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全文阅读 > 第86章 孰与帖木儿争锋?

第86章 孰与帖木儿争锋?


  (非常抱欠,本人对此段历史缺乏研究,提不出修改意见。)

  十四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由于强大的朵豁剌惕部族“一股独大”,加上历史赋予的几位黄金家族成员个人能力的相对出色,所以在较长时间里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西部察合台汗国则一直刀兵不息,原因有几个方面,其一,是因为蒙古人游牧生活方式带来的居无定所,使得他们很难像定居居民那样有比较正规的汗位传承秩序,往往是靠偶然出现的某个家族或者家庭中的强悍的首领来获得汗位大权,因而不仅察合台汗国,所有黄金家族建立的诸如钦察汗国、伊儿汗国乃至共同的宗主国蒙元帝国,都处于这样一种无序状态。当大汗(皇帝)或者汗王离世后,为了汗位的争夺必然发生血亲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其二,和东察合台汗国不同的是,西察合台汗国的权臣部族不是一个,而是四个,即巴鲁剌思、扎剌亦儿、速勒都思和阿巴儿惕-乃蛮。四个强势部族之间的明争暗斗,与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黄金家族血亲家庭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西部察合台汗国必然展现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纷争,从而大大消弱了汗王的权威,也为帖木儿出现于乱世准备了合适的“土壤”。

  从血缘关系上看,帖木儿出身于西部察合台汗国四大权臣部族中最有势力的巴鲁剌思,今天我们可以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七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中一年级)的历史课本上,看到这位著名人物的画像,从相貌来看,他是典型的蒙古人,虽然传统蒙古人的标志性圆形大脸盘在他身上已经不明显了,但是显然与当地突厥人的形象差异甚远,倒是与满族人或者曾经在十二-十三世纪雄踞中亚的西辽契丹人非常相像,换句话说,如果把帖木儿身上的服装换成满族服饰的话,他活脱脱就是某一位画像至今陈列在北京故宫中的明朝或清朝皇帝模样。

  黄金家族在铁木真带领下西征并消灭了中亚的西辽和花剌子模以后,把中亚被征服地区分封给了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三个儿子。察合台当初的封地就在河中一带,不过,三人的封地根据蒙古人游牧特点而定,主要处在靠近牧场的地方,而中亚的城市在宪宗蒙哥汗时期,还仍然由帝国直辖并行使税收等基本权力。那时,中亚被设置为“阿姆河等处行省”。

  后来随着术赤系后王对亚洲事务越来越没有兴趣,以及帝国皇(汗)位争夺中的不断利益调整,和后来窝阔台系的消亡,察合台系逐步占据了包括城市在内的几乎所有中亚地区,他们也因此而繁衍出了众多的家族成员。

  和窝阔台系不一样的是,察合台系一直对整个蒙元帝国的汗位没有太大兴致,而是自觉不自觉把永久领有中亚为己任。所以,不计其数的察合台后裔们不仅生活在乡村和牧场,而且在中亚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中也随处可见,黄金家族和当地传统大家族相互长期通婚和共同生活,为黄金家族在中亚的突厥化乃至后来的伊斯兰教化打下了深厚的血缘和文化基础,帖木儿这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出现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帖木儿是游牧型蒙古人勇猛尚武与定居型突厥人善于思考优点的集大成者。如果按照当时盛行的血统论观点,帖木儿毫无优势可言,西察合台汗国最令人侧目的还是首推黄金家族特别是察合台系人士,排在“第二梯队”的是四大部族。尽管帖木儿出身于第二梯队中的“佼佼者”巴鲁剌思部族,但是因为他本人在该部族中地位比较低微,因而远远谈不上显赫。要知道那时的中亚,出身的显赫与否与号召力几乎绝对是正比关系。

  年轻的帖木儿以一口道地的蒙古语和突厥语,开始了他未来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帝国的进程。他起先是做过盗羊团伙的小首领,积累了初步的“管理经验”和“驭人术”,后来,看到察合台系后裔在四大家族分别拥戴下互相争斗,于是改弦更张,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私人武装,充作有权势人物的“那可儿”(蒙古语,即随从或者护卫的意思)。

  1360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年),东部察合台汗国脱忽鲁铁木尔汗带军西征、力图恢复整个汗国的统一,而分裂的西部各路诸侯各自为战,哪个都不是东部的对手,精明的帖木儿没有像其他西部武装那样进行抵抗,反而投奔了东部汗国权臣部族朵豁剌惕门下,并被授权管理被东部占领的西部察合台土地。

  这样,依托东部朵豁剌惕部族势力,利用东部察合台西征得胜的有利时机,原本弱小的帖木儿顺利进行了“原始积累”,成为东、西部疆土交界处举足轻重的地方实力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