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不喜欢应酬,他说他一直想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可是,不喜欢应酬的他却有着一群互相信任、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其中有的还是他曾经的老师和过去的上级。这些忠实的伙伴,成为了他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支柱,而能够拥有如此一个优秀而团结的朋友圈,李彦宏靠的是他无限的真诚和杰出的才华。
将老师和老板变成好朋友
关键句:用能力赢得信任,靠虚心收获成长。
老师和老板,对于初出茅庐还在成长期中的年轻人而言,都是必须“服从”的上级。因此,很多人对待老师和老板的态度都是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大倒苦水,比如又被过分严苛地要求,或者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等。偏激者干脆对他们上级采取了避而远之的对立态度。总之,与老师和老板打交道乃一件苦差,是不少年轻人公认的观点。
但这一问题似乎并没有困扰李彦宏,相反,他不仅能从自己的导师乃至老板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还和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甚至把他们变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李彦宏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镜头1: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
李彦宏说,他的生命中有三个贵人,也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三位高人,其中的第一位,便是李彦宏在布法罗大学的导师。
李彦宏在美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传统上是不学情报检索,或者说是不学搜索引擎技术的。李彦宏的导师自己更不是研究情报学的,他的主要领域是光学字识别。就是印刷的东西,计算机扫描出来,能识别出是什么字。我们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这位美国的导师又为什么选择了不是计算机系的中国学生来读自己的研究生呢?
李彦宏的导师是一个思维非常开放的人。“他说,信息检索这些技术有可能能用到光学字识别上。你对信息检索技术比较了解,你又在接触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看看能不能用到我的这个领域。”李彦宏回忆当时的情景。其实,最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高潮是1992、1993年的时候,李彦宏到美国的时候,信息检索技术是处于前期,而真正的互联网商业是在更后来的1994年出现的。“1992、1993年的时候,我就看了美国的论文,相当于是现在搜索引擎技术的最基础的那一部分。看了很多这个东西,就为后来真正进入搜索引擎领域,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他感激地说道,是老师的英明决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不过,更让他感激不尽的,是导师慷慨放人的“义举”。
1993年的夏天,李彦宏在工业界实习了一个暑期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更适合做实业,他那时已经获得了博士生的入学资格,现在又开起了小差,犹豫不决的他向自己的导师咨询意见。
因为一般学术界的导师,他们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出多少论文或者学术成果。研究生是导师研究工作的左膀右臂,一个教授,拥有越优秀的学生,越有可能出成绩,而且他的学生圈子越多,他在业界的地位也就越高。所以说每一个研究生导师,其实都希望自己最优秀的学生留在这个领域继续做类似的事情。在国内的学术界,我们甚至能经常看到某些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如果不读我的博士,就不要做我的硕士。”李彦宏在美国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了论文,学术能力毋庸置疑,面对这样的好学生,他的导师肯让他走吗?
“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了。”这位令人尊敬的导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番话,正是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坚定了李彦宏放弃博士学位的决心。一位有着自己专门研究领域的大学教授,能够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学生“不务正业”,同时,能够完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出真诚的建议。李彦宏的“幸运”名副其实。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和这位令人尊敬的导师的两年半的相处中,李彦宏也学到了他严谨的学术作风、开阔而富有远见的视野,以及包容而无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体现在了他以后的奋斗征程中,如此收获,更是他人生的无价之宝。
镜头2:在华尔街的“另类收获”
华尔街尽管不适合李彦宏,可他在这儿却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高人,就是他在华尔街的公司的老板。
在大多数上班族眼里,BOSS,也就是老板,可不是什么受人欢迎的角色。成天满脸严肃、呼来喝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等。在供人宣泄情绪的游戏世界中,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那些最难对付的敌人称为BOSS。所以,后来BOSS也成了虚拟领域中一群人拿着恐怖武器狂K的对象。
不过,李彦宏和老板的关系则好得出奇。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虽说只是道·琼斯公司的一个子公司,老板却十分优秀,他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当年曾进了美国西屋奖的决赛圈,还有过游览白宫的经历。
这位老板是当时美国工业界少数几个在学术上非常出色的人。他有非常聪明的头脑,在学术上他很尊重科学家,很尊重知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所以他在“贝尔实验室”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后,自己创业办了一家公司。
