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20章 赢在职场:要“薪金”更要“能力”(1)

第20章 赢在职场:要“薪金”更要“能力”(1)


  说起来,李彦宏的职场经历并不太长,除了短暂的实习经历,他的“白领”生涯只有在华尔街和硅谷的不到6年时间。但正是这段时间,他完成了作为百度基石的专利技术,获得了高技术企业管理与战略选择的宝贵经验,从而拥有了创业后难得的十足锐气。李彦宏的职场经历,对所有刚刚迈入或者即将迈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一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择业,我能成长吗?

  关键句:个人成长与否是年轻人择业的第一要务。

  镜头1:“小”公司“Matsushaita”

  有一种说法叫“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意思是中国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富裕的物质与良好的社会条件相差过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国外打工端个盘子一小时也有好几美元,一天下来,一个普通餐馆服务生的工资折算成人民币都有几百元钱,比国内一名普通白领的工资还要高。

  所以,不少家境并不算好的中国留学生一到国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勤快的更是找几份工作轮番倒,特别是前些年,这种学生打工的现象几乎成了一种通例。李彦宏也不是很有钱,但开二手车,住“鬼屋别墅”,天天吃自制快餐的他到美国的前两年并没有急着找任何工作。他是来美国学习的,在他看来,生活苦点没关系,钱可以以后再赚,但落下的功课必须及时补上来。

  1993年,5~8月是布法罗大学的暑假,呆在学校里也没有什么意思,李彦宏终于决定出去打工了。他在网上看了不少招工广告,觉得合适的,就发一份简历过去。很幸运的是,一家叫Matsushaita的公司愿意接受他去做实习工作,而且开出了每小时25美元的薪水。

  Matsushaita是什么公司?李彦宏心里犯起了嘀咕,看着别人都被名声在外的国际性大企业招走,李彦宏觉得有些郁闷。不过他还是决定去这家公司做一段时间,虽然是小公司,但小公司往往更注重实效,给他这么高的薪水肯定会有比较重要的任务,只要能锻炼自己,试试又何妨?何况,每小时25美元的薪水也实在诱人。

  实习是需要导师的介绍信的,李彦宏生怕自己的导师嫌他工作不好会说他,可导师很高兴地给他开了介绍信,李彦宏松了口气。回到住处,同住的一位来自香港的朋友问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他有种被人揭了伤疤的痛苦,讪讪地回答:“是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这位朋友听后大惊:“这还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来,Matsusha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译。怪不得这么拗口!李彦宏的郁闷一扫而光。

  当年5月,李彦宏来到了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普林斯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曾在这里的大学讲学。这里也是工业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松下的工作环境非常舒适,一进门的大厅里有一个室内花园。工作之余,李彦宏经常坐在花园里看报纸,《华尔街日报》是他最喜欢看的报纸。而他的同事,都是一帮优秀的工程师,大家一起营造了一个和谐、欢快的工作环境。

  李彦宏也在跟着导师从事OCR(光学字符识别)领域的研究。在这里实习期间,他学以致用地提出了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的高度重视,当他必须结束暑期实习回到学校的时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规,继续聘用他做兼职,并鼓励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李彦宏发表了这个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人士的赏识,这一成果也就是我们说起过的发表在《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的大作。

  后来,百度的重要人物梁冬在介绍李彦宏的这段历史时写道:“李彦宏的实习经历,其实在很多年之后对另外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就加入百度,在实习的时候就上第一线工作,并且在大学毕业时已经成为百度的高级经理,这成就了百度的实习生文化。”不过,从李彦宏的这个故事里,我们也看到,虽然公司的声望多少能影响心情,可李彦宏择业的关键因素还是自我的成长与发展,不然,他可能早就拒绝了这个叫做Matsushaita的“小”公司了。

  镜头2:实习生成了百度元老

  百度有着很深的实习文化。办公室里,当你看到一群年轻人在那里紧张而熟练地忙碌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就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李彦宏之所以敢将许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给这些象牙塔里的年轻人,除了自身经历的洗礼,还有百度成功的历史经验。李彦宏不会忘记,百度最初的不到10名员工中,近半都是实习生,还有几位也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

  2000年,李彦宏回到北京后,就开始了招兵买马的工作。只是,这种招聘是在北京的各大高校内四处张贴小广告,好在北京的高校内都有专门的供人张贴广告的场所,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校园文化,不用担心被城管罚款。除此之外,他们还在清华和北大的BBS论坛上发了一条招聘信息。

  12月26日,北京已经很冷,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学生前来百度应聘。他们都是即将毕业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当时,崔珊珊正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看到招聘信息后,被其中的言语所吸引。于是,她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赶来面试。回忆当年,崔珊珊说,她记得李彦宏脖子上带着一条金项链,穿一件白色短衫,年轻的脸庞上映衬着一股十足的干劲。面试结束时,她还特意声明了一下,自己只是想利用业余时间来百度做做事,不算正式就业,因为她还有半年的时间才毕业。那时,全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过3万人,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相当容易,是出于对搜索引擎的热爱,她才下决心在百度做半年的实习生的。

