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到1998年,刘强东在一家日企工作,做过计算机维护、仓库管理、专管员(管理经销商)。他性格外向,做事踏实,注重细节,开经销商的培训会,社旗、标语该挂在什么地方都一一盯着,用北方话来说,他做事“不惜力”。在这家日企,他积累了仓库管理、经销商管理的经验,对他日后创业有帮助。日企每天早晨8点半举行早会,讲当天的工作安排。早会制度,被刘强东带到了京东。
京东早会有事说事,抓取公司运营、管理细节,短则5分钟、10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公司运营有问题的地方,能第一时间快速传递给全公司管理者;早会上明确的指示,当天上午就能传递到基层员工。早会快节奏带来的压迫感,始终让所有管理者心里有根弦儿,潜意识里要注意执行力,将执行力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早会是京东执行力文化的起点。员工去吸烟室抽烟放松,跟同事在一起都是聊工作,几乎不闲谈说笑,他们说,京东的8小时跟别人的8小时是不一样的。
2007年,京东运营研发部高级总监肖军加入京东,当时研发部门只有5个人,他花了两个月做了一份系统标准规划给刘强东,刘强东当天下午就告诉他,赶紧做,给你一年时间,给你几个人名额。于是,肖军便一个人做起人事系统,一个人负责推广。
2009年上半年,京东拣货需要三四个小时,因为系统处理不行,需要员工在一堆货里慢慢翻找。刘强东有半年时间坐在肖军旁边,上午给肖军讲后台系统的需求,下午就做开发,第二天就上线测试,做出雏形后,再找团队扩大。刘强东对系统了如指掌,因为早期的系统架构全是他自己搭建起来的,采销、仓储、配送、售后四大系统的逻辑全在他的脑子里。肖军写代码写得发晕的时候,他就急了:我来帮你写。
2008年,李大学来了,成为京东负责技术的副总裁,京东研发部门开始分为研发体系和运维体系。李大学着手进行京东商城的整体改版,带着10多位工程师,在北京城郊租了一幢别墅,封闭开发三个月。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来写代码,晚上一两点钟睡觉。公司雇了一名保姆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周日才能回家休息半天,当晚又赶回别墅。
这是京东商城第一次巨大改版,定下了京东网站现今的红色基调、品类分层架构等,后台设计容量扩张成10万单,当时京东一天才5000单销量,10万单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2008年11月1日,新系统上线,立即突破1万单。
有一次管理层例会,所有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大区负责人一起看数据,与去年同比,与预算比,与竞争对手比,大区与大区之间互相比,没有时间表扬先进,圈出来的数据都是业绩不怎么样的,负责人必须解释为什么不行,明年下一步怎么弄。刘强东的提问非常尖锐,他要求严格,若是两三个季度表现不行,就直接换岗。一次,他要求200%的增速,该业务的负责人说有难度,开始陈述理由,刘强东立马打断他:对不起,你没听懂我的问题,我问的是怎么增长,不是问怎么不能增长。后来,徐新在管理层例会上再也没有见到此人的身影。
创业者要有死磕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执行比战略更重要,持之以恒地认准了,不断地干,坚持得久,付出得多,总会比别人走得更远一点。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2008年京东员工超过千人,有危机感的刘强东觉得京东需要有人一只眼睛看看外界是什么样的、未来行业的走向和竞争格局,另一只眼睛看看公司内部的问题。2009年春节后,刘爽(前京东总裁助理)加入京东,刘爽此前跟刘强东交流过,对他的印象是有大格局的人,跟那些中小企业老板明显不一样,没有想着每年要赚多少钱,想的是未来如何布局,要如何扩张品类,如何在物流上增大投入。
京东是个务实的公司,管理层崇尚埋头苦干,不看别人,只跟自己比。刘爽的职位“务虚”,高管们不大看得上:你有真本事就跟我们一起卖东西、打仗。刘爽做了一份人力配比合理性的报告,发给高管们整改,有人嫌他指手画脚。刘爽并未告诉刘强东,但刘强东知道了,在第二天的晨会上,对在座的20多名高管说:这个职位很重要,以后还要成立部门,大家不要对他有看法,要配合他的工作。当时刘爽入职不到一个月,很震惊,事后还写了一封邮件给刘强东:您找我来是帮您解决问题的,不是给您添麻烦的。我很感激您,但以后不要再这么做了,我自己和他们磨合。
