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选择题。我们的一生就是一段由无数次选择串联起来的旅程。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但找到正确的选择却很难。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的岔路口,要走哪条路、要怎么走,全凭自己去探索。那么当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李彦宏是怎么做的。
走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关键句:不要看一些表面的东西,要分析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
重视细节,走好每一步,是现在追求成功的人们的共识。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步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面对重要选择的时候。这些选择将会决定你以后的前进方向。而回顾李彦宏所走过的道路,正是他在每一个重要关口做出了睿智的选择,保证了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镜头1:差点成为“梨园小生”
如今的李彦宏在中国,可谓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他与百度的故事,也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叱咤风云的IT巨子,当年差点因为一念之差,走上另一条道路,成为“梨园小生”。
故事还得从李彦宏读小学的时候说起。
李彦宏的家乡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其中尤以晋剧最为著名,晋剧唱腔优美,版式丰富,音域开阔,有许多独到的演技,也都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李彦宏父亲所在的工厂有一个晋剧文工团,经常搭台演出。由于当时文娱方式并不多,因此,这个小小的戏班子就受到大家的追捧,李彦宏就是众多“粉丝”中的一个。
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台上衣着华丽、风风光光的戏剧演员对于年幼的李彦宏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没有舞台,李彦宏就将家里的大床当作了表演的剧场,开始模仿那些演员们的一举一动。他很喜欢演孙悟空,将床单裹在身上当皮裙,挥舞着木棍做金箍棒,一招一式颇有味道。
不久,山西晋剧团为了培养戏剧苗子,进行大规模招生,李彦宏就兴高采烈地报名了。面试的时候,他将自己学到的那些动作像模像样地表演了一番,慧眼识才的招生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李彦宏的灵气,当场拍板录取了这个看上去很机灵的毛头小子。
不过,这件事情让李彦宏的父母犯难了,虽然他家里是十分民主的,李彦宏的父母也不想违背孩子的愿望,强迫李彦宏走家长选择的道路。但是,身为知识分子,他们还是认为,选择走读书考大学的道路前途更为光明。于是,李彦宏的父亲心平气和地和李彦宏讲道理,把读书的好处详详细细地和年幼的李彦宏谈了几遍,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彦宏还小,对父亲的理由似懂非懂,只是隐隐觉得父亲的话听上去很正确,可是,心里还是舍不得放下那个花花绿绿的戏曲舞台。
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李彦宏。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李彦宏的大姐成功地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上了大学。李家大闺女被大学录取的消息在当地炸开了锅,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上大学的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以吃国家粮,衣食无忧。大姐的名字被贴在了鲜红的光荣榜上,亲朋好友纷纷上门祝贺,家里人更是自豪不已。这一切,李彦宏看在眼里,心中顿时涌现出无限的向往,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读书考大学!”
于是,他不再一心向往着舞台生活,而是把心思放在了读书上,演员风波这才落下了帷幕。坚持了读书上大学,李彦宏朝自己冥冥中注定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镜头2:博士帽是鸡肋?
