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22章 激情创业:大胆开拓,小心经营(1)

第22章 激情创业:大胆开拓,小心经营(1)


  相信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困惑,我适合去创业吗?李彦宏不鼓励大学生马上创业,他认为创业之路充满艰难险阻,是未经世事的青年难以胜任的;但李彦宏又在很多场合支持年轻人创业,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百度十年的所有心得体会。他说:“创业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有效手段”。那么,李彦宏到底是如何把握创业起点的呢?他又是如何做到一战定乾坤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看到的故事。

  创业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关键句:创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做好经历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

  打出自己的天地,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是很多年轻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的强盛,技术的革新,为当今中国的年轻人创造了无数诱人的机会,马云、任正非、史玉柱、马化腾……一个又一个成功者在聚光灯下讲述着他们激动人心的故事,成为了大家争相效仿的楷模。不过,和其他人的挥斥方遒比起来,同样是因为事业有成而黄袍加身的李彦宏,每次谈及创业时,总显得保守而小心。“市场有风险,创业需谨慎。”将控制放在第一位,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

  镜头1:大学生创业要慎重

  大学生创业,这个在前些年听上去还容易被当作奇闻的词汇如今俨然成了一种流行。在新闻媒体上,不时爆出某某在校大学生身家过亿的报道,引得同龄人羡慕不已。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也让不少大学生直接选择了毕业就创业,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打拼自己的事业。对此,官方和舆论多有支持的态度。按理说,依靠自主创业一鸣惊人的李彦宏对这种新兴事物会有很高的评价,可他的观点,却恰恰相反。

  2008年4月9日,李彦宏应邀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演讲,当天演讲的主题是“创业与个人发展”。

  出乎所有人意料,在演讲一开始,李彦宏就给了所有希望创业的大学生当头一棒。他提醒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相关统计显示,大学生创业不成功的比例高达97%。

  李彦宏知道,在大学生心目当中,创业是一个很神圣的东西,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但实际决定要去创业的时候,他还是强调大学生们还是要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他回忆了当初在决定要回国创业的时候的设想,说自己那时候唯一想到的就是一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之后面临困难,就会觉得微不足道。

  坐在台下听完了整场讲座的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品牌领导中心中国主任李杰,对于李彦宏关于学生创业持有的谨慎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彦宏为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讲了一次马上就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成功课,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的。因此李彦宏不仅是中国的企业领袖,他的影响力可能还让他成为这个积极进取时代中的精神领袖。”

  在场的记者迅速把李彦宏的观点通过媒体传播了出去,引发了一场热议。其实,早在2007年,李彦宏在武汉大学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就表达过自己对创业的看法。

  李彦宏说道:“我自己从学校毕业以后,工作了六年才开始创业,这个时间是不是太长了?有可能。我自己也在总结,就是说也许工作个两三年就开始创业,也有可能做成。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创业,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你接触的各种东西其实还非常少,你的社会经验还非常少,能够做的东西,或者说你的这种视野还不够开拓,这样的话,失败的概率太高了。而一旦在自己最美丽的这个年华遭遇了那么多失败的话,我觉得对于一个人的打击应该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也没有必要。”

  这次交流中,他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既使是比尔·盖茨,早年在哈佛没有读完就出来,最后做成世界首富,但是我觉得那个时候跟现在还是不一样的。现在世界上最受追捧的公司其实已经换成别的公司了,他们也都是毕业了之后才开始做事情的。现在的这种市场状况,应该说是越来越趋向合理。而一个趋向于合理的市场,应该是去看那些真正有本事、有技术,能够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和公司,而那些个纯粹靠碰出来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诚然,是不是要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李彦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创业成功,我们必须先磨砺好自己的翅膀,这样的磨砺不仅来自校园,也源于社会。因此,创业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的确还太早。

  镜头2:只有条件成熟才回国

  面对满怀梦想的莘莘学子,李彦宏却不惜大泼冷水,反复强调创业风险,似乎有些危言耸听。可是,李彦宏的这番话,完全是他的肺腑之言,当初他之所以毅然回国创业,完全是精心准备后深思熟虑的结果。

