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真正的领军者,需要站在宏观角度思考,对市场、技术、行业趋势有整体的把握。大家为什么看好亚马逊,因为亚马逊大规模地建立起仓储系统、IT系统等基础设施,这些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贝佐斯只盯着卖书的话,还需要那些东西做什么?而他的战略眼光当然不会局限于眼下所做的事情。
在京东的历史上,有三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决策。第一次,是2004年转型做电商,京东得以抓住了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消费趋势;第二次,是决定向全品类扩张,从只做3C产品转为一站式消费平台;第三次,是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巧的是,后两大战略决策都是在2007年做出的,都是刘强东在遭遇投资人和管理层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己见,推进下去的。
商业世界里,总有一些人眼光比别的人看得更长远。你不知道,这是否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刘强东年少的时候,就展现出他颇有主见的一面。初中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农家孩子选择了考中专、中师,毕业之后就能直接工作,成为国家干部,那时候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被称为“跳龙门”。刘强东有自己的主见,他说,送我上中专我也不上,我一定要读高中、上大学,一定要去中国最大的城市,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后来他填报高考志愿,选择的大学不是在北京就是在上海。
1992年,高中毕业,刘强东建议父亲去宿迁买一个池塘,可以填起来卖土地,或将来盖房子,10年后肯定值钱。他初中时就对农村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农村会衰败,人口大量迁移,未来农村人口会大量搬到城里。城里所有的东西都会值钱,包括住的、吃的、穿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京东被各种为什么不盈利、怎么才能盈利的质疑围绕,投资人问,媒体问,竞争对手也在鼓噪。刘强东说:“如果京东2007年没有转型成全品类电商的话,京东就可以实现微利了,因为3C标准化程度高,控制一下运营成本就可实现盈利,只做3C的话,不需要投入这么多做配送队伍,而转型则导致投入大幅增长,亏损时间加长。”他的理论是,利润不能拿钱袋子装起来,有更大的疆土需要开拓,收获的资金或者资源应该像种子一样撒出去。
选择什么品类切入电商是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老牌电商公司当当被京东后来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当依靠图书起家。
当当的主业是图书,2011年总收入36亿元,其中图书音像占了67.9%,这是当当着重扩张百货品类之后的比例,2010年图书音像收入占81.67%。2011年图书市场定价总金额是1063亿元,其中大众市场是726亿元(还有一些不进行公开流通),这还是定价总金额,图书绝大多数时候是打折卖,这部分市场容量远小于700亿元,线上容量更小了。2010年线上图书市场码洋规模不超过60亿元,当当和卓越亚马逊这最大的两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图书这个盘子太小了,它带来的收入远远不能支撑一家电商平台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相对的,京东选择了3C品类切入电商,市场容量远大于图书,单价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口碑辐射能力强,所以比起图书更容易做大规模。
京东在3C品类里,偏重IT,库巴网则偏重大家电。买手机、电脑的口碑效应特别强,京东把价格卖到最低之后,用户会自动去宣传,拉低了用户获取成本和销售成本。而大家电的供应链管理则重得多,除了配送还有安装。京东一开始看起来是重的,实际灵魂是轻的。
京东切入电商的品类带着偶然的因素,刘强东在线下本来做光磁产品,选择IT产品切入电商,是顺其自然。但是,在此后的品类扩张节奏上,京东把握得很好,先IT产品,再数码通信,再小家电,再大家电,再日用百货,再图书。这一再证明了刘强东的战略眼光。
