益、社会的公益性,还有营销的设计,都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走日常流程。

  我觉得如果能得到联通的支持,由联通负责推广,借助这么大的平台,成功的几率应该比较高。我觉得跟联通合作这个事儿是比较靠谱的。说实话,联通能给这个机会,我觉得还是挺难得的。2005年、2006年那会儿,很多银行的积分兑换礼品项目交给了搜狐商城做,但搜狐商城自己做不了这个事,我的一个合伙人跟搜狐的人比较熟,他们就把这个转包给我们,我们靠这个挣了点钱。这也影响到我为什么不在我擅长的家居领域创业,而选择做联通。因为在中国就是这样,有的时候资源是制胜的。

  当初我就没有去想,如果联通的效果不好怎么办?我根本就没有这个预案。我当时觉得,有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来做支持,他们负责运营,一定能成。我觉得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我就没做过这样的预案。

  2012年7月份,联通这边出了问题,他们运营推广的效果跟我当初的预期差了很多。用户的反馈率远远低于当时我做调研时的数据,差了10倍。我就去跟联通掰扯这个事情,让联通做一些调整,比如宣传推广的力度翻倍什么的。但收到的短信营销的反馈依然不变,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

  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正常的逻辑下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用户群跟当初调研时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如果宣传推广翻倍的话,曲线至少也该有相应的增长。我花了半年多时间做了7轮调研。联通直接承诺了它的推广力度、要投入多少资源、我跟联通的分成等等,我跟联通签的协议全部是按照我做调研的那些数据跟他们谈的。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后来联通居然说他们也找不出原因。我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不可能赔钱跟你们玩儿。搜房上市后不久,2011年8月份我离职开始做,期权只兑现了极少的一点。当时公司一个月运营成本六七万元。没有投资人,创业的80万元都是我自己的钱,那时差不多已经花了70多万元。到现在我没有买房,也没有买车。我还有小孩,我老婆在家里全职带小孩。那不是闲钱,可以说我是孤注一掷。

  迷茫与反思

  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下一步怎么去弄?我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方向。公司在中关村,办公室很小,50来平方米,当时有9个人。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态,我压力大到都不敢回公司。哪怕去联通,在那边跟他们的人泡着,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我都不愿意在公司这边待着。

  然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工作出了哪些问题。我觉得联通也不是推诿。我觉得还不能把我的失败赖给联通。之前我没有进入创业的状态,现在客观来看就是这样。我觉得创业者有个状态很重要,我们要拎清楚我们是个人还是企业。那时候我还是跟职业经理人的感觉一样。想事情不够缜密,还是有点跟以前在企业里的做法一样,大方向没问题就可以做了,做完了再说。虽然不会真的粗到这种程度,但根源上还是这种思维方式。

  高帅富创业我们不说,后面有些其他资源跟进的也不说。绝大部分的屌丝创业,不要想着我要改变、我要颠覆、我的理想什么的。你要先想办法活下来。你现在的状况,能活3个月还是5个月?在产品出来之前,你什么时候能够盈利?只有活下去,你才能够想未来,否则还不如在家里躺床上意淫一下。当有一天,你想到这个公司必须要活下去,要找到钱发下个月工资,这时候才是在慢慢进入到创业的状态。

  但以前我的想法是什么呢?会考虑投入多少,可能的回报又是多少。前景不错,我有这个资源来做推广,我可能的预期是什么。我也会考虑风险,但会选择性地忽略风险,或者降低一下判断时的权重。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进入到创业者的角色。我疯狂地想我手上还有哪些筹码。这时跟联通的合作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012年夏天,蔡文胜帮我下定了个决心,虽然他没投资我,但是他说既然是鸡肋就下决心砍掉,不要去可惜它。10月份,我决心按传统方法来做蓝领招聘。10月、11月,我在跑企业、谈企业,然后去江西老家找用户。村子里的人对岗位感兴趣,但是担心我是传销,在南方推广这个极难,我依然失败了。

  我不能把家里面弄到一点积蓄都没有的境地,招工最好的时间就是春节这个阶段,所以我做到2013年春节就停止了,找到另外一家公司合作,我后面不再投入任何费用,由他们来运作这个项目,我还在里面占一些股份。

  资源是饼,也是坑

  资源看上去是个饼,但是如果自己不能独立的话,资源可能就是个坑。有些资源是好资源,你跟它合作,它能马上给你钱。还有一种资源,你跟它去合作,通过这个资源绕了一下,能不能直接给你钱,却是个未知数。所以把盈利的希望放在资源上不是好事。

  这次算是栽得比较狠。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有某个资源而做,那你一定要离它远远的,因为一旦资源出问题的话,你这个事儿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或者就不存在了。资源对我们最大的作用也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想象成雪中送炭,那风险太大了。

  文/和阳

  点评

  安全宝创始人/黑马营师兄马杰:

  资源是坑胜似饼。我认为某个特定的资源是不能看作优势的,而且如果项目成败依赖于某个资源,那就是风险,是风险就要远离。在国内,我们看到了无数靠资源挣到钱的故事,但是我们必须要问自己,我们真的是可以干得了这件事情的人吗?事实上,我们最尊敬的商业公司,做的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生意,而不是靠资源或者关系。不是不用,是不靠!