  自从1991年出国留学以后,李彦宏生活的时间大部分留在了大洋彼岸。8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李彦宏对美国的环境可谓了然于心,但另一方面,他也一直留意着国内的情况。海外华侨每年都要回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对于李彦宏而言,他的观察和思考总是比别人要细上几分,而重点,自然是自己所涉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

  对此,李彦宏在后来的谈话中准确地回忆起了当初的观察,“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IT产业还非常非常不成熟,大家知道,那个时候也有不少的本土创业型的公司,尤其是软件的公司。但是最优秀的毕业生,却都不愿意去这些公司,因为那个时候软件公司的实力还是非常弱的,他们不能够给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他们相应的待遇。而这种现象,归根到底又是由于那个时候中国的IT市场,尤其是软件业的市场太小,不能够支撑一些大的公司,或者优秀的公司的诞生。”李彦宏顿了顿,又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大家听到风险投资,都已经觉得比较熟悉了,至少是不陌生了。但是,90年代的时候,风险投资在中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没有听说过的词儿。所以那个时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只能从头开始干,靠自己的力量。而那个时候中国市场比较小,说实话也挣不到什么钱。但正是因为当时的市场比较小,风险投资也不会投,因为他知道得不到什么收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市场还不成熟,挣不到什么钱。”这是李彦宏的基本判断,不过,在美国亲身感受到了IT产业巨大威力的他坚信,中国市场虽然落后了一点,却不可能绝缘于这一股潮流之外,属于中国的网络时代迟早要到来的。

  时间转眼到了1998年夏天,李彦宏应清华大学邀请,在清华作了一次技术讲座,有人鼓励他说:“你有这么好的技术,还不回国自己创业?”此时,李彦宏有些动心了,国内的门户网站开始崭露头角,普通民众对互联网的熟悉也在提高,中国市场曙光初露。但李彦宏并没有着急,他还要再等等,再看看。

  1999年10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日子,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有幸在受邀之列。这次中国之行,李彦宏耳濡目染了中国互联网涌动的大潮。仅仅过了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让他吃惊。他看到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了,李彦宏断定:互联网在中国成熟了,大环境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搜索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李彦宏下定决心,回国创业。

  李彦宏回国创业的故事,完全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了合适的事情。四百年前,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有个著名的取胜之道——如果杜鹃不啼,就等到它啼为止。李彦宏等待多年方才回国创业的做法暗合了这一思想。仔细搜集信息,耐心等待机会,绝不贸然行事,李彦宏的种种这些,都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思考。

  镜头3:万事俱备,只欠投资

  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要做好一个企业,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一个都不能少。技术李彦宏是不用太愁的,人才他自己就可以算一个,其他的利用北京高校丰富的资源也不难找,设备可以用钱买,但钱呢?李彦宏和他的创业伙伴徐勇希望找VC。所谓VC,是英语“venture capital”的简称,翻译过来也就是风险投资的意思。

  看过电影《非诚勿扰》的人应该都还记得范伟的经典台词:“风投风投,就是没风险不投资,越风险越投资。”这当然是笑话。风险投资,其实有人主张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也就是说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

  说了这么多,其实风险投资就是有钱人把资金借给那些有想法有技术的人创业,从而获得高额回报的一种投资模式。创业失败率是很高的,所以投资风险也很大,不过,合格的投资风险人都是控制风险的高手,他们会对投资对象的能力和信誉进行十分严格的考虑。

  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也是风投者的主战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IT行业成为了风投的最爱。有人开玩笑说,当时只要有个懂点互联网的家伙在硅谷街上或酒吧里大喊:“我有一个很好的idea”,肯定会吸引来一堆风险投资商和你谈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彦宏凭借他的核心技术,要融到一笔资金并非难事。

