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韬说:“我相信李绪富的眼光,他也信任我。我看好这个行业,也看好这个人,人比业务模型还重要,初创公司的模型没人说得准。很多投资人看公司有没有赚钱,没看现金流,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现金流,现金流是正的,就能生存,负的就不能生存。亏损是在流血,但能够产生现金流补血的话,还是能生存的。”
在京东融资的过程中,缪晓虹发现,谈了很多次的投资人反而不成,成的都是这种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作为天使投资人,梁伯韬2008年个人投资京东100万美元,最后获得了超过百倍的回报,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京东,我当之无愧。”
2008年的融资经历,无论给京东还是今日资本,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融资机会的话,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员工离职、竞争对手拆台、业绩下降,都未必会让公司倒闭,但没钱就一定会倒闭。
2006年当当融资2700万美元之后,在2007年和2008年都未融资(在2010年12月当当上市之前,它在资本市场一直未有大动作),而另一家竞争对手卓越亚马逊,因为美国总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砍掉不少预算。彼时,刘强东还将当当和卓越亚马逊视作电商中的老大哥,充满敬意,声称自己是新玩家。不过,这位新玩家在连续拿到融资之后,开始走上全品类扩张以及自建物流的路,这是京东崛起之路的关键点。
刘强东拿到今日资本的第一笔投资时,亚马逊表现强势,2007年第一季度业绩首次突破30亿美元大关,股票上涨240%。
很多投资人投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思路是,拿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去看自己手上的标的,选择最接近成功案例的标的。这种思维在中国互联网被证明是可行的。投京东,不是说今年投了你,明年就要看到利润。投资人仔细研究了亚马逊,对每年的发展状况、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来对比京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然有亚马逊,那中国的亚马逊现在应该是怎样的?后面又该怎么走?筛选了一圈之后,发现京东是最接近亚马逊的一个企业。考核京东也是看京东是不是按照亚马逊的发展走。
同期竞争对手收缩的情况下,京东更值钱了。如果没有亚马逊这个成功案例,京东怎么能说服投资人,说我还得再烧5年钱,甚至亏损?
京东脱颖而出,投资人认可刘强东的思路,给了他很多钱,把这个市场烧成了天价,仍然支持他继续往前走。市场第一名的玩家不考虑挣钱,而是选择烧钱的时候,后面的竞争者更不可能挣到钱,也得烧钱。市场很好的时候,投资人心态好,就多投一些公司,市场不好的时候,就谨慎了,不考虑市场前三以外的公司。京东的策略就是,我是老大,我有钱,你没钱,咱们就耗着,耗到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们没钱就得死。
刘强东说:“我们这种模式投资很重,资金需求很多。过去,我拿钱没有原则,在市场极度疯狂、不理性时,我没办法清醒。不过很多行业,第一个清醒,第一个死。当大家都不理性的时候,我也得跟着不理性,这就需要足够多的钱。幸亏京东在大家还看不明白时,就拿到足够多的钱,支撑足够长的时间。现在看,大家都理性了,该死的都差不多死了。”
拿到2000万美元的融资之后,京东做大规模的品牌扩张,决意要迅速占领市场,把其他对手压垮。那时候,打开百度搜索,右边广告几乎全是京东的。把新闻网站打开,也可以看到无数京东的广告。正巧这一年金融危机,门户网站广告很难卖出去,价格便宜。京东和凡客诚品都用便宜的价格拿到了很多流量,加上低价、送货快,这两家网站起来得非常快。接下来的4年里,京东和凡客诚品成为B2C电商风头最劲的两家公司。
2009:电商风口来了
