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全文阅读 > 第13章 2007~2010(5)

第13章 2007~2010(5)


  当时在仓储拣货设计上,京东在其他品类上是按照“类”把产品排列在货架上。但是图书不可以,图书的“类”太多了,三级分类有几千个,二级分类也有600多个。图书实行的是随机,由系统来规划尽量短的拣货路线。为了解决图书这个特殊商品的上架,京东系统的挑战很大,得重新改造系统。一开始仓储部门不怎么愿意,刘强东觉得这是正确决策,必须支持。

  仓储系统还得为图书单独开辟新仓,因为图书是标准品,能承重,可以用高的货架堆积很多的货。图书也对仓储的大品种管理能力有要求,在图书品类上线前,京东的SKU(产品统一编号,每种产品均对应唯一的SKU号)是几万个,图书上线就是20万个,半年内冲到100多万。

  早期京东所有的分类和导航,都必须经由刘强东批准才能修改。但是图书分类跟其他产品分类不一样,其他产品分类矿泉水就是矿泉水,电脑就是电脑,图书按照内容分类,小说和文学的分界没有那么清晰,还要分青春文学、儿童文学等等,彼此交叉、重叠,设计分类结构的时候,需要多次修订。

  改一次就得找刘强东审批一次。次数一多,他就问为什么,图书部门做解释之后,他就直接授权给副总裁审批。如果刘强东了解清楚了,他会很快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现有的规则制度。

  2010年10月下旬,图书上线之前,横向支持还存在问题,石涛向刘强东建议,我们开一次会,将相关体系运营、配送、仓储、IT、财务等等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做上线前的决策会。很多事情,凭石涛个人的力量推不动,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如果要先找数据进行分析再决策,那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例如采购下订单一次不能超过1000个商品,图书是海量品种,一家出版社能一次给京东一万个商品,得下10个订单。图书部门希望打开限制,研发部门就说只能下1000。单独为图书打开行不行?不行。这必须经过刘强东的同意。

  刘强东在他的办公室召开几百人的视频大会,关于收货、上架、发货等细节问题三四十个,刘强东在两小时内全给解决了。会议有备忘录,谁是负责人,在什么时间内完成,都一目了然。

  按照石涛在亚马逊的经验,这些事情得讨论很久,2007年卓越亚马逊做运营系统的迁移,花了半年时间才让运营系统从卓越切入到亚马逊的系统上。而刘强东对京东的系统和架构非常了解,不需要再问其他人。

  2010年11月1日,京东图书品类如期上线。

  奇袭当当

  在京东这里,图书是战略品类,要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虽然3C卖得很好,但要买图书的消费者在京东这儿满足不了需求,自然到又卖图书又卖3C的亚马逊中国去。京东必须让消费者在这里买到他所有想买的东西。京东的图书战略,确定为做大品种,而非走精品路线,将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当作主要的竞争对手。

  并且,图书产品标准化程度非常高,在搜索、浏览的效率上高于其他产品,在谷歌、百度上的搜索优化有特别好的作用,能吸引新用户。来京东商城买书的、初次注册的用户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段里买手机、买电脑,然后买电脑外围设备,接着买日用百货和服装。

  京东图书上线的时候,还是当当和亚马逊中国两足鼎立,整个图书的大众市场是320亿元左右,当当是20亿元左右,亚马逊中国大概是15亿元,加上淘宝等零散的商家,整个线上规模不超过60亿元,剩下的基本是线下市场。

  京东玩儿了一把漂亮的价格战,花样翻新,让做惯了出版业的杨海峰他们开了眼界。刚上线的时候,很多人包括京东用户不知道京东卖图书了,图书品类的流量很小。刘强东直接让人免费送书,这是杨海峰以前完全不敢想的,他一直认为图书只能卖掉,不能送掉。他们选了几本畅销书推送给钻石用户(按当时条件,在京东一年消费额在3万元以上),让用户自己选一本,无条件免费送给这些钻石用户,立竿见影,流量马上翻了十几倍。

  刘强东又要求直接在会员体系上开发系统,铜牌以上的会员可以享受图书折上折,在当当上市的时候必须推出这个系统。命令下来之后,两天两晚就弄好了。系统一上线,冲击特别大,就算不是铜牌会员的用户,也想成为铜牌会员。

