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京东获得第一笔融资,由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风险资本给刘强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家起于草莽的公司,开始逐渐摆脱草根江湖的味道,从中关村电脑城的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化。
也是这一年,京东多媒体正式更名为“京东商城”,将域名改为www.360buy.com。刘强东已经不满足于做一家只销售IT产品的电商网站,他希望用户的各种消费需求都能够在京东商城得到满足。
这家公司坚定不移地扩张着自己的疆域,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完成从家电到日用百货再到图书等品类的布局。并且在这一期间,确立仓储配送一体化的物流战略,接连建立华南、西南、华中、东北等大区,与此前已有的华北、华东大区一起,完成开发全国市场的布局。
1996年,杰夫·贝佐斯向亚马逊员工提出“扩张优先”(GetBigFast)的理念。他认为,公司越壮大,越能从批发商英格拉姆、Backer&;Taylor那里拿到低价货物,渠道能力就越强。公司成长越快,就能进军更多的领域,也就有资格加入电子行业前沿领域,并参与树立新品牌的角逐。
与此相似,从零售做起的刘强东,深信规模效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宁愿用亏本来换取更多的品类、更快的物流以及更大的规模。
2007年到2010年,京东每年的销售额是上一年的大约三倍。这个数字,是对“京东速度”最好的诠释。但这段时间,京东也一直陷入缺钱的窘境里,几乎每年都在融资。
融资
2007年:打开新世界
京东转型做电商,不早不晚。不像8848,成为先烈;也不像当当,在贫瘠土地上耕耘多年,才等到土地肥沃。2003年的“非典”,只是电商起来的一个小小契机。真正让电商站在风口上的,是中国互联网红利,经历过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中国互联网开始重新兴盛;是中国互联网使用人口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腾飞带来的消费红利。尤其是2007年以后,中国电商进入了大跃进时代,市场好,资本又支持,最差的公司都能做到以百分百的速度增长。
京东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刘强东意识到他要找钱了。在论坛上,有人建议他去找风险投资。2006年10月,晚上10点,刘强东在北京香格里拉与今日资本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徐新见面。徐新对刘强东的第一印象是,这哥们儿挺有诚信,也挺有抱负的,心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有决心做一番事业。她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另外让徐新眼前一亮的是,一分钱广告不打,京东每个月的销售收入比上个月增长10%以上,显然是模式切中了要害。
凌晨两点结束聊天,徐新随即买好第二天两人的机票,和刘强东乘上午9点的飞机从北京赶到上海——今日资本所在城市,这样刘强东就没机会去见别的投资人了,她不希望放过这匹千里马。
时任今日资本投资经理的常斌(2013年11月1日,常斌加入京东,担任京东负责投资的副总裁)开始做尽职调查,他看论坛上京东被骂得厉害,网上的观点是,如果是白领就去新蛋,如果是学生追求便宜就去京东,好处是不用去中关村那个人挤人的地方,被奸商坑,甚至挨打。今日资本的思路是,网友所认为的大量不足是可以改进的。
常斌给30位用户打电话了解京东,用户的反馈是,方便、便宜、专业。当时网上有一拨热衷电脑DIY(自己动手组装)的人,对京东的忠诚度很高。那时候,京东的特色是“月黑风高·老刘专场”,到了半夜,用击穿底价的力度去销售CPU、硬盘、主板等,这需要京东的重度用户自己在页面上找。他还给10位供应商打电话了解情况,供应商说,京东这家公司拿货少,但是团队斗志昂扬的,感觉自己特别来劲,有种“我跟你们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京东公司很小,团队还不完善,财务不太专业,财务系统不规范,ERP系统是刘强东自己设计的,刘强东主要抓存货、销售量、现金流。今日资本抽查了库存和现金情况,都对得上号。他们又跟老员工们做尽职调查,发现大家对刘强东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忠诚度很高,令行禁止,玩命地干,执行力强。
张奇回忆自己在京东的年月,觉得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2007年融资的尽职调查,他心里想,如果说错话了,是不是会搞砸这次融资?这是关乎京东生死的决定性融资。他给刘强东打电话问,不聊行吗?在办公室里,他独自面对今日资本的四五个人,聊了一两个钟头,对方问他入职后的经历,问他对刘强东的个人印象,问他对公司有没有信心,问他这公司有没有问题,他小心作答,紧张得满头大汗,不知道自己哪句话是对的,哪句话是错的。