  不过,崔珊珊没想到这个“实习”从此改变了她:首先便是工作繁忙,天天要做到半夜,学业倒成了忙里偷闲的事,工作之余,她才能回实验室去做做论文的收尾工作。其次,就是不愁找工作的她在七月正式毕业的时候,顺理成章地转为了这个小公司的正式员工。再后来,她成了百度的高级技术总监,与郭眈等共同组成了百度坚实的技术后盾,并且归纳了所谓的“百度文化”:技术改变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乐趣融于工作之中。

  郭眈当时是北京交通大学博士三年级学生。他后来说:“如果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产品出来,很酷,而且自己会很有成就感。想做这样的事情,而他本人对搜索引擎很感兴趣,做引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加入百度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研发工作。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左右,郭眈就动手写百度搜索引擎的第一行代码,找准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开始全力以赴。

  那次招聘,李彦宏招到的还有北大研究生三年级的雷鸣和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王啸。雷鸣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0届硕士毕业生,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他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天网搜索引擎研究项目,研究方向就是搜索引擎。对李彦宏而言,雷鸣是能够进行技术对话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闪电”计划一开始的负责人就是他。

  王啸1993年考入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2000年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2000年1月他作为百度最早的工程师加入百度,开始与百度一同成长,历经工程师、技术经理、产品经理、企业软件运营总监、客户端软件部总监,见证了百度从初创到上市的全过程。

  在近10年前的中国,这些名校就读或者毕业的研究生们堪称各个前程似锦,在他们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也难免出现非大公司、名企不去的现象。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都还存在,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刚刚成立的百度。之所以这样选择,无非是因为这儿适合他们,在这儿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发挥才干。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使他们获得了数额不菲的百度期权,5年之后拥有了巨额身家,他们也许更没有想到,也会像很多传奇故事中的描述一样,能够成为一个商业巨头的开国元勋。

  像这样的工程师在百度还有很多,而且他们也有这个资本。曾经以1400万元的高价被用友软件收购的华表公司总经理唐爱平在一次餐桌上真诚地说道:“在中国,我最敬佩的技术公司就是百度,因为他们能够把技术钻得那样深,而又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如此大的回报。这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是梦幻般的公司。”

  不过,作为这家公司的一员,百度的工程师们并没有只为财富感到极度兴奋,徜徉在技术的海洋中仍然是他们最为惬意的事情。当互联网用户在简简单单的输入框中敲入几个汉字,搜索一下便可以获得想要的信息时,百度的软件工程师们可能正在忙着完善一个搜索算法,或者正在修正即将上线新模块的最后一个bug。

  多看多想:偷偷练就“李式武功”

  关键句:工作,是一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自己能做得下来,不算太累,还能拿份不错的工资,恐怕这就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工作。这个模式显然不适合李彦宏,回顾他的职场经历,李彦宏的每一份工作似乎都能达到这个“理想标准”,但他都没有留恋。从不停止学习,从不停止思考,在李彦宏并不长的打工生涯里,他认识了几位值得自己一生信任的朋友,发明了属于自己的实用专利,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以后自己创业的奋斗方向。

  镜头1:身价比哈佛学生还高

  李彦宏静心“练功”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校,也体现在工作上。

  1997年的夏天,李彦宏几经转折终于来到了堪称全球技术人员圣地的“硅谷”,他选择了红极一时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

  进入Infoseek的时候,李彦宏的定级是产品经理,在当时,他的身价甚至比许多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高。若不是他的勤勉和努力,是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后来,在百度李彦宏一直坚持“用人不问出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因为他的自身经历已经验证了这些论点的正确性。

  一开始,已经在搜索引擎学术界有所建树的李彦宏对自己信心百倍,虽然他心里十分清楚学术研究和工业实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但凭借这么多年的理论功底,经过短暂的适应之后,他自信在Infoseek可以大展抱负。

  但很快,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摆在李彦宏面前,虽然从理论上李彦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实用的搜索引擎系统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李彦宏也不是很清楚。学术研究每一个人都有所专长,能在自己的细分科目有所突破是研究人员的追求,而进入公司做实业,你必须对所有模块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一些非常琐碎的细节问题,实务人员一般都有些好用的小技巧,但对学者来说是闻所未闻。如果马上入职,李彦宏面临的是无活可干的窘境。职场不是学校,学校允许学生慢慢学习和成长,可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中,不能立即跟上就意味着被淘汰。

  必须要补课,而且是快速的恶补!幸运的是,同样为华人的Infoseek的CTO威廉·张非常欣赏李彦宏的才华,他亲自上阵,给李彦宏足足封闭训练了两个星期,哪些地方很关键,哪些地方采用一些小技巧可以避开难解决的问题……同时他也把负责各个模块的优秀工程师都叫过来给李彦宏讲细节。“也许在他看来,我是唯一一个能够听懂所有模块的人。”李彦宏后来回忆说,“不过我哪有那么神,不少东西我都是听得似懂非懂的,那些天我都被灌晕了,头昏脑胀的,可下班回家之后还得自己再学,不然哪跟得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