  资深创业研究学者/黑马顾问龙真:

  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位置是什么?这是本案例带给我们的深深思考。

  正如创始人总结的那样,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用户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蓝领工人缺乏有效地找工作的渠道。他们希望以通过有信服力的电话对接招聘信息这个方式来解决蓝领工人找工作这个刚需。在这个逻辑下,他们找到了中国联通这个资源巨头进行合作。

  客户、资源和收入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是客观存在的。而提供的产品、运营和成本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都是主观可控的。在这主观和客观之间联系的是创始团队对于“客户需求的判断和评估”。

  如果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问题其实非常明朗。整个商业模式运转不起来,特别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核心原因不在于资源问题,而是创始团队对“客户需求的判断和评估”出现了问题。尽管团队做过7轮调研,但调研的方式可能出现了重大问题,由此而得出的调研结果带来了错误的决策,客户对于这个渠道的需求不强烈。

  创始人总结出他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的心理,这也是创业者的一种常见心态,但资源从来都不是一个正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资源的优秀公司更应该有自我危机意识,以更好地钻研用户需求和产品,并不断地分化运营风险。只有那些得过且过的公司才会吃着资源的老本等待着身不由己的命运的摆布。

  2.在和投资人的斗争中失败

  创业是天赋人权,但作者并不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实在是太高了。很多大学生可能想着,既然工作不好找,干脆自己创业做老板。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下面要说一个大学生(姑且叫他小K吧)创业失败的案例——这很典型,足以让众多野心勃勃想创业的大学生作为借鉴。

  我和我的投资人

  我是南方人,个子并不高。在学校时,每次广播体操都会站在第一排,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读的是家乡一所二流大学。由于家里比较穷,从大学开始,我就比其他同学更渴望成功,因此经常帮商家跑跑业务,倒卖生活用品等等,我通过自己的勤奋,积累起了第一笔资金。

  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后来的创业投资人。他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板,做着家居建材方面的生意,据说身家数亿,年龄40来岁,人们都称他为何总。

  有一次,何总带队到我们学校招聘,找不到路,刚好碰到我,我不但帮他指了路,还给了他一张名片,没想到因为这个,他居然记住了我。之后,他又来过几次学校,我比较能喝酒,跟他慢慢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我读大学的时候打工,但绝对没有想过毕业后要创业,只是想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毕业后,我去了某家电商公司做销售,做了一年多,觉得没太大意思,开始想自己做,但没有明确的方向。

  何总的计划

  这时,何总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想成立一家新公司做电商,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觉得我比较懂互联网。老实说,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懂互联网。因为我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大量科技博客的文章,等到真做的时候完全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

  我给何总写了一份计划书,大概30多页,反复修改了几遍,才发给了他。当时我没太在意,没想到过了十几天,何总打来电话,让我去上海一趟,说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想跟我合作,还说已经让秘书帮我订好了机票。当时我挺犹豫的,毕竟我的销售工作比较稳定,没打算辞职,但也想去上海看看。去了上海后,我就不犹豫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去过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内心里还是渴望在这样的大城市打拼。

  见到何总之后,了解到了一些情况。何总有个亲戚,在浙江一带有一个服装厂,但是销量并不太好,积压了一大批货物。找到何总,我问何总有没有接盘的想法。何总一看网上的韩都衣舍卖得非常火,觉得电商大有可为。实际上他自己根本不懂电商。他到现在甚至连邮件也不会发,也不使用QQ,谈生意基本在酒桌上。他希望他来投资,找一个懂互联网的年轻人来做,他认为我是他见过的年轻人中最懂互联网的。

  何总开出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我到上海,他提供住房,同时每月给我1.5万元的固定月薪,另外再加新成立的公司10%的股份,以后每年我有资格以约定的价格买入百分之五的股份。他个人还愿意拿出一定的股份,预留给未来的团队。我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当时,我没有考虑公司控制权、股权这些问题,只是觉得条件优厚,自己又年轻,输得起。

  我们的网站

  我跟何总约法三章,公司由我自己决策,他不能横加干涉。何总答应会投入200万元用于公司运营。当我拿到公司营业执照的时候,内心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资本市场敲钟。

  我们开始一个个问题地解决。首先是选择办公地点的问题。我跟何总还处于蜜月期,当我主张把办公室放在市区的时候,他连价格也没问,直接同意了。何总在上海人脉广,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既便宜又不错的写字楼。我是农村的孩子,节约是第一原则,于是买了一些二手电脑和办公桌就开始办公了。那段时间,公司其实就我一个人,没钱的时候就跟何总要,从来没有想过记录一下那段时间到底花费了多少钱。

  接着是招人问题。我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认为可以招一些新人,然后手把手把这些新人带出来,另外潜意识里我也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人。最后,我总计招聘了四个和我一样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行政1个,运营2个,技术1个,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还是觉得不放心,又找来自己的大学同学,这样公司一共有6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