2003年,因为“非典”,刘强东才开始试水电商。同年,马云在阿里巴巴之外创办C2C模式的淘宝,竞争对手是通过并购易趣进入中国的eBay。深谙中国国情的马云,用凶猛的、免费的模式打败了eBay,淘宝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做起来了。淘宝的运营能力非常强悍,特别擅长跟线下商家结合起来,把网站搞得很热闹。击败eBay之后,淘宝在C2C这块没有对手、一马平川的市场里,大肆圈地。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电商最耀眼的是淘宝,B2C的光彩弱势得多。2000年,当当在B2C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含辛茹苦地耕耘,到2006年,互联网行业的人开始意识到各个垂直领域都可以做起B2C来,接下来3年是垂直领域B2C电商网站创立的高峰期,例如以卖大家电为起点的世纪电器网(后改名库巴网,2006年),京东直接竞争对手、主打3C的易迅网(2006年),时尚领域的凡客诚品(2007年)、乐淘(2008年)、好乐买(2007年)。
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投资圈发现中国没受什么影响,消费依然很火,开始考虑中国互联网下一步的投资热点是什么。他们想到,中国的消费内需可以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这就是电商。
再造一个淘宝已经很难了,淘宝的生态体系做得足够厚重了,难以动摇其根基。但是京东模式是可以参考的:独立网站、花钱买流量、卖得便宜、送货快。资金蜂拥进垂直电商领域。2009年,几乎各个品类排名前三的垂直电商都投得差不多了,淘宝品牌榜前100的也被用投资人的眼光扫视了一遍。对于投资圈来说,这是一个灾难的开始,电商用钱把市场惯坏了。
为了讨好客户,有些电商网站每买不足30元的商品,就送价值6元的毛巾。为了追求用户体验,每单货的包装成本也很高,甚至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再加上为了获取用户,流量购买的价格越来越高——有人开玩笑说,百度发展得好,都是电商和电商背后的风险资本的功劳。
电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买得便宜、买得方便、买得放心。淘宝解决了前两个,但没解决第三个问题,京东就强调正品行货,用亏损换规模,用非常快的速度拿到足够多的用户,品牌建设也不错,不过它维系服务的成本很高,持续投入建设仓储、配送团队,相比淘宝,京东对人群的运营偏弱,主页上的活动都是干巴巴的,不像淘宝,把情人节、光棍节什么的,玩得名目繁多,热热闹闹。
京东在2007年就开始扩张品类,从IT产品、手机、小家电、百货到图书等等,用户转化率比较高。京东以亏损换取规模的时候,把用户长久留在了京东。但是,很多垂直B2C是以亏损换来流量,用户像蝗虫一样,哪里有打折就去哪里。投入市场的费用不该只是获取流量、获取销售,而是获取用户,如果转化率太低、不可持续的话,这个电商公司就没有长期发展的价值。有些电商网站的用户是一次性购物,搜索到便宜物品就去这个网站下单。网站可以花50元买用户,不可以花50元买100元的销售。市场费用应该是获得忠实的用户,让好的客户体验刺激他不断重复购买,来稀释最初获取用户的广告投入。
2009年,老虎基金给出2亿美元的估值,回头刘强东与股东们商量了一下,说试试涨点价,看人家接不接。他喊出了2.5亿美元的价格,只喊价一次,对方就马上一口应承下来。这下,他们都知道价格报低了,老虎基金的预期肯定比这个高。
这里还有个故事。某基金也想投京东,投资人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南京,再从南京包车赶到宿迁,冒着大雪带着合同而来。该基金喊出的估值是3亿美元,而老虎基金的估值是2.5亿美元。如果接受该基金的估值,京东股份稀释得就少一些。当时缪晓虹和陈生强纠结起来,对方也说,老虎基金那边是口头承诺,没签合同不算数。
缪晓虹建议抓阄,刘强东拒绝了,他说:要守信用,不守的话,如何带领公司?最后京东还是接受了老虎基金的投资。
这事老虎基金也知道。投桃报李,他们还提过以7亿美元的估值买一些股票。刘强东说京东不缺钱,叫他们找老股东买。钱还是小事,老虎基金在很多决策上,给了刘强东很大的支持。
有些人在2008、2009年怂恿刘强东把今日资本赶出去,将估值做低,给刘强东本人发股票。刘强东的回答是,最难的时候,是今日资本给了我帮助,我不能那样做,签下的合同,我认。这些事刘强东本人从来没有当面对今日资本说过,但是今日资本辗转听到了,他们意识到,托付的人托付对了。
君子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徐新曾经对缪晓虹说,我挣个10倍就好了。这话缪晓虹转给了刘强东,刘强东回答,不,我至少要让她挣个100倍。2014年,京东上市,今日资本获得回报超过150倍。投资人为什么相信刘强东?因为他承诺的每次都兑现了,每年都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投资人对他的信任是不断增加。
2010年:价值千亿美元的局
2010年,中国第一家B2C电商公司麦考林在美上市,开启了中国电商上市让风险投资获得回报、退出的大门。2010年到2012年,是中国电商的黄金时代,数十亿美元涌入这个行业。2010年12月,当当在美上市,这家融资4000万美元的公司,发行价每股17美元,当天涨到25美元,几个月后涨到30美元。那个时候,4000万美元的投资做出一家市值20亿美元的公司,是个很好的样本。