刘强东不喜欢广告联盟,认为是截留流量,不喜欢市场部花钱在广告联盟上,打算叫停,这就有点意气用事,你做事不能凭自己喜好,你不花钱,别人花钱,就是抢你的用户。刘强东是很难被说服的人,但最后让步,说先停一个月,再看看数据如何。结果,那个月竞争对手新用户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京东。面对确确实实的数据,刘强东终于被说服了,继续做广告联盟。很多人觉得刘强东听不进意见,也不完全是,你得让他瞧得起你,你说得必须有道理。他虽然犯错,但还是能很快去改正。
最早的一帮员工,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闪耀的头衔,但执行力特别强,刘强东如臂指使,指哪儿打哪儿。在京东扩张的过程中,各种职业经理人加入进来,草根色彩鲜明的刘强东,在京东长大的时候,他本人的管理能力能否相应地成长起来,十分关键。从游击队做起来,慢慢做成正规军了,刘强东本人带军打仗的能力是不是跟正规军大规模作战匹配,这对他是个考验。
1998年到2003年,是京东创业积累期,2003年到2006年,京东转型为电商,快速度过原始积累时期,游击队有了规模,这一阶段京东保持微利状态。2007年开始,第一波职业经理人加入京东,填充了京东的中高层管理层,游击队开始像模像样,有了正规军的雏形。
职业经理人的引入,让管理流程更加正规了,他们大刀阔斧地对京东的部门规划、基础制度、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例如京东以前没有供应商预约系统,就按照前东家的规则照搬到京东来。
职业经理人的加入是必然趋势,以京东的体量、管理模式和管理难度,如果没有职业经理人进入,光靠京东原有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不能完成这么大的组织的长久运作。也就是这一段期间,京东内部发生了老员工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碰撞。有些人来了,没法适应,走了,不代表这些人不优秀,只是在这个时间点他可能不适合。以前随便一名员工就能给刘强东打电话发邮件,现在是有管理层级了,该汇报给谁都有规定,有的人适应不了。可这是大趋势,手工业变成机器作业,磨合过程中有损耗,有疼痛,是正常的。
徐新向刘强东推荐了陈生强。当时刘强东很固执,坚持要求新进的员工工资不能高于老员工。刘强东自己的工资也只有1万元,如果比他低的话,那能开出的薪水只有几千元了。徐新妥协了,她说,要不工资两万元,今日资本付一半,京东付一半,先试用一下?三个月后,刘强东让徐新帮他多找几个这样的人。陈生强的工资也没让徐新付,全由京东支付。
一般公司招高管,砍价30%就行了,人家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将收入水平降低太多。刘强东就要砍一半,再给期权,这样招人慢一些,好处就是招来的人都是认同公司理念的人。
2007年4月,陈生强加入京东负责财务。虽然京东这家公司丝毫不起眼,但他看好行业,自己是中国电商最早一批用户之一,2000年就是卓越网的VIP了。他也看好刘强东,是做大事的人。这些年,陈生强为京东仓储拿过地,做过融资,等京东上市之后,他说:“老刘给了我交代,我也给了老刘交代。”
陈生强认为自己对京东最大的贡献,是2010年10月,召开整个公司的经营分析会。由于京东频频爆仓,不断增加人手,陈生强意识到延续订单发不出去就单纯增加人手的方式,按照公司发展趋势来看,会搞死京东,运营效率上肯定有优化空间。这就不能凭感觉做事了,而是看数据分析。过去京东的数据是手工统计,陈生强带着团队从运营角度出发,搭好分析框架,整理出1000多个指标(80%以上是业务指标)之后,将系统做了起来,让公司能够横向、纵向比较运营效率的差异,例如这个区域的打包人员人效30单,那个区域打包人员人效50单,这当中肯定有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效差别这么大。如此,公司就能清晰知道哪里做好了,哪里没做好。
此后,经营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是纯粹的数据分析,不说任何废话,在会议上做出几十个决策,到下个月又拿出来捋一捋,哪些决策落地了,哪些没落地,原因是什么,有的人还会为此下课。
2007年6月,严晓青加入京东,职位为总监,当时京东没有副总裁,只有6位总监,由刘强东直接管理。此前京东流程很不规范,举一个细节来说,出差就没有什么明细要求,严晓青来了之后写详细的出差申请,讲清楚出差目的是什么,日程详细安排是什么,刘强东还特意发邮件推广,以后出差都要按这个标准来。