要做大家电这个项目,投入非常大,需要建单独的库房,配送也跟中小件配送不一样,需要请背楼工把空调、冰箱给背上去,还涉及安装、售后等问题。公司管理层劝他想清楚再上,他非常果断:必须做,用户能来京东买手机,为什么不能买家电?家电厂商也需要京东,线下国美、苏宁占的份额太高了,厂商不挣钱很难生存。京东要发展,必须有新品类的加入,没有新品类,发展就是瓶颈。
在增加图书这一品类时,他也遭到激烈的反对,刘强东就坚持,一定要让用户在京东上满足所有需求。刘强东决策阻力最大的一次,就是来自扩张品类,投资人全部反对,管理层内部则是微弱多数通过,有将近一半的管理层反对。11个部门经理,6个人同意。但刘强东的战略眼光一再被证明,反对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刘强东说什么都不会再遭到反对了。但是,这也很危险,京东渐渐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在京东董事会,要么你说服我,要么我说服你,如果谁也不能说服谁,就投票。9个席位,刘强东代表5席。这是游戏规则。我问刘强东,投资人给了你几十亿美元,有的没有投票权,为什么?他回答:因为我股份少,如果你有投票权,他有投票权,这个公司就没有人做决策了。大家意见不一致,你提的意见他否决了,他提的意见你否决了,这家公司就乱成一团糟了。
风险投资家要懂这个行业,如果不懂,我也害怕。首先他不懂,他就不敢给控制权,他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正确,不知道你的未来方向能否符合他的预期。京东投资人敢给控制权,是因为他懂这个行业,知道京东战略走下去是对的。
高管投票的话,是少数服从多数,我的一票也只是一票而已。我曾经想经营大米,再扩充到黄豆、绿豆,大部分团队认为成功的概率很小,被否定了。如果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永远都是正确的,从来没有错误,那这家公司就完蛋了。我不是神仙,我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所以还是要服从集体的智慧。
绝大多数时候,刘强东在战略决策上是绝对的独裁者。京东不是刘强东一个人做出来的,但一定是他一个人的决策做出来的。刘强东有一句话是,战略是他一个人考虑的事情,乍一听很刺耳。但是,除了刘强东以外,其他人事务性繁忙偏重,越往下层走,这种事务性繁忙程度越来越高,就没有时间考虑战略的事,思维被细节给淹没了。有高管给上一级领导说,别老压着我,整天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给占满了,没法思考。只有跳出事务性工作,才有空间去思考更长远的战略。
刘强东管理强势,他更接近于诸葛亮的风格,什么都想好了,自己说出来,让下属去执行。他是源头,自上而下推动别人去做。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父权色彩浓厚的中国屡见不鲜,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的那一拨企业家身上,他们是公司的大家长,说一不二,权威不容挑战。
刘强东认为,一家创业型高速发展的公司,在公司里必须有一个有绝对控制能力、可以驾驭公司的人,才能保证这家公司快速增长,否则如果谁说了都不算,那公司就完蛋了。民营公司一定是独裁的,民主的公司基本上都要完蛋。创始人在战略层面和用户体验上必须绝对独裁,确保这个公司所有人都不能在用户体验上糊弄,任何人做事情都不能违背用户体验,这是红线,不能碰。同时,公司战略必须清晰,所有人必须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路径走。
他的观念,确保了京东过去10年的高速发展,他是最大的齿轮,带动一组大大小小的齿轮精密咬合,飞速转动。
博弈
用规模换话语权
京东2005年就定下了渠道上游化的策略,原来是在中关村各大电脑城的档口拿货,以后要从省级代理、全国总代理那儿拿货。2005年京东销售额不过3000万元,2006年也只有8000万元,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体量太小,很多代理商不把京东放在眼里。采购人员找代理商,一次拿10个货,对方就说,你还好意思跟我说?还要账期?这不可能。
2007年,姚彦中负责笔记本采购,通过拐弯抹角的熟人关系联系上宏碁,拉上自己的上级孙加明一块儿去,等了一个小时才见到人,向宏碁表达了希望定制产品的意愿。对方说,挺好的,我们一个定制产品每月要求出货1024台。当时,京东整条笔记本产品线一个月也卖不了1024台。两人赶紧灰溜溜地跑掉了。
那时候,姚彦中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要外出见代理商、厂商。为了说服供应商,采销需要准备30~60页的PPT,从全球经济讲到全球电子商务讲到中国电子商务,讲到京东的发展模式、手机品类的发展和未来。采销讲得热血沸腾,唾沫横飞,把自己都感动了,供应商们却在下面打瞌睡。