如果说在读书还是学戏的选择上,李彦宏的决定符合了大多数人的预期的话,那么他在下面这个关口的抉择,则令人有些迷惑不解。
对于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从硕士到博士的求学方式几乎都是必经之路。既然不远万里来异国他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那么一定要学好学透,攻读博士学位甚至成为博士后都是理所当然。
李彦宏刚到美国的时候,抱的也是这个心思,更何况,按规定要取得全额奖学金必须获得博士资格。他和其他留学生一样,一进入学习正轨就开始为考博士写论文做准备,并且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惊人的天赋,李彦宏很快就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重量级的论文,这是不少同专业博士直至毕业都无法达到的成就。有了这样一篇重量级的文章作背景,所有人,包括李彦宏的导师,都认为他获得博士学位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是,看似完美的“一帆风顺”学业之路却在李彦宏的一次假期实习后被打破。1993年5月,李彦宏在位于普林斯顿的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步入职场,靠自己挣钱吃饭。普林斯顿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坐落在这里,这所美国顶尖的大学曾经培育了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这里也是工业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
在松下愉快的工作过程中,李彦宏渐渐发现,工业界搞研究和在学校搞研究不同,学校研究可能更注重理论科学,周期很长,不少研究领域要5年、10年才可能出成果,有的甚至还不能在近期看到实用价值。而工业界研究的是在市场变化下出现的新问题,中心就在于能否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新产品能不能赢得市场青睐。
简而言之,工业界研究的是实用的东西,学校研究的是宏观的、基础性东西。李彦宏觉得,他的兴趣不在学术研究上,而在做实用的产品上。他不由得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尽管产生了疑惑,但要决然地放弃到手的博士帽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从松下实习回来之后,在接下来的最后一年硕士生活中,李彦宏还是咬紧牙关努力取得了博士入学资格。
“真的要花费三年来读这个博士吗?”当录取通知书到手以后,李彦宏的疑问却更加强烈,他又想起了在松下实习的那段快乐日子,他越来越觉得,研究学校那种也许别人十几年前就提出了的问题不是自己的兴趣,相反,进入实务研究,自己才能如鱼得水。
但是,放弃学位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如果有了更高的学历,那么毕业之后选择一个不错的学校任教做研究,直至成为某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路坦途。不仅物质上有保证,还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一旦进入商业界,个人命运将不得不受经济形势和企业状况的影响,有可能一飞冲天,但也难说不会一败涂地。
“当时我也很犹豫,”李彦宏说,“家人告诫我,国内很看重学位,如果我将来想回国发展,没有博士学位会吃大亏的。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有实际能力,而不是形式上的东西。”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到手的博士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那时不走,三年后可能就晚了。”至今李彦宏仍然认为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呢?
镜头3:适时果断放弃华尔街
1994年夏天,李彦宏正式脱下了学生的头衔,踏上了找工作的历程。很快,就有两个丰厚的offer摆在他面前,一个是来自华尔街的某公司,另一个是总部在硅谷的公司,都是如此优秀的公司,李彦宏被幸福的选择烦恼纠缠着。
慎重思考后,李彦宏还是向华尔街的那家公司伸出了橄榄枝,那家身处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的企业看中的正是李彦宏在信息检索方面的技术背景。老板是在美国赫赫有名的西屋奖得主,曾经在白宫得到过总统接见。这个公司现在的任务是做《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当时一个两百人左右的企业就拥有一个超前的可容纳600台电脑同时上网的B类地址,这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符合李彦宏的期许。
在这家公司一呆就是三年半。这段时间,李彦宏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但他的梦想是一个技术人员,于是,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冥思苦想,终于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这就是利用超链分析彻底改进搜索引擎弊端的雏形。
李彦宏敏锐地嗅到了这个想法的商业价值,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把想法告诉自己的上司时,上司并不理解李彦宏。对于这个被道琼斯收购的公司而言,最有价值的是他们的编辑、记者,他们的目标是办好自己的报纸,而并不关心你的技术有多先进,含金量有多高,有没有可能改变现状,他们也不擅长做这件事。
但是,李彦宏依然不放弃自己对于技术的执着。人们以不理解的目光来看待李彦宏的坚持,就这样又过了整整一年,四面碰壁的他筋疲力尽,他这才恍然醒悟,在华尔街,人们欣赏的是金融天才,而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技术人员,华尔街不是他的天堂。
后来,李彦宏是这样评价他的这次选择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当时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去分析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也因此,李彦宏以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会更加地小心谨慎。
做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擅长的
关键句:在你最有优势的领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几乎每一次在被问及成功秘诀的时候,李彦宏都会提到一句话,那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做自己最擅长的。选择了最喜欢的,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遇和挫折的时候,不会沮丧,不会有击败感,而是全身心地去享受整个过程。而选择了最擅长的,你才会在你最有优势的领域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镜头1:我应该转专业吗?