  但李彦宏的这次创业,却刚好赶上了互联网的泡沫破灭的开始,对IT行业来说,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折点。风险投资商的眼光开始变得挑剔,对互联网行业甚至怀有了戒心,要说服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从互联网创业方向来看,在当时的硅谷,VC们最钟情的是电子商务,尤其是B2B商业模式最受青睐。

  为了获得必需的资金,李彦宏邀请徐勇到自己家里开始讨论创业细节,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架构以及股权分配方式等,经过仔细斟酌,当时,定下来的融资计划是100万美元。“庞大的中国市场+深厚的技术背景+放弃优厚待遇创业的决心”,李彦宏相信,有了这些卖点,自己肯定能筹到钱。为此,本来不爱开车的李彦宏,那段时间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开着车在风险投资商集中的旧金山沙山路(Sandhill)走门串户,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商。有几家风险投资商对他们的创业计划非常感兴趣,李彦宏和徐勇最终选中了Peninsula Capital(半岛基金)和Integrity Partners。

  当然,风投们对李彦宏的考核并没有停止。关于半岛基金,有一段后来被广泛提及的谈话,不仅涉及到了我们前文说过的李彦宏和威廉·张的故事,还有一个关于诚信的话题。最终,李彦宏和徐勇彻底打动了他们,本来要融资100万美元,风投们却给了120万,占去了百度25%的股份。风投们可不是钱多了没处花,随着百度的盈利与上市的骄人战绩,这一笔风险投资成为他们有史以来在亚洲最成功的投资。而李彦宏在美国的一份努力也为自己的创业准备了最充分的条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在他终于可以放手一搏了。

  创业豪情:拒绝偏安,放手一搏

  关键句:创业,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创业,李彦宏的建议是谨慎、谨慎再谨慎,绝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李彦宏绝不是鼓励大家永远偏安一隅,他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机会来临的时候也要敢于放手一搏。李彦宏敢于在互联网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创立百度,没有惊人的勇气和信心是不可能办到的。如此说来,李彦宏创业的思想可借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形容——厚积薄发。厚积之时要平心静气、修炼内功等待条件成熟,薄发知识则需坚定果敢、势如破竹。孙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镜头1:为什么不自己做呢?

  1998年4月,李彦宏与威廉·张远赴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此时的李彦宏进入Infoseek也有段时间了,最初的蜜月期度过之后,李彦宏深深地意识到了公司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家在新兴行业里遨游的网络企业,公司的管理层却显得思维僵化、老气横秋,处处落后于对手,李彦宏的合理建议也得不到公司的采纳,他着实地为自己的前途开始担忧起来。

  参加技术交流的会议对李彦宏来说算得上是家常便饭,一年多前他就是在加拿大的一次会议上认识威廉·张并结缘Infoseek的。但他没有想到,这次会议对他产生的影响,将大大超过以往。

  这是一次全球规模的盛会,虽然主题是互联网,但来宾中的二分之一与搜索引擎有关。李彦宏凭借出众的技术功底很快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来宾们对李彦宏好奇心很重,纷纷要求与他交流技术。

  大家都是同道中人,能来这里的个个身怀绝技,李彦宏也很乐意和他们交流。于是,他临时决意,干脆搞个小型聚会。他在会议的留言板上把自己举办聚会的提议以及自己姓名和聚会地点留下,没想到呼啦啦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人,让人想起来金庸小说中的武林大会。只是,这个“武林大会”里没有群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景象,大家切磋的技艺也由拳脚功夫变为了搜索引擎的技术。

  这群人中,有两个人,也曾与李彦宏交换过心得,一位叫塞吉·布林(Sergey Brin),一位叫拉里·佩奇(Larry Page),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李彦宏本着相互学习的精神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年轻人,不久之后便推出了Google,相继把Infoseek、Yahoo砍于马下,算是武林大会之后异军突起的黑马,瞬间便有问鼎天下之势。

  对此,李彦宏的潜意识里隐隐地感到,既然布林和佩奇都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此后一年,李彦宏就毅然决然地辞去在Infoseek的工作,踏上了回国创业的道路。他的人生也因此而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镜头2:把硅谷模式带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