  2011年初,京东挑起图书的价格战。当当图书一天订货量是12万至14万单,京东不过3000到5000单。李国庆是性情中人,当当内部也有很多声音说要打个你死我活。时任当当首席运营官的黄若不同意正面冲突。他让员工挑了京东销售最好的50款3C产品,无条件比对方便宜100元。

  “两军对垒,你派小分队到我后方烧一把火,我再怎么救火,都烧在我自己的地盘上。我就让火这么烧着,也派一队人马到你后方放一把火,看谁烧得过谁?一本书20元,你便宜5%,不过1元钱;一个笔记本电脑我便宜100元,我看谁赔得起?京东三天就撤了。”

  “价格战的原则就是,不要拿自己的主力部队与对方的小分队作战。图书不是京东的主业,打得对方不痛不痒,要打就打他命根子,直刺心窝。”

  京东图书的思路跟黄若一样,以小博大,图书卖得便宜,但是体量小,总体亏得不多。

  2011年5月,京东做少儿图书促销,四折封顶。这次价格战,站在京东的角度来看,是勇敢而不鲁莽——少儿图书虽然亏损了,但带动了整个图书品类销量涨了四五倍。这狠狠触动了当当的核心利益。当当联络了24家少儿出版社集体抵制,当当的少儿图书销售占整个市场的一半,也是当当图书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顶尖级别的少儿出版社是当当排他性的供应商,京东和亚马逊中国一样,只能从经销商处拿货。这些少儿出版社跟当当全是排他性合作,网上只给当当,地面店没有这个规矩,都是普发的。反正京东要让出版社知道,你的做法更破坏行业规则,除非你直接给我供货。

  这次价格战之后,京东图书特别难过,因为竞争对手投诉,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市工商局等频频来查进货折扣,每隔一两天就把京东员工叫过去,查京东是否扰乱市场。出版社也开大会,集合媒体声讨。

  京东不断向政府解释,这不是跟出版社直接拿货,这是短期促销行为,因为有垄断行为,所以才有价格战。图书部门的人觉得简直做不下去了,这里被管,那里被管,一直到7月底,这事才彻底解决。后来不少少儿社直接跟京东合作,发限价函,京东就得执行。

  在图书价格战上,当当的态度是做得久,垄断上游产品资源,做独家合作,保持品种上的优势、保证利润。亚马逊的态度则是,谁卖低价,我就跟进。它的长期策略是让用户感到这是一家天天低价的公司,不会主动做大型降价活动,也不会在宣传推广上有很大动作。京东则认为,竞争市场上定价权是最重要的资源和力量,作为新来者,得以激进的方式做。对手5折封顶,京东就4.8折封顶,必须压过他们。

  在新闻出版总署登记的出版社共572家,另有民营出版公司的5000家,其中绝大部分做教辅、渠道书,真正做大众市场的民营公司大概有1000家。京东定下的目标是400家出版社、600家民营公司。开始签约的时候,供应商有疑虑,一是觉得京东的主业是3C产品,图书业务能否快速成长?二是来自当当的压力。2012年与京东图书签约的共1100家供应商。

  出版社则是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是全力支持,图书产业一直在下滑,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出版社日子越来越难过,如果有人通过灵活的竞争策略把市场扩大,当然愿意支持。

  另外一派是大的出版社,维持市场秩序,维持丰厚的利润,不能够随便支持你打价格战。一方面京东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遵守他们的要求,像科技类图书是刚性需求,就不能降价,文学类、励志类则采取灵活的策略。

  三足鼎立的局面,对出版行业也是好事。原来只有亚马逊中国和当当,要么支持亚马逊中国,要么支持当当,得罪了谁都不好。有京东的话,如果为了当当放弃亚马逊中国还可以,但是放弃京东和亚马逊中国,那当当能不能把两家的损失弥补回来?

