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21章 赢在职场:要“薪金”更要“能力”(2)

第21章 赢在职场:要“薪金”更要“能力”(2)


  这样的日子是非常辛苦的,可李彦宏却感觉到兴奋,动力十足。他知道,他现在接触的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技术的最前沿,是一些刚刚或者马上就要转化为现实的技术,这正是他梦想的东西。李彦宏孜孜不倦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回报,这个新来的“小菜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的技术功底,几乎没有人怀疑。有人这样评价李彦宏在Infoseek的贡献——威廉·张创造了第一代Infoseek,罗宾·李(李彦宏的英文名)创造了第二代Infoseek。

  在Infoseek的头两周给李彦宏后来的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IT领域,知识有着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要在这个行业保持不败,就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来“修炼”。从此以后,哪怕是在成了身价上十亿美元的CEO以后,李彦宏都一直坚持着不断学习的心态,而且还要求手下的员工,坚持不终止地学习,而这成为了百度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的的前进力。

  镜头2:华尔街的那三年

  “当时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一开始选择华尔街,喜欢独立思考的李彦宏肯定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硅谷和华尔街这两个地方他之前都去过,去硅谷的时候,李彦宏看到许多跟他一样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工作得非常辛苦,生活的似乎也很简朴,这一点从他们开的车就可以看出。而华尔街却处处洋溢着一种神秘感,这里是闻名世界的商贾领袖抛头露面的地方,这里的人穿着华丽,开名车,吃饭的地方也是豪华无比,而给出的工资,比硅谷给的要高10000多美元。

  我们已经知道,在华尔街打拼的李彦宏有一位好老板。尽管李彦宏兜里装的是硕士学位,但是欣赏他的上级却给了他博士的工资。那时他只有26岁,就俨然成了华尔街的白领乃至金领。不说对比国内的年轻人,就算在美国,李彦宏在同龄人中也完全算得上成功人士。

  李彦宏在公司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开明的老板给了李彦宏很多自由的时间,让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板的开明也很快获得了回报,李彦宏为公司设计了一套实时金融信息检索,十分实用,据说现在华尔街的大公司中仍在使用。

  不过,李彦宏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超链分析的专利。这项创新的发明,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的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

  事情要从1996年4月的一次学术会议说起。当时,李彦宏到赌城拉斯韦加斯参加了一个有关信息检索方面的学术会议,会议内容据说极其枯燥。然而,对于李彦宏来说,这却是他远离公司繁琐工作,难得有一个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机会。

  就在听一个毫不相干的论文演讲的时候,本来没有兴致的李彦宏突然灵光一闪,把科学引文搜索的机制跟Web上的超级链接联系起来,这就是超链分析的雏形。在学术界,一篇论文被引用得越多就说明其越好,学术价值就越高。超链分析就是借助了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分析链接网站的多少来评价被链接的网站质量,越受用户欢迎的内容排名越靠前。

  对于互联网来说,超链其实就是一个引文,就是引用。而超链分析,就是在分析引用的质量。网民都希望在互联网上找到有用的信息,但是互联网上的网页良莠不齐。传统的搜索引擎喜欢用词频统计的方式来给网站排名,但这种方式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假如有个存心捣蛋的家伙做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上贴满了“IBM”这个词,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这个网站将毋庸置疑地被顶得很高,甚至完全有可能超越IBM的主页。而超链分析,运用的是引文索引,他关注不仅是一个网页的内容,更关注一个网页的内容被引用的次数。对于一个网页来说,看互联网有多少链接指向它,一个垃圾的无聊网站是没人去引用的。而被引用的次数多的网页才有价值,才值得被搜出来优先推荐。

  这就是李彦宏归纳的搜索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

  李彦宏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了一个演示版本,效果超绝。他也因此一战成名,获得了媒体和同行的密切关注,这个专利后来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早已知晓,可以说,他是百度的技术基础。有了如此辉煌的战果,李彦宏居然还称“浪费”,只能说也许他看来,在别的地方工作三年也许会获得更大的成就吧。

  过去是不能假设的,如果李彦宏不去华尔街,今天的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无法断言。但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却是他这三年的成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镜头3:“不安分”的技术员

  从华尔街跳槽到硅谷,李彦宏不负众望。1998年4月,他领导完成了Infoseek第二代搜索引擎,使其成为了第一个使用超链分析的主流搜索引擎,这使得Infoseek在当时的业内极负盛名,如日中天。加上互联网概念的火爆,李彦宏进去的时候公司股票5美元,一年以后涨到100美元,巨额财富在向手握期权的他招手。

  按理说李彦宏如愿以偿地大展宏图之后,应该十分满意自己的境况了,生活也要变得安分起来。可是,也许连自己也想不到,好不容易当上了梦想中的技术员后,李彦宏居然又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开始产生兴趣。

  1998年的时候,大家都看好E-mail业务,Hotmail的兴起,使得各个门户竞相效仿。Lycos推出了以“lycosmail.com”结尾的免费邮箱,Excite推出的免费邮箱是以“mailexcite.com”结尾的。Yahoo略微落后了一步,但大有后来居上的意思。Infoseek对此也动了心,经过一番准备,公司拿出的服务域名后缀是“@Infoseekmail.com”,李彦宏对此强烈反对,说这样的东西到市场上是没有吸引力的,它的地址比任何能见到的都长,谁愿意放弃一个已经用惯了的东西再申请你这个。他建议,不如就用Infoseek.com推出E-mail服务。Infoseek当时在美国有很好的名誉,大家都很尊重Infoseek。然而那些来自传统行业的,“自己也没上过几天网”的决策者坚持认为这样做会导致公众以为那些免费邮箱的使用者是Infoseek雇员,如果他们用这样的邮件地址发送什么不得体的东西的话,人家会来起诉公司。

