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突破这家总代,崔琳玮先开口提出,你那里不是有滞销的高端显示器吗,我帮你消化库存。这些高端显示器可能北京需求就几台,但京东是面向全国销售,转手就卖光了。这家总代意识到,京东是可以帮他们做一些事的,这才愿意坐下来谈一谈京东想要什么样的货,偶尔也会给一点畅销型号,再给返点。当时显示器大概1500元一台,返点是一台20元。京东的售价基本不赚钱,甚至把返点的钱都搭进去。这是为了追求量,只有出足够大的量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家北京总代一个月的任务是4万台,卖得好的时候,京东一个月能出1万台。
在完成A轮融资后,京东开始引进第一批职业经理人。王笑松就是在这一阶段加入京东的,刘强东面试他,20分钟后就直接告诉他,你挺适合我们公司的。这样做,会让人力资源经理谈薪水时处于被动。王笑松愣了一下,马上觉得刘强东真实、坦率。
2008年1月,王笑松从沃尔玛辞职,离开深圳来到北京,很多朋友觉得他傻了,为什么去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他觉得刘强东正直、有魄力、思路清晰,能把团队带起来,也乐意将财富与人分享。当年底,他就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年终奖,本来他以为不会有的。“来的时候没谈待遇问题,来了以后发现我所得到的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加入京东第一天,王笑松就领略了京东的执行力。他还在办入职手续,就被人叫去做面试官。公司缺人,来了就得马上干活儿,跟行军打仗一样。第二天,他又遇上爆仓,全体员工去大鲁店搬仓,干了整整一个通宵,这次搬仓让他有种强烈的感触,商品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给用户,商品本身则需要手提肩扛地送到客户手里,这是一个线上线下并重的公司。
海淀区苏州街银丰大厦京东办公室的柱子上贴着的口号是:“战斗!战斗!”就像战场一样。办公区位置紧张,有时候供应商来了,也没有座位坐,大家都站着谈事。采销像打了鸡血一样,电话响个不停。一旦订单量太多周转不过来,爆仓了,大家就赶紧到库房连夜加班。所有人都没有考虑加班有没有加班费,或者去库房工作是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情。
当时采销在岗位设计上不规范,采销员工一个人从头管到尾,上午给供应商打电话或者见面沟通,谈价格,下订单,提交结算单,下午是收货、点货、打包,用保鲜膜缠裹在外包装箱上防止货物损坏。经销商不愿意送货到京东位于城郊的仓库,运输成本高,都一律拉货到银丰大厦楼下,由采销员收货。京东仓库会派车一天跑两趟,拉货到仓库。不只这样,采销员还要每天做规划,明天要定什么货,做什么促销,晚上还得在办公室回答用户评论,维护产品页面。
京东体量小,向供应商要账期不容易,开始是现金结算,后来变成一个星期结一次款。有时候,供应商的业务员担心京东的付款能力,下午喝了酒,就跑到京东这里要钱,在前台撒野,讲京东不给钱了,不要在京东订货了。王笑松得把他拉进办公室,把他哄好。结果过一阵子,故态复萌。
就算是音箱、耳机这样的小品类,都很难拿到货,为了取得突破,不得不和代理商吃饭喝酒,王笑松酒量不好,吐得一塌糊涂,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第二天还得上班,又整整吐了一个上午,喝口水都会吐。在京东采销人员的讲述里,我常常听到类似的故事,例如喝酒喝得断片了,眼睛充血了,在京东尚属于弱势渠道的时候,这些采销人员靠自己的毅力、诚意和身体拼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供应商,对方认可他们的为人、认可他们的能力,认为他们是未来有发展的人,能将供应商的支持转为销量。他们就跟游击队一样,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打伏击是一把好手,用原始的方式,做出了亮丽的业绩。