李彦宏与他一见面就觉得很投缘,谈论问题能相互激发各自的灵感,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接受这家公司的职位,也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这位老板对李彦宏也是十分的重视。李彦宏刚刚工作的时候,上班的地方离住所很远,他一直想找一个更近点的房子可始终没有合适的。这位老板得知此事后,慷慨地对李彦宏说:“没关系,你找到房子之前可以先住我们家。”
然后,李彦宏就从名义上的“别墅”转而进入了美国上层社会的真正豪宅。“这么优秀的,读书读的这么好的一个人,也能这么有钱。这还是挺新鲜的,而且我也觉得,我可以向他学习。将来怎么样在社会上更加成功。这个就是他走过的道路,是可以学的。就是你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这位老板的身上,李彦宏进一步确立了当将军的志向,更找到了一条成为将军的道路。
不过,更让李彦宏感激的还是老板的开明:“他非常开明,虽然公司不大,但是他非常放手。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东西,你觉得什么东西有意思你就去做什么。而不是像一般的公司,都比较目光短浅,说这个东西不挣钱,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他说没关系,你就做吧,我也很喜欢搞这些。”在老板的支持下,李彦宏最终有了自己的超链接分析专利。不过,对他而言,更有价值的恐怕还是放手管理的模式,他学会了自己以前老板对下属的“无为而治”,百度的专利也因此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靠自己的能力赢得老板的信任,从老板身上学习他的优点、看到他的成功之道,李彦宏眼里的BOSS似乎并没有那么恐怖,反而成了自己进步的良师益友。
镜头3:慧眼识才,英雄相惜
威廉·张其实在前文中已经多次出现,但他和李彦宏之间的关系却最为紧密,他们的故事也最具有传奇色彩。
前面介绍的两个高人都是美国白人,在美国,隐形的人种歧视总是存在着的。但威廉·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华人,他的经历也非常辉煌。威廉·张是在哈佛大学读的本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读的计算机的博士,这都是在美国有着鼎鼎大名的牛校。后来威廉·张做过一段网站的研究,但他和李彦宏一样,对实际的工作更感兴趣,于是转而投奔了Infoseek。
威廉·张在Infoseek可谓如鱼得水。他是负责开发第一代的Infoseek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搜索引擎。由于这个项目其实主要就是威廉·张开发的成果,项目成功最后,他由最初的工程师一步一步晋升为CTO,也就是首席技术官,成为这个大公司技术最核心的管理层。
在美国的中国人流行一个观点——“美国是天花板”,意思就是说,华人在美国的公司里都要努力往上爬,但要想进入高层,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当李彦宏看到威廉·张可以一步步地从基层的工程师,到最高的技术CTO,无疑对他是一个极大的触动。
因此,如果说李彦宏离开华尔街选择硅谷是个性使然的结果,那么在硅谷最终选择了Infoseek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威廉·张影响。当然威廉·张对李彦宏的器重也是有目共睹的,李彦宏还记得第一天去Infoseek参观的情景。威廉·张站在Infoseek大楼的门前迎接他。李彦宏与他相遇之后,谈技术,谈中华文化,谈互联网,谈搜索引擎,正是人逢知己。那时候,威廉·张就极力怂恿李彦宏,到硅谷Infoseek共谋发展。
李彦宏加盟之后,他将李彦宏关在办公室里面连续讲了几天搜索引擎,自己的想法讲完了,就让其他优秀工程师继续和李彦宏谈。因为,做出了Infoseek第一代搜索引擎核心的威廉·张完全明白眼前这个同胞的能力,就在李彦宏加盟后两个星期,威廉·张便开始放手将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了他。其实,他是想培养李彦宏,让他主持开发出Infoseek第二代搜索引擎。
李彦宏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这个任务,但Infoseek却因为自己的经营不善而渐渐走向没落。因此,李彦宏毅然决然地再次炒了公司的鱿鱼,可他和威廉·张的良好关系还一直保持着。
最经典的故事还是发生在李彦宏创业融资的时候。风险投资商们想确认一下李彦宏的技术水平,于是他们问李彦宏:“在搜索技术方面,你认为谁排在前三名?”李彦宏列出了包括威廉·张在内的三个人,出于中国人的谦虚,没有提到自己。投资人又问:“你和他们熟吗?”李彦宏表示都认识。
这段谈话似乎已经过去,但李彦宏没有注意到,在与其他投资者继续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人悄悄离席,过了一小会儿,他回来了,带着一种满意的微笑:“Robin,我刚才打电话问了一下你提到的著名的Infoseek的CTO威廉·张,他说,在搜索技术方面,排在世界前三位的专家中,一定会有你。”
慧眼识才,英雄相惜。威廉·张的一番话,让李彦宏在这帮挑剔的风险投资商中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很多,最终超预期完成了融资的目的。只是,聪明的威廉·张也许想不到,这句简单的话在帮了李彦宏大忙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他们的故事,还将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就在李彦宏要离开Infoseek回国创业的时候,或许是两人之间有着格外的默契,威廉·张也几乎在同时选择了离开。
李彦宏的确很优秀,但威廉·张也绝对是个“大牛”。他生于台湾,从哈佛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然后,他进入纽约久负盛名的“Cold Spring Harbor”(冷泉港实验室),成为计算生物学博士后,参与基因地图的绘制。
1995年,这个在生物学界已经很有影响力的年轻人又转投Infoseek做起了搜索,而且,为该公司开发了获得巨大成功的基于自然语言的搜索引擎;不久,因为他的优异表现和过人天分,威廉·张成为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迪斯尼入股Infoseek后,推出“Go Network”,威廉·张继续担任“Go Network”的战略副总裁。
聪明的威廉·张同样看到了Infoseek这样发展下去会逐步走向没落,因此,1999年初他毅然决然地跳出了公司。继续留在美国打拼的他十分佩服李彦宏放弃在国外的一切回国创业的勇气,事实上,威廉·张也于2001年创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Affini,两人都在各自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梦想,正因如此,虽然身处大洋两端,李彦宏和威廉·张在后来的日子中还会时常毫无保留地用越洋电话和邮件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