今日资本内部讨论的时候,有合伙人提出来,DIY要玩不转了,未来市场是属于电脑整机的。也有合伙人问,生意不挣钱,估值怎么算?但根据调查得来的结论是,消费者热爱京东的服务,骂它也是因为爱它。如果投钱让公司改善服务,还能把生意做大。徐新拍板,干了。
刘强东希望融资200万美元。徐新说,200万美元哪够啊,当品类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舍命狂奔,迅速做大,成为第一品牌,所以你需要1000万美元。估值是刘强东定的,徐新马上就答应了,没有还价。
签协议的时候还有一个插曲。在找上今日资本之前,刘强东曾经向国内一家民营企业融资500万元,当时这家民营企业给了100万元之后,就想撤资,因为京东总亏钱。今日资本怕京东跟那家民营企业之间的协议里有炸弹,提出来看看协议。这时候,你能看到刘强东守信又精明的一面,他强硬地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签有保密协议。
用徐新的话来说,“他特别倔,人家都违约了,保密协议还有什么效力?”今日资本的人猜测,可能他跟那家民营企业签的条款很严苛。为什么是猜测?因为,今日资本最终还是没有看到条款,徐新让步了,今日资本不看了,让律师来看,律师只需要告诉她协议有没有威胁到今日资本的炸弹。律师说没有问题,双方就签了协议。今日资本马上给京东做过桥贷款200万元,其中100万元还给那家民营企业,100万元用于发工资——当时京东已经捉襟见肘,连工资都快发不出去了。
刘强东和徐新达成共识,未来几年可以不计利润,舍命狂奔,抢夺市场占有率,并拿出18%的期权来奖励团队。在京东和今日资本的协议里,有一条目标激励条款(外界都说是对赌协议,也是京东历史上唯一一份对赌协议,但今日资本坚持认为是目标激励条款,因为只有激励,没有惩罚,这里采取今日资本的说法)。为了定目标,常斌打电话给刘强东,让他给个未来三年的业务预测。刘强东发来传真,2007年3.5亿元,2008年10亿元。当时2006年京东的销售额是8000万元,常斌一看,明年增至4倍,后年还在明年基础上增至3倍,你逗我玩儿吗?
今日资本担心目标太高完成不了,影响士气,就和刘强东商量,定了一个看起来合理的4年业务目标:每年销售增长100%,第四年要求盈利,如果实现目标,今日资本就拿出一部分期权奖励京东团队。这一条款写进了合同里。
事实上,京东2007年实际交易额约3.6亿元,2008年约13亿元。回头来看,虽然刘强东给出的目标预测简单粗暴,却是全部超额完成。他对生意有着特别敏锐的把握,还给自己留下了安全边界。后来我问刘强东,他说,他们给设定的目标是“闭着眼睛都能完成,干吗不签?”
2007年8月28日,京东和今日资本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今日资本投资京东1000万美元。这是京东历史上唯一一次为融资消息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缘由在于,徐新希望京东快速推广品牌,拿到1000万美元之后,京东开始第一次市场营销——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市场部,连市场营销顾问徐雷(现京东市场营销部高级副总裁)也是徐新推荐的。按照白领生活路径,京东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公交车以及广播台打广告,知名度马上上升了。
过去京东的唯一推广方式就是给用户打折,那是赚今天的钱;打广告则是赚明天的钱。刘强东一开始还不习惯,一看用户增长很来劲,但再一看广告要花那么多钱,又觉得很心痛。
2007年1月,京东注册用户10万人,当月消费用户1万人。放在中国互联网上,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数据,当时京东员工都是草根出身,与多为海归、名校出身的互联网公司气质迥然不同,放在互联网圈子,京东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异类。也不像很多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怀揣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历史的梦想,京东是顺着传统生意走下来,风险投资的介入,向刘强东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他的视野,把沉浸在零售世界的刘强东拉进了互联网世界。2007年的刘强东,对于互联网是懵懵懂懂,他如饥似渴、不耻下问,只要是他觉得有价值的信息,就赶紧记在本子上。
2008年:资本寒冬里的煎熬
2008年,资本市场寒冬降临。
在这一年启动了第二轮融资的京东,估值从1.5亿美元开始下降,1.2亿、1亿、8000万美元。在6000万美元的关口上,有一家著名基金答应投资京东,结果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一下,市场更糟糕了,这家基金也收缩战线,其合伙人见刘强东,将估值砍到3000万美元,被刘强东拒绝了。
这一阶段的融资是刘强东最煎熬的日子,见了三四十家基金,有时候一天见两三家,却没有人愿意投。每个投资人都在问,你这家公司怎么赚钱?你的模式跟淘宝比,有什么优势?成本跟国美、苏宁相比,优势在哪里?
