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15章 成功与个性无关(1)

第15章 成功与个性无关(1)


  个性:成功的土壤

  关键句:打破常规管理,尊重员工的个性。

  良好的性格有利于个人成长,这几乎成了所有人都认同的真理。因此,关于如何塑造好的性格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父母们总喜欢打磨掉孩子身上那些他们认为不好的个性,老总们更是偏好服从管理、严谨努力的员工。可是,众口一词并不能改变李彦宏的判断。在李彦宏看来,不同的个性恰恰是一个人身上最有特点和最具价值的地方,不同的性格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方式,自己和百度的成功,都是深深地根植于多彩个性的土壤之上的。

  镜头1:“娇生惯养”的乖孩子

  2008年,善于标新立异赢得高收视率的湖南卫视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18岁成人礼的节目。栏目组请了不少社会名流和一帮刚满18岁的高中学生交流人生经历。因为集娱乐和教育于一身,节目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年少成名,加上相貌出众、谈吐儒雅、气质不凡,身为青年偶像的李彦宏也被邀请为节目的嘉宾,就在这次节目上,当主持人表达了他对“90后”娇声惯养的担心的时候,李彦宏微笑着说出了他独特的观点:娇生惯养没有什么不好!他说:“娇生惯养不是什么坏事儿。我觉得我也是从小娇生惯养的。我们家五个孩子,我是唯一的一个男孩儿。所以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从我爷爷奶奶到我大伯他们,都很宝贝我的……”

  李彦宏说的是实话,他是所有家人的掌上明珠。他喜欢在外面玩,即使回家再晚父母也很少说他,吃零食水果的时候,姐姐们更是让着这个宝贝弟弟。不过,作为家里的“宝贝金男”,李彦宏并没有权利来选择自己的玩伴,父母时常暗中叮嘱李彦宏的姐姐看住这个调皮的弟弟,保护他的安全,因此,年纪轻轻的他只得跟着3个姐姐一起玩。更多的时候,李彦宏是和姐姐们丢沙包、跳皮筋,玩女孩子的游戏,或者是这些经常和姐姐在一起的经历,使得李彦宏性格中有腼腆温和的一面。

  1976年,也就是李彦宏八岁的时候,他被送到阳泉一小上学。两个月后,李彦宏随着家庭的搬迁转学到晋东化工厂子弟学校,李彦宏成绩不错,加之在家里,李彦宏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三个姐姐宠着,长得又高又壮,一入学就被老师看重,并被委以重任——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李彦宏说:“可能是因为我长得比较高,显得很壮,老师觉得我能震住那些调皮的孩子。”就因为一个“震”字,李彦宏成了班级的纪律委员,专管违反班级纪律的“捣蛋分子”。

  只不过,李彦宏管理纪律的方式,让人哭笑不得。调皮的小孩不服管,自然免不了要和纪律委员发生冲突。被宝贝惯了的他哪里容得下这份委屈。李彦宏深得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真传,遇到别人欺负他,他也毫不示弱,该出手时就出手。

  纪律委员还打架,这还得了,肯定得写检查。虽然嘴上承认错误,李彦宏心中还是满腹的不满和委屈。“打架是有原因的,是他惹了我,我才打的。”李彦宏的检查中常有这种让老师无语的“反省”。不过,被批评了好多次后他也学乖了,会补充些诸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然我也有过错……”之类的语句在检讨中。只是,是不是真心话可能就得另算了。

  童年时,让李彦宏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他还有一个令老师气不打一处来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哪个老师表扬他,他就乖乖听谁的;谁要是批评了他几句,李彦宏就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而且越闹越凶。只是,李彦宏成绩的确不错,老师也摸准了他的脾气,表扬越来越多,他也就不好意思老打架,反倒是他的职务也跟着升至副班长、班长、少先队队长。

  李彦宏总是“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个好学生,只是相对于其他乖孩子而言,李彦宏这个好学生总不让老师和家长省心。一般而言,被宠大的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坏毛病。相反,李彦宏却在宠爱的保护下培养了自己的自信与好胜,也保留了那份思维上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这些,都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镜头2:一群有组织无纪律的疯子

  李彦宏说:“每个国家的企业环境都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百度,我们能做的就是营造小环境,适应大环境,使企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百度的小环境就是让人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在百度上班,我们看不到冰冷的制服,大家用不着遵守刻板的职业礼仪,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工作,自由自在地做事。上班,是很多百度员工的一大享受。