2008年1月,严晓青升职为副总裁,成为京东第一位副总裁,负责客服、仓储等。4月,李大学加入京东,成为京东第二位副总裁,负责研发部门。2009年1月,徐雷成为京东第三位副总裁,负责市场营销。
在撒开脚丫狂奔的时代,京东没有太多管理规定,从传统企业过来的员工就觉得没有规矩,做事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做,不清楚。电商本身就是新兴行业,日新月异,在限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没有太多细小的束缚,公司能跑得更快。
2009年,京东飞速发展,随时都会冒出新部门、新业务需求,管理层的人常常毫无预知地,突然接到砸下来的业务部门。徐雷负责市场营销,3月份开早会的时候,刘强东一句“我忙不过来,企业销售这块你来负责吧”,就这么一句话,占公司销售份额10%的业务就丢到了徐雷怀里。4月份,突然发现京东还是有跟政府打交道的需求,徐雷就接了政府公关的任务,那两年政府公关没有聘请过专职人员,全由公关部负责人去兼任。
当时,京东还未得到任何政府关注。刘强东想,什么时候让北京市市长参观一下京东呢?2009年,中国电商的势头很好,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带队去参观阿里,回来问北京商委主任,北京有没有比较好的电商企业。于是,京东和凡客诚品被推荐给了刘淇。11月,刘淇参观京东,说:“你们这买卖好,库房是租的,货是供应商的,什么都是别人提供的。”而刘强东有一句话是:“京东的库房是租的,商品是供应商的,京东靠什么做起来的?靠的是人!”
士为知己者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中国汽车网的编辑了解到了红十字会的需求,需要有越野能力的车队,并在论坛上发起了号召。刘强东有一辆悍马越野车,他赶紧报名参加,没有跟公司的任何人商量,对投资人也只打了个招呼。徐新拦不住刘强东,只好说:“你很勇敢,我们也很感动,我要提醒你,你对灾区人民有责任,对员工、股东也有责任,你要保证安全回来,这么多人指望着你呢。”
缪晓虹也劝阻他,他说:“对方的招募要求是,一要有越野车,二要有时间,三要自己承担来回费用。我条条都符合,你说我能不去吗?”
为了以防万一,临走前刘强东给京东全体同事发邮件说:如果中间出了什么事,我相信我的同事们会把这家公司继续运作下去。他也没有事先跟当时的公司副总严晓青沟通,直接就在邮件里说,所有公司事务委托给严晓青。京东企业文化部摄影师孔轶申请跟刘强东一起去,给自己的妻子留了纸条,匆匆告别,吓得妻子抱着孩子哭。
5月14日,车队在北京集合,开了两天一夜,抵达绵阳。抵达绵阳的时候,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那位中国汽车网的编辑自个儿撤了,他纯属作秀来的。车队的人觉得刘强东有管理能力,推举他做了车队队长,紧接着他们进入了平武县南坝镇,在那里待了足足半个月,拉伤员、运送物资、带着医疗队四处跑以防止疫情发生,吃的是夹生米饭,连洗脚的地方都没有,刘强东平时随便找个土堆一坐就睡着了,一有任务就马上起来干活儿。最危险的一次,刘强东和孔轶的车被堵在了路上,一面是山,一面是悬崖,山上石头滚落下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回京时,越野车全是泥水,脏兮兮的。又黑又瘦的刘强东,满脸胡茬子,一下车就和孙加明来了个拥抱。
刘强东为人耿直。那位半途溜掉的中国汽车网编辑后来接受媒体采访,吹嘘自己跑完了全程。这激怒了刘强东和他的队友们,返回北京聚餐的时候,他们叫上了这位编辑,刘强东告诉他:别的我就不说了,南坝镇的小学被地震震塌了,对不起,要你们汽车网和你个人出资建立起来。大家一片叫好,那位编辑灰溜溜的。
刘强东有一种特别的领袖魅力,富有感染力,这也许是天赋。有次在京东战略会上,大家讨论公司的难点,士气有点消沉,刘强东突然说:“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了的,也没有什么他们就比我们做得好的,我们一定有京东自己成功的方式,我们一定要找出自己的路来,你们说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话虽朴实,却振聋发聩,他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头一下子爆发了,士气得以提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