很多投资人往往更愿意相信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讲的故事,而不愿意听一个没有成功案例的人的故事。
最难过的时候,刘强东在银丰大厦旁边的新岛咖啡独自喝酒,排遣压力。后来说起这段历史,京东集团总裁助理缪晓虹问他为什么不告诉她,他回答,害怕员工知道之后失去信心,离开公司。
在融资这件事上,刘强东始终只让缪晓虹和陈生强(现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这两个人知道。他做了一道防火墙,将融资的事情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把绝大多数员工隔离在外,员工只需要关注好业务,做好执行就行。
当时公司资金链紧张。有一次,京东集团副总裁兼通信事业部总经理王笑松拿着付款单找陈生强,供应商说不付款不给货。之前每次他找陈生强要钱,两人都会争论很久,陈生强说这个不能出那个不能出。这一次,陈生强出奇的冷静,看了王笑松一眼说:“笑松,明天要给员工发工资,这钱付出去之后,工资就发不出来了。”王笑松再也没说什么,拿着付款单转身离开。
王笑松回忆时说:“老刘会分享京东的规划,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相信他,又感觉他是不是冒进了,每次付不出款的时候,就想老板是否在吹牛。不过真的像奇迹一样,最困难的时候都有钱进来,很佩服他的融资能力。”刘强东从来没有在员工面前暴露他的焦虑,始终是充满自信的,他总是告诉大家,钱马上要来了,把所有的压力留给自己。在员工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他跟大家一讲话,士气马上振奋起来,继续奔赴战场。
在最难过的时候,今日资本给京东做了四五次过桥贷款,他们也心里发慌了。2008年11月,今日资本召开年会,邀请了LP(有限合伙人)参加,也邀请了刘强东参加。刘强东在台上介绍自己的公司,引起了亚洲知名投资银行家、香港百富勤创始人梁伯韬的注意,徐新也向梁伯韬引荐刘强东,在晚宴的时候特意将刘强东安排在梁伯韬身旁。梁伯韬觉得刘强东很有激情和信心,通过他当年如何赚第一桶金、如何从线下转向线上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既懂零售,又懂互联网。他认同刘强东的战略观点,中国零售效率太低,中间商吃掉了一大笔利润,如果能将中间环节颠覆掉,利益拿来与社会用户分享,是很好的模式。
梁伯韬这时已有了投资的意向,不过他打算找另一家基金做尽职调查,一起投。他找的是雄牛资本的李绪富,这是他在百富勤带的徒弟,徐新也曾经在百富勤做过梁伯韬的下属。雄牛资本自2007年10月成立以来,还未进行一笔投资。
李绪富曾经为苏宁服务过。黄光裕最风光的时候,收购大中,包飞机直飞南京与张近东谈判,坐在张近东旁边的就是李绪富。常斌带着李绪富去见刘强东,聊天说起京东如何好,李绪富问,这么好的公司为什么还不挣钱?你觉得大家电能做起来吗?
和刘强东见面聊了一次,李绪富就发短信告诉常斌,决定投资这家公司。当时京东要求21天内就得把钱打过来,因为快年底了,刘强东得偿还今日资本的贷款。
李绪富和常斌还有段有趣的对话。李绪富告诉常斌,他觉得这家公司能让他挣8倍的钱,常斌说,你肯定能挣8倍。过了一年,常斌向李绪富承认错误,他当时觉得今日资本能挣8倍,雄牛资本只能挣4倍,当时那么说不过是附和李的说法。李绪富笑他:你看你多没眼光,你看我最后挣了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