2010年开始,很多垂直电商拿到了动辄数千万美元的投资。电商的风口起来了。像老虎基金这些,都是全球范围内投资,全行业下注,当当他投,京东他也投,凡客诚品、乐淘也都投。他们不仅仅是买下选手,是连整个跑道都给买下来。
回头看2010年到2012年,是电商的黄金时代,也是风险投资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很多人认为用钱可以买来用户、买来市场份额、买来核心竞争力,后来,哀鸿遍野。消费者受益了,用很少的钱买到了产品和服务,但是为此埋单的是风险投资。
中国的电商行业是一个千亿美元的局,创业者是局中人,风险投资也是局中人。风险投资的本质是推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有价值的力量,为电商的前进做了很多贡献,可破不了电商这个千亿美元的局。只能说,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就默默退开。他们和那些失败了的电商企业一样,是时代演进中被人们遗忘的角色,但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中国社会对失败者缺乏尊重和同情,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做到了什么样的高度。因为这种凉薄,失败者的背影显得更加凄凉。
身处局中的时候,谁看得清呢?2010年对于京东来说,是幸福来得有点快。2010年4月,高瓴资本以10亿美元估值,投资京东2.65亿美元,是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一笔投资,后来又追加了5000万美元。好多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才融资两三亿美元。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磊的理念是,若要赌,就要豪赌。
张磊投资公司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求必须有创始人控制条款,如果创始人不能控制公司,他不会投。他研究众多公司的历史后得出结论,创始人控制公司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但创始人没有控制公司,肯定成功不了。他也担心一点,有些股东投资的钱比较少,容易受到诱惑,急着想卖。他把这种风险称作“邻居风险”。
张磊问刘强东,需要融资多少?刘强东报出的数字是,5000万~7500万美元。张磊告诉他,我要么一分不投,要么投3亿美元。刘强东拒绝了,3亿美元足以让张磊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协商结果是2.65亿美元,刘强东有董事会控制权,实行超级投票权。
张磊和刘强东一拍即合,“我们都特别简单,他跟我从来都很坦诚直白”。
2009年底,张磊和刘强东在一个论坛上见面,张是听众,刘是演讲者。他们都是人大毕业,张磊主动找到刘强东,问他是否需要融资。刘强东说,肯定需要钱,但不喜欢跟风险资本家谈,谈得很多,却没人理解他。张磊和刘强东在高瓴资本办公室聊了两个小时,就决定投京东。很多互联网创业者融资,拣投资人喜欢听的说,大部分会说公司是轻资产。但刘强东说,京东是重资产,只有重资产才能保证客户体验。这种坦白,打动了张磊。
2007年,京东开始请普华永道做审计,一年销售额才几个亿,却为审计付出几百万元,所有财务数据都真实地呈现在投资人面前,在投资前有充分沟通和交流。刘强东说:“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投资前为了拿投资人的钱不敢说实话,好多该披露的信息不披露,老是忽悠别人,把钱弄到之后再做投资人不知道的事情,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京东集团前首席财务官陈生强(现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谈到融资说,跟投资人见面,如果是谈运营,那就可以什么都聊;如果投资人第一次来谈财务,第二次再约就不见面了。因为只看数字的投资人是没有价值的,公司需要的是真正理解业务的投资人。有投资人担心数据造假,当时还没有审计报告,陈生强每周一上午都会发一份关于上周数据的报告给刘强东,刘强东会让投资人随便挑一周,把该周报告的邮件转给他。公司不可能365日天天造假,也不可能发给刘强东的数据造假。投资人可以拿着周报数据到系统里调数据,随便抽查。“只能做到这一步,再往下就别烦我了,否则把你踢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