  李彦宏如此“纵容”或者说“惯”自己的员工,和他自己无拘无束的成长环境有关,“自由散漫”惯了的他,自然也不喜欢给别人套上枷锁。不过,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也是感染于硅谷文化多年的李彦宏从美国学来的,很多优秀的新兴IT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如思科,乃至于百度的老对手Google,而国内几大网站,如张朝阳的搜狐,同样钟情于自由的管理。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天下无贼》里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来形容百度的环境,那就是:“有组织、无纪律”。不过,葛优说这句话是担心“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可在百度,李彦宏好像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百度办公室似乎像一个校园,除了不准抽烟外,员工可以聊天听音乐,可以下棋,可以玩游戏。这帮穿着随便,拖拉着拖鞋的家伙们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突然想起什么,就一屁股坐在同事的办公桌上,说:“喂,哥们儿,有个事我想和你商量一下。”

  平级之间如此也就罢了,百度人民也最不把领导当领导,对总裁李彦宏直呼“Robin”,并且开会时谁先到谁选择座位,最为普通的一名员工,经常心安理得地坐在那个被认为最显贵的位置上。

  领导们都是不喜欢下属迟到的,但上班迟到这个概念在百度似乎从来没有过。到了上午九点多钟,别的企业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你还是可以看到打着哈欠的员工“姗姗来迟”,他们丝毫没有愧意,反而端起一碗公司提供的早餐泰然自若地吃起来。百度这样做可谓历史悠久,2000年公司开业时,看到很多技术人员不吃早饭就来上班,李彦宏觉得这样不行,长时间下去会拖坏身体,也影响工作。百度免费提供茶点和水果,也许就是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吧。这样,早上爬起来就上班的年轻人不至于饿着肚子工作一上午。公司规定,在办公室里不许抽烟,但是可以煮东西吃。2004年年初,百度搬入现在办公的理想国际大厦,大厦里面不让做饭,百度就在大厅里摆上了咖啡机,开始提供免费热咖啡。

  李彦宏深知80后的大学生喜欢“昼伏夜出”的生活,也讨厌硬性的规定,公司与其强行改变他们,不如创造符合他们的生物钟的工作模式,这才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的工程师们经常半夜两点还在开网络会议,然后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

  就是这帮“有组织无纪律的疯子”,源源不断地给了百度创新的动力,李彦宏推崇的就是这种个性张扬的创新方式。因此,当公司做大,别人都在考虑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服从公司制度,不出现混乱的时候,李彦宏思考的却是,怎么样保持百度的原汁原味……

  镜头3:允许“创造性混乱”

  “要容忍有创造性的混乱”,这是李彦宏在硅谷取得的真经之一,也是他下定决心“惯着”自己下属的最重要原因。

  在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其他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唯独有一个缺陷困扰着他,因为在高温燃烧的条件下,灯丝极容易烧断,严重影响了灯泡的寿命。为此,爱迪生试验了几千种材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有人嘲笑他在做无用功,可爱迪生只是淡然地回答:“我至少知道了这几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依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爱迪生最终寻找到了钨丝,而人类也才正式进入了电灯时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造总是伴随着失败的,要进行创新,我们就必须容忍失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擅长创新的人往往是在性格和思维方面异于常人的奇才,为了更好地创新,我们必须实行打破常规的管理,尊重他们的特长与个性。

  在搜索引擎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百度公司给工程师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工作氛围。担任百度构架设计师的陈竞凯曾接手过一项分布式检索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的任务,任务的内容主要是仿照Cache机制,像CND一样把需要的检索结果放到距离用户近的机器上,听上去玄乎其玄的专业名词可能让外行一头雾水,但工程师们都承认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可是,在实际研究时,大家发现,如果索引库几个月不更新,这种系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问题是用户的检索是动态的,在快速更新的情况下,实际应用中运行的费用太大,而且还有可能限制其他的技术方向,公司在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之后,还是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然而,陈竞凯一点都没有消沉,反而感觉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公司也对于这次失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此类故事还有很多,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百度内部可以说养了不少这样的“怪人”,比如技术员穆德胜,他在百度设计一套新的检索架构的同时还在开发一套自动运行维护系统,这样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人力成本。穆德胜说:“我其实抱有一个很大的理想,那就是让我们的系统维护部门的同事每天只需要收信就可以了,所有的维护工作系统会自动帮他们完成。”这个想法很大胆,要付诸实践还有不少的问题,也很可能失败,但李彦宏却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这种研究。