  京东图书品类的上线和后来的一系列价格战,正好发生在当当上市前后。当当上市之后,开始向母婴、3C等品类扩张。这家老牌电商公司是卖图书起家的,图书是当当的大本营。京东一做图书,竞争对手的人员全被扯回来聚焦在图书领域的价格战,若是保不住图书就不行了。

  就像官渡之战,曹军一把火烧掉了袁军的粮草大本营——乌巢,重创袁军。黄若说:“我很佩服老刘,他就是一个战士,敢冲敢打。”他2011年6月离开当当,当时当当股价19美元,毛利率20%,费用率17.5%,净利率2.5%。之后,当当不顾一切地做规模,与京东正面打价格战,毛利率降为14%、费用率升为24.2%,股价曾下跌至5美元。

  不过,对当当、亚马逊中国的战略牵制,不是图书品类给京东带来的最大价值。图书极大地降低了新用户尝试京东的门槛,在京东购买图书的新用户占比在30%~40%,图书刚上线的时候占比甚至更高。和当当、亚马逊中国的价格战,也抄了这两家老牌电商的老底:它们的用户正好是互联网最早的一批网购用户,伴随网站成长起来,已经有10年了,正好30多岁,是经济基础非常好的用户,图书价格战成功地让他们关注了自己,成为京东3C类用户。电商的竞争,无非是两条:一是供应链,二是用户。

  京东图书规模大了之后,竞争策略就变了,更重视用户体验。原来京东把主要竞争对手定位当当,到2012年再跟它打已没有意义。图书在完成公司毛利指标的情况下保持价格最优,就可以了。2014年6月,京东图书超过亚马逊中国,成为市场第二。

  物流

  10亿美元豪赌

  对照京东和亚马逊的发展史,两家公司相似的地方很多,同样是全品类销售,提供一站式消费的平台,同样是自采自销,控制供应链,同样是开放平台给第三方卖家。京东曾经是中国的新蛋,当它只卖IT产品的时候(2008年超过了新蛋);京东也曾经是线上的苏宁,在它只卖3C产品,还未将品类扩张至图书、日用百货的时候。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京东还会继续被人视作中国的亚马逊。

  不得不说,贝佐斯和刘强东的思路很相似,或者说刘强东从贝佐斯那里也得到了启发:零售用大量的投入来换取规模,做出来的人是不会给中型电商机会的,他们的逻辑就是,融资做规模,在现金流为正的情况下,玩命增长,不要利润。

  京东是什么时候发生蜕变的,变成“谁也不是,我就是我”?2007年,刘强东考虑自建物流,仓配一体。这是亚马逊没有做的事情,亚马逊的物流建设重在仓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交给了联邦快递和UPS。不像美国有完善、规范的物流体系,中国的快递公司很长时间里是以乱著称,就像诸侯混战,割据一方,没有哪家公司(除了中国邮政)能够建成覆盖中国全境的网络。快递公司多以加盟店的方式扩张地盘,这导致了服务质量极其不稳定,充斥着各种暴力卸货的手段,甚至丢货的事故不少,很多是监守自盗,偏偏因为缺乏监管而没法追溯。

  刘强东在董事会上提出了自建物流的战略规划,投资人表示,你先做做预算吧,不直接否掉的原因是不好意思。刘强东做出了预算:需要花10亿美元。投资人一看这个数字,都要哭了,你连2000万美元都没有融到,现在说要花10亿美元,这还让不让人活啊?

  徐新计算过,京东投资仓配一体的物流,一个城市一天送20单肯定亏钱,一天送2000单才能盈亏平衡,但是从20单到2000单,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城市可能要9个月,有的可能需要两年。长时间亏损,京东受得了吗?

  刘强东坚持要做。投资人虽然没有彻底想通,也没有特别激烈地反对,刘强东的决策到底对不对,在那个阶段是没有答案的。但他们相信,刘强东对商业有着特别强烈、敏锐的嗅觉。

  2007年8月,刘强东开始在北京小范围试点,招聘北京配送部负责人。2008年5月,北京配送部开设了5个站点,每个站点负责的配送面积相当大,例如亚运村站覆盖了北京北部大部分地区,北到天通苑,南到北二环,西到八达岭高速,东到望京,亚运村的5名配送员负责大概100平方公里的地区,一天送货三四百单。2009年上半年,亚运村分裂为三个站点,将天通苑和望京划拨出去,另设站点,公司开设配送站的速度也加快了,到2010年,京东自有配送已经覆盖北京五环内。

  促成刘强东决定自建物流的原因,第一是客户投诉超过一半是到货慢,或者货摔坏了,都是跟物流相关。当时物流行业野蛮卸货、装货的现象很严重,直接把货往车上、地上扔,硬盘经不起震动,外观看着是好的,实际内里已经坏了。第二是因为第三方快递公司不能做代收货款的业务,就算是能做这块业务的,也总是压款,15天返给京东算是快的了,而且风险高,因为快递公司加盟店居多,有些老板干脆卷款跑掉,公司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