刘强东告诉他们,未来不用四处跑,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让对方送过来。姚彦中心里想,这可能吗?我过去拿,人家还不愿意给呢。2011年,宏碁负责与京东对接的人,办理了京东临时胸卡,一周有三天时间在京东办公。
刘强东的观点是:“早期想跟厂商直接合作,对方不愿意,甚至有的品牌连代理商都不愿意,都是经销商跟我们合作。我还是强调规模效益,做零售没有规模,什么都没有。有了规模,不代表什么都有,但是没有规模,一定什么都没有。我们也不着急,没关系,我努力做,比如量翻两倍再找人谈,如果还觉得我们太小,量上不去,没关系,再翻两倍,当我的量占在10%、20%的时候,你不谈也得谈,我不找你,你也得找我。”
刘强东干练、直爽,做事雷厉风行,跟他说话不能说废话,不能说不到点子上,否则他马上打断你。他领导的团队,有血性,不拖泥带水,做什么事情不会慢慢就没影了,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当时签代理商,采销拜访10次都吃闭门羹,依然会去敲门,直到对方开门为止。
进价600元的显示器,用649元的价格卖出,一天能卖三五十台。刘强东让采销人员一次去要500台,成本价降低到550元,然后以599元的价格卖出,一下子销量就增长起来。这是早期京东惯常的打法。京东的成长为什么这么快?跟刘强东的魄力有关,跟京东的采购数量有绝对关系。有时候,员工看到好的产品,想采购两百个,刘强东直接说,拿一万个吧。规模小,拿的数量少,成本就高,拿得多,就能将成本降低,降低成本就能给消费者更低的价格,就有更多的人愿意来京东买。
采销部门是刘强东盯得最紧的部门,他每天在采销那里转悠,跟人沟通,了解每天的销售情况,有无遇到问题。有时候还会亲自指挥战斗,要求把某款产品价格打下去,员工告诉他已经接近成本价了,不挣钱了。他也说没关系。
2008年“6·18”店庆,刘强东自己掏出几十万元让大家做“老刘专场”活动,说:兄弟们,把这些钱赔给客户。他直接安排“6·18”店庆日的时候拿什么产品什么型号促销。“6·18”店庆日,用直接击穿用户心理底线的价格刺激销售,不考虑赚钱赔钱,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就是想方设法地把活动做得燃起来。例如京东11周年庆的时候,推出11元的CPU、11元的内存、111元的相机、1111元的笔记本,刘强东用敢死队的做法,在市场上打出了名声,所有人都知道京东便宜。
早年每逢年会,刘强东自己端着酒杯,秘书跟随在旁拿着录音笔,一桌一桌地依次碰杯,挨个问采销员工:你明年的任务计划是多少?刚加入京东的员工不了解刘强东的路数,老老实实地说:1000万元。刘强东接着问,如果努力一把能做到多少?员工回答:估计1300万元。刘强东就举起酒杯:如果你能做到1300万元,那奖励你多少钱;做到1500万元,又奖励多少。新员工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京东的惯例,只要完成了,到年底,该承诺你的,都会到位。
猛冲猛打的采销团队
2007年4月,崔琳玮加入京东,工号是166。当时采销部门只做IT产品,共有40多人。办公室在银丰大厦,一个阔达的空间里,共8排工位,每排10个座位。前两排是客服,最后两排是售后,中间四排就是采销。采销要打电话,客服也要打电话,客服主管时不时站起来提醒采销部门,你们声音小一点儿,客户会听见。
那时候找供应商是靠两条腿,去中关村大大小小电脑城的柜台、办公室收集名片,崔琳玮负责的产品线是显示器,就把所有卖显示器的供应商名片收集起来,整理好档案:各家是做什么品牌、有哪些型号、价格是多少。他每天打电话给这些供应商要货,当时京东的低价策略伤害到很多厂家在线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不给京东货。那些小代理商,希望通过京东出货,减轻销售压力,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被厂家惩罚,取消代理授权。崔琳玮他们的做法就是,这个月找甲要一批货,下个月就找乙要一批货,分散代理商的压力。结果,这导致一个品牌至少有四五家代理商,为了追逐最低的价格成本,京东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成都等地方都有供应商。
2008年,京东开始提升供应商等级,以前有很多档口做供应商,不能完全保证产品质量,按照公司规定,必须要求正品,就剔除了很多可能有水货、假货的供应商。按照公司规定,采销必须跟总代谈,崔琳玮跟某个显示器品牌的北京总代谈,大概一个月是两三千台的量,总代嫌单量小,规定了每单的最少提货量,发货得加运费,还要求现款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