渠道上游化
起初,京东的采销人员对采购的理解比较肤浅,更接近于中关村卖场柜台的思维,我有7家供应商,就挨个儿打电话问价,谁的报价最低,就从他那里拿货。然后看看其他网站卖多少,就以更低的价格卖出去。这样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导致供应链不固定,缺乏战略合作的供应商,销售仅靠价格也是有问题的,还得考虑到后续的服务。采销应该有全局的概念,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单是针对价格这一个点。在加入公司之后,王笑松他们做了很多场培训,讲品类管理、定价策略、库存管理、谈判技巧等。
能在小经销商那儿以100元拿下的货,在北京总代那里是103元,对方还爱理不理的。尽管如此,小经销商还是没法给予京东足够的货源支持,京东采销哪怕热脸贴冷屁股,都必须忍耐着,把渠道上游化推进下去,快速建立起联系,未来才能在货源和价格上得到支持,否则后期的发展乏力。北京总代的价格就算不好,还是要先建立联系,做起来了,到时候量占了举足轻重的份额,价格不信谈不下来。
当时诺基亚在京东手机品牌中销售份额很高,但是京东能够找到的最大的供应商,是其省级代理的下线。这家供应商邀请王笑松参加2008年年会,给他安排的席位左边是金立的促销员,右边是步步高的促销员,京东在这些经销商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诺基亚是当年手机厂商中的老大,害怕影响线下渠道,希望控制京东这样快速发展的渠道。诺基亚(微软)手机中国区销售负责人陈婷记得,京东仅仅是诺基亚网销客户之一,到2008年底一个月也才两三百万元的销量。京东不是诺基亚网销客户中量最大的,但是,他们有职业操守,操作规范。诺基亚送样机给京东采销,京东采销写好使用体验,按照流程规范还给诺基亚。
一次,京东在北京采购诺基亚,面向全国售卖,结果被诺基亚罚款几百万元,当时整个京东一个月的利润也不过几百万元。王笑松想方设法用诚意打动对方,当时的诺基亚北京、天津区域总经理出面抹掉了绝大多数罚款,并为京东申请到全国第一张免死金牌——允许京东面向全国售货。
因为智能手机的兴起,诺基亚成了帝国的余晖,而京东是旭日初升。“诺基亚份额不断往下跌的时候,京东还是一视同仁。”陈婷说。2014年,京东销售额占微软移动(诺基亚已被微软收购)的20%~25%。
得渠道者得天下。像联想等厂商在线下渠道的铺设上都有过人之处,通过分销体系层层铺货,将自己的品牌触角深入到中国的市、县、镇、乡、村,产品也依照分销体系层层加价,养活了大大小小的分销商。京东逆势而为,删繁就简,将流通环节的数量降到最低,以最低的价格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将分销体系打破,将厂家稳固的价格体系打破。2008年,明基曾经发出措辞强烈的声明,声称“个别网站”卖的明基产品不保证是正品,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京东,京东也态度强硬地回应了明基。
这套从80年代开始建起、逐渐成熟的分销体系,看似庞大、根深蒂固,却在短短几年内,品尝到了火烧眉毛的滋味。京东商城一改吃闭门羹的冷遇,摧枯拉朽,高奏凯歌。2010年,情势已经演变成,IT品牌总代一边向厂家投诉京东以价格战扰乱市场价格,一边又在给京东供货。整个IT行业的量在缩减,总代不得不给京东供货,否则解决不了它的业绩问题。同时,也要给厂商交代,不是我不努力,是因为京东打价格战,所以让我卖不动货。
但是京东坚定不移地推进渠道上游化的策略,找上门来谈厂商直供。崔琳玮找的第一家是明基,对方直接给了一批滞销货。崔琳玮提货后,以1200元的价格售出,市场价格是1400元,一两天时间就卖掉了1500台,向明基证明了京东出量的能力。他再跟厂家协调,我来帮你维护价格体系,帮你处理滞销品,你给我更好的资源。
2011年初,崔琳玮感受到了力量的扭转,原来是京东采销主动扑过去说,给我,给我;现在是厂家主动找上门来,要不要做一个促销?你们打算怎么去推广?我该怎么支持你?
战斗!