  李彦宏为了说服上级,还提出美国在线的例子,人家的客户邮箱就是以“aol.com”结尾的。管理层依旧不为所动:美国在线是ISP,所以别人不会有误解。李彦宏强调说当人们习惯了Infoseek的免费邮箱之后,也就不会有误解了,但决策者还是不愿意承担任何潜在法律纠纷的风险。建议得不到采纳,李彦宏意识到,这帮公司的管理人员是一些毫无创新意识的人,具有的只是跟风者的心态!如果说这种心态在传统商业模式下还有一些生存空间的话,用到互联网产业中则必死无疑。

  后来,几乎所有的大IT公司都将自己提供的邮箱服务的后缀变成了公司名字,而Infoseek此时却表现得我行我素,让李彦宏心灰意冷。

  1998年6月18日,Infoseek被迪斯尼收购,同年9月,两家公司联手宣布了Go.com这个新的名字。Infoseek里的人个个兴奋莫名,以前公司虽然做得很大但缺乏盈利模式,实际每年都在亏损,现在有了迪斯尼这座大靠山,公司一定能够脱胎换骨,将对手踩在脚下。

  然而,李彦宏对迪斯尼的进驻并没有特别激动,他在后来回忆Go.com的文章中写道:“直觉告诉我,背上迪斯尼这个包袱,我们就再也不能像一个互联网公司那样,高速、灵活地奔跑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这件事情相当于我们买了个保险,不会倒闭了,现在这个预言应验了,Go.com的股票即将被置换成迪斯尼的股票,几乎永远不会死掉,也永远不会令人激动了。”

  李彦宏还有自己的担心,1998年之后,Infoseek很长时间没有收录新网页。竞争对手DEC为了显示Alpha芯片的强大而维护的AltaVista搜索引擎却在继续收录网页,到1999年,“AltaVista已经是最好的搜索引擎,但是论相关性还是Infoseek最好。”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李彦宏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公司在不断犯错误,李彦宏最终决定放弃即将到手的股权,离开了Infoseek。一个一心想做技术员的年轻人,却因为公司的经营观点与自己相左而选择了离开,这个技术员他当得实在是不安分。可就是在这种不安分中,李彦宏的商战嗅觉又一次得到了磨练,一次失败的经历比十次成功的经历都有价值,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顺便提一句,李彦宏关于Go.com的预言只对了一半,公司的确永远不会令人激动了,可他还是不可逆转的走向了倒闭,2001年1月底,连年巨额亏损之后,迪斯尼关闭了www.go.com,不久,李彦宏就在网上发表《我与Go.com》,对这段往事唏嘘不已,当然,这是后话了。

  镜头4:《硅谷商战》 奇特的工作总结

  看到这样的标题,绝大部分读者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用的都是这种模式,讲的也都是中国传统的故事。但很难想象,如今,还会有一个年轻人用这种方式去写作,写的还是人家老外的故事。

  这个青年就是李彦宏,而这本书,便是著名的《硅谷商战》。

  IT业的老板李彦宏就是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文学青年”的美誉。不过在笔者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看作李彦宏这么多年职场生涯的总结报告。因为这里面包含了李彦宏毕业以来对其所见所闻的思考,也是他自己商业思维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他未来领导百度叱咤风云的又一奠基石。

  “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李彦宏在书中这样总结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一个“用技术改变生活”思维的忠实拥护者,能有如此的眼光和魄力,实在是李彦宏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此外,他还写道“要允许失败,让好主意有条件孵化,要容忍有创造性的混乱,要有福同享……”诸如此类的感受无疑成为了他以后遨游商海的指路灯。

  书的重点在硅谷,但李彦宏早在华尔街工作时便开始了自己的积累过程。“新闻就是一种导向,一种预示,而真正有价值的是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新闻’”,李彦宏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业余时间来分析思考手中更新的金融信息资料,就这样日积月累,李彦宏不但掌握了大量关于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和金融政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商业思想。

  而身处硅谷以后,我们更是看到,不安分的李彦宏仍旧持续关注着商业竞争,尽管他的建议不能被采纳,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这些都反映在了自己的写作里面。

  “虽然他没有正规商业课程学习经历,但他却有着独到的商业思维和市场眼光,对搜索产业方向的把握和商业竞争的规律、规则理解得非常到位。”作为创业合作伙伴,徐勇如此评价李彦宏的这本书。可以说《硅谷商战》就是他学习商战的心得,是一篇独特的MBA毕业论文。

  只有发现了他,理解了他,才能超越他,战胜他。通过梳理别人的商战历史,李彦宏其实已经清晰了中国高技术行业从追赶到超越的思路,正如他在《硅谷商战》的自序中写道:“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简单地照搬硅谷的经济模式,我们要学会掌握其中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采取主动,人家做出个什么来,我们去做一个中文版,这固然需要,但是我们能不能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尝试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让别人来超我们。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营上,中国都有很多很聪明的人,我们研究好了游戏规则就有可能打败对手。我们如果能够让人家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来办事,我们就有了主动权。”

  很少有人能够在上班时对本职工作之外的东西保持浓厚的兴趣,更很少有人会对那些“事不关己”的问题绞尽脑汁,但李彦宏就是有这样的激情、这样的习惯:“这本书虽然是讲商战故事的,但是用的是章回体小说的这种形式,有时候其实在创立百度以后,我也会写一点东西,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有这种创作的冲动,也许还是有激情在里头的,所以也许这是他们认为我是文学青年的原因。现在偶尔也写,我自己有时候还是有这种冲动,觉得应该把一些东西写下来。”无敌天下的“李氏武功”,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练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