实际上,进入北大之前,李彦宏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年少的心中,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未来的计算机肯定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中时在太原参加编程比赛折戟沉沙的经历让李彦宏对计算机系望而却步。与此同时,那个时候的他也认为,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在仔细考虑之后,他忍痛放弃了计算机系,而选择了北大的信息管理系的图书情报专业。
然而,李彦宏对于信息管理或者说图书情报学的理解多少有些一相情愿,当他真正接触到这个专业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图书情报学在北大被列入了文科专业,和计算机学科关系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密切,学的东西也比较简单。李彦宏的文科并不差,可是,他对计算机的热情早已空前高涨,他渴望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
后来,李彦宏下定决心出国深造,这个时候,专业的瓶颈更是让他有了如鲠在喉的感觉。西方国家选择中国留学生,一般更愿意接受理工科背景的学生。黄皮肤的中国学生在美国科研界很有名气,因此学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学生出国非常容易,而学历史或者地理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则相对来说要困难得多。
李彦宏打听了一下,他们这个专业在美国好像没有什么对应的专业,拿奖学金将会异常困难。当然,图书情报系不是没有人出国,有些人是读完研究生之后才去的,有些是因为要结婚才去的,而本科一毕业就能拿到奖学金到美国去的例子非常少。这个调查结果不免让李彦宏心里一凉。
他不禁又想起了计算机这个令他朝思暮想的专业。可是,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同学的时候,大家却纷纷提醒李彦宏:“计算机专业要求很深的知识积累和功底,学习难度也不小,你现在本来就有自己的专业要学习,还要为出国准备英语,再学习计算机,你忙得过来吗?”还有人说:“计算机专业可是新兴的热门专业,在国外报计算机系被美国好学校看上,只怕非常困难。”
周围人的劝诫让李彦宏多了些疑虑,毕竟出国和换专业都是件大事,不能意气用事。可他还是难以压抑自己对这个最前沿的学科的向往,这个时候,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计算机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出国学习计算机虽然很困难,却恰恰说明了选择这个学科的价值!李彦宏不再犹豫了。
为了学好计算机,他几乎选修了北大计算机系所有的课程,“他们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一定要和他们学得一样好,甚至要超过他们才能去美国。”李彦宏暗想。计算机系的课程很辛苦,但李彦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本专业情报学科的学习。一个是计算机、互联网,一个是信息检索。那时的李彦宏,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会结合得如此完美,却模糊地坚持着当初自己的信念:计算机只有放到具体应用学科中才能越发体现出来它的价值。
托福、计算机、本专业的学习,那段时间李彦宏承受着一般本科生三倍的压力,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他向美国十多所优秀的大学提出了申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也有译称“水牛城”大学)计算机系向他发来了offer。这所大学的计算机系全美排名在前20名之内。大家对这一结果感到万分惊喜,“半路出家”却可以获得如此优秀的大学计算机系的offer,实在是一个奇迹。
可李彦宏却对这个结果并不太满意,本来李彦宏是奔着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去的,但那几年,美国的IT业太火,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在这些学校眼里,基本上还只能算是“小儿科”,中国大陆的学生想要进入则更是困难。布法罗学校聘了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教授,在教授们的要求下,加之李彦宏出众的素质的确打动了校方,这才破例招收了这名中国学生。
就这样,李彦宏怀揣着计算机的梦想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而他的人生,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镜头2:硅谷更适合我
在华尔街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虽然薪水很不错,华尔街的光环也很有诱惑力,而且收获了自己的专利,但李彦宏过得并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每天重复的类似新闻记者的工作让他无比厌倦,在骨子里,李彦宏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技术人员。
时间的车轮很快转到了1997年,李彦宏受邀参加一次学术会议,而且获得了专题演示的机会。这一次,虽然会议地点不在美国而在加拿大,但来自微软、Infoseek等公司的互联网专家从四面八方为学术会议而来,李彦宏同样带着自己的演示系统参加,以亲证超链分析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