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战争机器,它建立在极强的机动灵活性、优势的武器装备、几乎万无一失的战士体系和蒙古人军事战略天才四大基础之上。
和所有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一样,蒙古也是全民皆兵的民族,铁木真时期的15万帐族人,一般情况每帐出兵一人,而且规定:凡蒙古人家中男性,从15岁到70岁都必须每日训练、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征打仗。这样,黄金家族“寓兵于民”,轻轻松松就可以集结起骑兵15万人以上。
蒙古人先天的个人战争素养相当优秀。他们生来就是好战士,服从命令,目标坚定,严守纪律,特别是具有高超的骑术和射箭技术。他们讲究“人歇马不歇”,在西征中,每个士兵都配备5匹左右的战马,一匹马跑死了,立刻换上一匹,士兵则在在马上睡觉和行军,直至战斗结束;士兵的射箭及其精准,而且是普遍地高超,他们能在很远的射程准确地射中目标,而对手的有效射程往往只有他们的一半多一点。在对南宋的战争中,因为兵员损失巨大,连五六十岁的老人和弱冠少年都可以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黄金家族崛起时的中国、阿拉伯和东罗马(拜占庭),虽然对弓箭都极为重视,但在蒙古人手中的效力更高。蒙古人是天生的军事天才,他们不断改进和发展弓箭的制造工艺,其弓箭具有当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防锈技术,可以全天候地用于进攻;在射程上,他们的弓箭拉力巨大,保证了射程能达到其它弓箭2-3倍的射程。
蒙古骑兵当时拥有的火器装备不是最为先进的,但是他们善于学习,更善于采用在远距离充分发挥铁骑威力、结合中近距离的骑兵作战的多兵种协同技巧。他们的骑兵从外形上看似乎不具有什么挑战性,比如蒙古马,身材矮小,看似不打善于奔跑的粗壮的小腿,和出产久负盛名“汗血马”相比,简直就是丑小鸭与小天鹅!但是蒙古马具有所有马所没有的超乎想象的长途奔跑能力,不间断、不休息的体力,和无比稳健的四蹄,而且对水草的要求基本上随遇而安。
蒙古骑兵的装备是所有人都会羡慕的:精致而灵活的马镫子,让骑手们可以随便从马的一侧转向另一侧,而避开攻击;每人的武器标准配备,包括两支保护良好的弓,两个箭筒,用于近战的一把利斧、一柄弯刀和一把金属制成的狼牙棒。此外,每位骑兵还配备一个可以把敌人战马拉倒的活结绳索。不过,最重要的是蒙古人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组合式弓弩,它力道强大,翼展宽广,射出的弓箭不仅距离很远,而且不随风向发生偏移,有效地保证了射程和精确度。
蒙古人的智慧充分展现在了他们的战争艺术上。本来他们面对的征服对象,军力远远在其之上,但是蒙古人恰恰抓住了定居民族的弱点。我们知道,花剌子模、西夏、金、南宋等国,大量的部队屯集于不同城市,功能局限于“遥相呼应”和自保一方平安方面了,缺乏大兵团野战素养和训练,一旦战事开端,很容易被蒙古军采用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的战法各个击破。
黄金家族熟知“擒贼先擒王”的兵法。他们经常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直捣黄龙府”,在对每个国家或民族征服时,往往不拘泥于众多城市的攻守,而是首先进攻其首都或战略要地,在毁灭对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后,再横扫其余。比如,六打西夏,每次都是长驱直入,直接杀到其都城兴庆府(今银川);进攻金朝,则是以直接攻下中都北京和末都开封为目标;打击花剌子模,也是迅速进占布哈拉、撒马尔罕(花剌子模新都)、玉龙杰赤(旧都)等重要城市或要塞,以便使对手指挥失灵、丧失斗志,从而加快征服进度。
他们深知自己兵员不足的缺陷,因而在征服战争的初期,很注意对被占地区工程师和技术工匠的利用,他们通过疯狂的屠杀来摧毁人们的抵抗意志,从而这些技术人员在完全绝望后为了求生,只能以百倍的精心为蒙古人生产武器,在黄金家族的三次西征部队的身后,总跟随着人数超过军队本身数倍的、由不同民族群众组成的军工队伍。
蒙古人在重型军事装备上也是虚心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他们从突厥人那里学到了发弩机和发石机,从汉地学会了攻城云梯和巨石机,把汉地的火药结合阿拉伯人的技术生产了“回回炮”等火器,这些装备极大地弥补了蒙古骑兵不擅城市攻坚战的缺憾,反而让他们如虎添翼。
正如当代中亚某国家中学历史课本上所讲的那样,在中世纪征服进程中的蒙古人,的确是军事战争天才与粗野的文明践踏者矛盾统一的混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