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24章 激情创业:大胆开拓,小心经营(3)

第24章 激情创业:大胆开拓,小心经营(3)


  百度在国内重要门户的争夺上节节胜利,但据百度知情人透露,一家大的门户网站,一年的搜索技术服务费用有几十万美元,百度提供技术服务一年的总收入为700至800万美元。应该说,这个算得上一笔可观的收入了,但正可谓独木难支,这笔收入虽然不小,可一项就占到了百度总收入的80%。总的算起来,百度离收支平衡还有一定距离,更谈不上盈利了。

  李彦宏很快觉察到了这个关键问题——占有了多大技术服务市场份额,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他要的不是财务报告,他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够盈亏平衡,什么时候能够盈利。

  2000年,国内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前赴后继地进军纳斯达克,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他们的股价也都风光过一把,然而紧随其后的互联网低潮,让他们陷入困境,他们也还在苦苦思索盈利模式,财务状况比百度好不了多少。危机最厉害的2001年,搜狐股价跌至一美元以下,一度面临退市的危险,其他网站,也不得不改变了过去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变得抠门起来,一个个都找到李彦宏:“你看,现在日子不好过啊,服务费能不能给打个折?”互联网危机让大网站惨淡经营、如履薄冰,境况更加糟糕的却是众多的小网站,他们已经没有钱买百度的服务。于是,几家大的门户网站对百度而言更重要了。面对最重要的客户,一般商人的思路总是想方设法牢牢抓住他们,可李彦宏的想法恰恰相反,他总在考虑如何摆脱生活在巨人的阴影里。

  于是,李彦宏决定从幕后到台前,面向用户做独立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技术是百度的根本,为门户提供后台服务是百度理所当然的现成的利益。但做独立搜索引擎后,就等于要从门户网站的流量中分出很大一部分出来给自己用,这势必影响和战略伙伴的关系。

  而在百度内部,李彦宏的决定也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在以后的故事中,我们还将看到李彦宏为此甚至和董事会撕破脸皮大吵了一场。不管怎么样,李彦宏最终还是推出了面向用户的独立搜索引擎,为了实现独立,不惜“众叛亲离”,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李彦宏倔强的个性,还有他过人的智慧。

  镜头2:蚂蚁戏大象,玩转google

  2004年6月中旬的一天,恰逢百度公司的一位员工结婚,李彦宏十分愉快地应邀参加了婚礼。同事的婚礼总是年轻人尽情娱乐的空间,可那一天,Robin细心的同事发现他接电话接得特别多,而且,说的全是英文。莫非,百度又要有大动作?大家都在猜测。

  在此之前,百度的年中财务报表显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百度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盈利,更重要的是,百度的发展势头一片良好,竞价排名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百度让前两轮的投资者物有所值,现在,到了第三轮融资的时候了,这次融资的规模肯定将要大大超过以往。

  事实上,这一轮的融资计划的确基本确定了,投资者有Integrity Partners、Peninsula Capital、China Value、华盈投资(Venture TDF)、信中利投资(China Equity)、Bridger Management……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一堆风投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后边,还有一个特别的“风投”—— Google。

  作为竞争对手,Google关注百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百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让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又喜又忧。忧的是这样一个对手出现在中国这片巨大的市场上绝对可以对Google的全球霸权构成最大的挑战,喜的是如果按照过去的惯例,只要Google能像其他跨国企业对华战略一样,最终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收购百度,那在这块自己并不熟悉的市场上,Google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坐收渔利。

  Google的野心昭然若揭,李彦宏也在玩“暧昧”,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百度的发展,上市或者卖给别人,都有可能。

  “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汇源朱新礼的一句话曾引来了巨大的非议。难道李彦宏也希望将自己苦心创立的百度高价转手吗?当然不是,打造自己的搜索帝国是他的理想,绝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李彦宏清楚地看到,这两年Google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不快,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实力,而是因为Google一直在观望,对百度有所期待,希望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占领中国市场。

  但到2004年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文搜索市场,都是一路遥遥领先的Google,突然发现,百度在中国的占有率居然悄悄地爬到了自己头上。

  于是,Google加紧了自己的“金元外交”政策,投资百度,最终实现资本控制,是埃里克的如意算盘。

  双方在数次商谈后,李彦宏接受Google约499万美元的投资,Google则拥有了百度2.6%的股份。但此后Google在百度的股票份额却再也没有能够更进一步,倒是百度成功借助Google的影响力做大了自己,不久就胜利登陆纳斯达克,其中,我们将不得不提到那个似乎和现代企业治理规则大相径庭的“牛卡计划”。

  镜头3:牛卡计划:别人永远控制不了百度

  让竞争对手Google入股百度,李彦宏无疑又借势进行了一次极其成功的自我宣传。500万美元对于此时的百度而言其实已经不算特别巨大的数字,除了Google,李彦宏完全有能力从另外的伙伴那儿得到不菲的风险投资。可连竞争对手都看好百度的前景无疑是说服美国人的最好卖点,凭借Google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李彦宏收了对手500万,还顺带让对方给自己大肆宣传了一番,实在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但事实上,让一心想吃掉自己的对手入股,无疑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Google敢于花钱进入百度,除了看好百度的发展,控制乃至收购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为了500万,丢了控制权,那就因小失大了。

  聪明如李彦宏者自然不会看不清里面的利弊。机会总是伴随着风险,市场总是在时时刻刻考验着企业家的勇气和智慧,面对Google的狼子野心,李彦宏出招了。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一般而言,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要,提高发行价格,上市的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制定出优惠投资的策略,发展前景可喜的百度不乏吸引人的亮点,但李彦宏这时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了他的“牛卡计划”。

  “牛卡计划”为百度首创,此前在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中尚无先例。“牛卡计划”即将百度上市后的股份分为A类、B类股票,规定在美国股市新发行的股票为A类股票,B类股票则为所有的原始股份。每1股B类股票的表决权相当于10股A类股票表决权。更让试图收购百度的投资者感到无从下手的是,在双层股票结构之下,一旦Google或其他厂商收购百度的原始股,该股份将立即从B类股转为A类股。这意味着即便Google收购了百度绝大部分原始股,也无法在董事会上拥有足够的表决权。

  投资了百度的股票却不给相应的表决权,这让不少投资者很是不满,百度的融资价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的影响。李彦宏认为这样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中,Google的投资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没有任何特权。对于百度的发展、运营和日常决策,他都无法干预。”至于牛卡计划是否会破坏百度的融资,李彦宏也十分自信:“只要百度能发展良好,投资者可以获得足够的回报,百度的股票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果然,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融资还是得以顺利进行。百度IPO完成后,总股本扩大为3232万股,其中百度高管持有43.5%的股份,处于控股地位。在百度高管层中,李彦宏占到22.4%,为最大个人股东。

  李彦宏确实有商人的那份精明,Google付出了500万美元,拿到了百度2.6%的股份。表面上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但事实上,2006年6月,在百度身上无所作为的Google,只好卖掉百度股票赚点钱了事。而百度实现了融资,更赢得了广大西方投资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