  在这种氛围的鼓励下,百度的新点子不断往外冒。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14日,产品部的陈志东在百度hi上跟俞军说,他觉得寻人这个东西很有意义,俞军听了也觉得很好,就建议他去找贴吧的人商量。当晚,“汶川地震寻人”吧创建,截至20日,这个特殊的贴吧里已有近1万个寻亲和报平安的帖子以及近10万条回复。

  李彦宏小心地呵护着这份创新的气氛,正如百度的内部刊物中总结公司企业文化里的一句话:“探索新的技术,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不会有打击和责难,同事们跟我一起分析讨论,帮我想很多办法,再去试试!”据百度内部统计,公司平均每天20多项技术升级上线,李彦宏和他的百度,带给中国网民的,每天都是更好的使用体验。

  “张狂”,来源于自信

  关键句:我觉得百度最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搜索引擎。

  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东方人特有的气质,人们总喜欢把儒商这一类的称号送给李彦宏。李彦宏是个被公认的低调的人,虽然他并不承认,只是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出,在公开场合露面时,李彦宏挥洒自如的背后也总显得有些腼腆。但是,如果我们就这样给李彦宏定性,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带领着百度在商场上不可一世的李彦宏,在对手们的眼里,如同《灌篮高手》里面的流川枫,外表冷酷,内心“狂野”。

  镜头1:阻击Google,不怕埃里克

  2005年7月19日,Google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总部宣布: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将出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与中国区总裁,负责在中国的发展,并将负责建立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中国高调地宣布,Google的中文名称为“谷歌”,这被媒体解读为Google中国本土化的开始。埃里克表示,百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领先,是因为Google那时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他对李彦宏这位技术员出身的CEO也多少有些轻视:“现在百度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或商业模式的问题,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在他看来,在企业管理上,百度和Google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2007年4月4日上午,谷歌在北京发布了输入法产品“谷歌输入法”。同年6月11日,Google与中国第一门户网站新浪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Google的一系列高调举措,如同一套组合拳,向百度步步紧逼而来。这个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的搜索大佬,在试图控制百度不成之后,再也无法忍受13亿人的中国市场份额的旁落,大张旗鼓的进攻开始了。

  对于Google前几年在中国表现不佳的原因,埃里克的话自然有些夸张的成分。现在,Google不再有所保留,来势汹汹,百度能扛得住吗?

  我们见到过太多的国产名牌在外资大鳄的鲸吞下销声匿迹的故事,显然,在西方投资者的眼中,百度与Google的对抗还属于鸡蛋碰石头的范畴,不过是以前无数个案例的翻版。根据加州研发机构“Keynote Systems”此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尽管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但Google完全有能力在中国战胜百度。

  面对纷纷而至的质疑,谦虚的李彦宏回之以自信的微笑,他提到在百度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时有公司出来做一些预言,“但到今天为止,我觉得百度最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搜索引擎,什么是最好的用户理念。我们并不会因为别人做了什么预言就改变对搜索引擎的看法。事实上,百度的一些竞争对手也没有承认过这些调研机构所做出的判断。”

  而当问及百度如何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优势的时候,李彦宏冷静地回答说:“这个题目太大了,说三天也说不完。”“我们具有综合优势。包括技术,包括对用户的理解,包括品牌,包括对产品的理解,包括市场份额。”只是,在采访的结尾,李彦宏特意提到了一个数据,在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场上,百度占有60%多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上网的三个人中有两个人在使用百度,这都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盯上百度的人肯定不止Google,马云曾经说:“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他也曾表示,2009年阿里巴巴要成为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创造领导的本土公司,第一家打进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对此,李彦宏气定神闲地回应:“我觉得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子商务做得非常优秀的公司,我对马云非常敬佩。阿里巴巴是百度比较大的客户,他们在百度也投放了很多广告。相应地,百度给阿里巴巴的网站也带来不少的流量。”至于搜索市场最终花落谁家,李彦宏的回答可谓绵里藏针:“那就看以后一步一步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