干翻新蛋
2009年第一季度,艾瑞B2C电商企业排名,当当第一,卓越亚马逊第二,京东第三,新蛋第四。京东管理层在会上讨论,什么时候京东可以成为行业第一?按照销售额和增速计算,发现2009年底就能成为第一,算出来的结果让大家都愣了一下,有点儿不相信。
被嘲笑为“乡镇企业”的京东,2005年在学习新蛋,2006年就开始跟新蛋打仗,在年会上提出目标超过新蛋。这一年,新蛋中国的体量是京东的1.5倍。双方价格战打得厉害,例如一款耳麦,新蛋卖39元,京东立即将价格降到38元,新蛋继续把价格降到37元,京东又降到36元,成本价是35.5元。卖到36元的时候,京东采销就发现对方没有动静了,因为对方的成本价比京东的高,跟不起了。
京东决策链短,做事没什么规则,就是赔钱。一看新蛋在卖,就打价格战,以小博大,尽量自己少赔点,对方多赔点,新蛋销量更大,一款产品赔10元,京东卖10个赔100元,新蛋卖100个赔1000元。京东员工对新蛋那边的降价反应特别迅速,没日没夜地维护网站,一个人一天的产出可能是很多人一天的产出。而新蛋决策链长,降价没那么迅速。
2009年,新蛋还跟京东咬得很紧,5、6月份做了一次价格战,把京东打压得厉害,这两家网站对品类和用户的重合度都很高。京东有着清晰的战略判断,埋头苦干,用户需求走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快速扩张品类,满足用户的一站式消费需求。思路是拿到更低的成本价,用更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看重规模,对利润指标看得不是那么重。但是新蛋有些品类不能做,管理层是职业经理人,关注短期内公司整体的各项指标,市场份额和客户中的口碑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在中国区一两年就换个负责人,很多政策不能完全落实,也没法保证延续性。美国老板又不了解中国,不喜欢价格战,不愿意花广告费。2009年之后,京东就再也没关注新蛋了。
图书凶猛
到了2010年,刘强东推进图书品类上线,目标直指当当。
刘强东坚定地推进他的全品类战略,在京东历史上,有两个品类的扩张遭到了董事会的反对,一个是大家电,另一个就是图书。大家电是因为供应链复杂,又有苏宁、国美,对2010年的京东来说是高山仰止的对象。而图书,线上销售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占有半壁江山,无论董事会还是管理层,都认为如果是京东必须翻过的大山也罢了,但图书不是,硬要去做一个被双寡头垄断的市场,得不偿失。
但刘强东一意孤行,在2010年初的董事会上表态说,只投1000万元,如果亏损1000万元,就不做了。事实上,一旦开了头,怎么可能中止?
2010年5月,石涛加入京东,成为负责图书品类的副总裁。他问刘强东做图书的决心有多大。当当和亚马逊中国已经做了10年,积累了大量用户和品牌知名度,京东的挑战很大,需要很多资源来支持。刘强东痛快地向石涛许诺,他完全可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留给石涛的时间并不多,2010年11月1日图书品类就要上线。在半年内,石涛需要搭建起团队,完成后台系统研发、与仓储配送系统的对接以及供应商的签约。京东ERP的后台只针对3C,图书必须重新开发。库房也是空的,物料得在三个月内赶出来。
亚马逊中国是个成熟的公司,做事按严格的流程,一层一层地审批。而2010年的京东正在向正规军转化的过程中,流程不完善,好处是留下了很多让人不受束缚、全力冲刺的空间,尤其是在刘强东投入了极大关注的领域,爆发出的执行力可谓横扫千军如卷席。
那时候,刘强东每周都要听取图书部门的汇报,如果有问题当场提出来,立刻拍板。图书几十万个品种的商品,没有页面怎么办?当时后台系统要上传这么多品种的页面有困难,也不是说研发不支持,研发部门也满负荷运转,而且做事有排序。刘强东马上打电话给研发部门,研发的人匆匆赶来,他直接问:为什么图书采销的要求还没拿出结果来?对方给了一些简单解释。刘强东说,不管有什么问题,立刻给我解决。
2006年石涛加入亚马逊中国的时候,公司要求市面上有多少出版商就签下多少,从2006年到2007年总共签下了200多家,当时觉得是一个奇迹,过去从来没有人能够这么大规模地快速签约。到了京东,三个月里签了500家出版商,采购团队共有8个人,每人每天平均拜访四五个出版商。
2010年8月,高燕从亚马逊中国跳槽至京东做图书。为了保密,京东在某家广告公司办公区腾了一块地给图书部门,京东内部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做图书这个品类。高燕与研发部门对接,搭建后台系统,与她配合的研发部同事只有两三人,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需求,做出来就现场操作,哪里有问题赶紧改。每天大家匆匆忙忙吃完晚饭,捋起袖子干个通宵。刚来的时候,高燕习惯性地说当当、亚马逊中国是怎么做的,研发部门的同事有点反感,那你用它们的系统好了,到京东就得做京东的,后来大家也接受了,将其他公司的新鲜东西,加入到京东的系统里。三个月,仓储、后台系统全部搭好,20万个图书品种上线。
图书是海量品种,对京东的仓储、IT系统都是天翻地覆的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