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华尔街不受重视的专利却让所有与会者眼前一亮。理所当然的,许多公司对李彦宏抛出了橄榄枝。但同为华人的Infoseek公司的威廉·张显然更能明白李彦宏的心思,他对李彦宏说:“我知道你是技术工程师,对于工程师来说,除了技术创新,最有成就感的东西是能够让千百万人使用它。但你现在的公司是没有能力实现它的,如果你到Infoseek的话,你做的东西很快会有近千万人使用。”
威廉·张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李彦宏本来就不安分的心,但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决定在做出正式选择前到硅谷和Infoseek实地考察一番。
硅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谷”,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近50英里长、10英里宽的狭长地带。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的一片海洋,为山海所环绕。其实,硅谷最初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它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地区的留学生,提高当地经济的一个政策。没想到,最后那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了科技聚集区。只是因为它的英文名字中有一个谷的单词(Silicon Valley),这才有了一个高科技之“谷”的美誉。
这里有惠普、英特尔、网景、Yahoo、思科、甲骨文等IT界巨头,有大量的风险投资商,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等超一流学府。其实,在编辑《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时候,诸如Yahoo的杨致远、网景的安德森等互联网创造的英雄的故事,天天占据着报纸的重要版面,李彦宏的心中早就对这块高科技圣地产生了无限遐想。
这次硅谷之旅之后,李彦宏对那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令他神往的是,当他和Infoseek的人交流想法,讲到他认为很精彩的东西的时候,听者的眼睛里面也在放光,大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个东西真的很棒”。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他感觉找到了归属。在东部的华尔街,大家表面也会尊重自己,但那是社交味道很重的礼貌,聪明的李彦宏一眼就看得出,其实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并不感兴趣,更不会因为这项技术创新而尊重你。
放弃华尔街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三年半的工作资历在任何一个公司都是不能被忽视的员工“老本”,而且,这里有他熟悉的环境、朝夕相伴的队友,还有一位他一直很敬重的老板。跳槽去硅谷,意味着很多东西都必须从头再来,但这一次李彦宏却非常决绝,因为他知道,硅谷比华尔街更适合他!
镜头3:再多几十万期权也不能让我高兴
来到位于硅谷的Infoseek没有多久,李彦宏却发现,这里还有着很多地方不能让自己满意。
李彦宏刚加入Infoseek的时候,其实外表辉煌的Infoseek已经在经历阵痛。一方面,公司投资商施加给公司巨大的压力,在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对企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商业化的大潮也给公司带来了日益强大的对手,特别是excite,两个搜索巨头硬碰硬的结果是双方的日子都不好过。
1998年4月,一个消息震惊了全美国商界,迪斯尼高调宣布收购Infoseek40%的股份,成为公司最大控股股东。迪斯尼的加盟,使硅谷兴奋无比,在对资本运作十分熟悉的资本家看来,这又是一个美丽的大泡泡,无尽的利益将滚滚而来。但对Infoseek的技术人员来讲,却是一段从天堂通往地狱的长路。
迪斯尼是老牌的大公司,有着大企业惯用的作风,就是按头衔、地位等排座次,员工的升迁主要看资历,这对习惯了硅谷自由之风的年轻人来讲,如同给他们套上了手铐脚镣,不仅发挥的空间急剧减少,个人的愉悦感也大打折扣。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李彦宏,尽管他作为新员工,对硅谷自由氛围的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但他当初也正是仰慕这种自由创造的环境才毅然投奔Infoseek的。谁知道不到一年时间,Infoseek便沧海桑田,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果工作中不能得到快乐,如果优势得不到发挥,那么留下来还有什么意义?李彦宏再次审视起自己的处境。
这个时候李彦宏因为工作出色,已经获得了公司近50万美元的期权,如果离开Infoseek,意味着李彦宏这价值好几百万元人民币的资产都打了水漂。他身边的朋友都劝他要慎重考虑,就算要离开Infoseek,以他的眼光和能力,再找一家前景好的公司易如反掌,趁股票期权值钱早点进去,以后就可以等着收获了。
但李彦宏有自己的想法:“当时,我已经吃穿不愁了,再多几十万股票期权也不能让我更高兴,让我再赌博一家公司,靠别人的领导和判断决定我的命运更不是我希望的。既然我对很多事情能看得比较清楚,能判断下一个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不自己做呢?”而且,这几年在美国几千里的奔波换工作,也让他体会到了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快乐,也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想法和智慧完全推行下去。
这就是李彦宏选择创业的诱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李彦宏这样回忆当初的选择:“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世界。后来1997年夏天到硅谷之后,我发现像我这样有这种梦想的人在硅谷有很多。而其中有不少人因为相信自己的这种梦想,就出去冒险,就出去自己去创业,也有不少人就成功了。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这是其一。第二,我在硅谷,当时进去的时候,其实还是一种比较纯的技术思路,但是后来很快就发现要想真正地影响足够多的人,影响这个世界的话,不是一个纯技术的力量可以推动的。很多时候,在决策上,在共识的这种大方向上,是你得有说话权才能够做到的。那我就逐渐地发现,其实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理想,创业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年轻的李彦宏就是这样不知疲倦的“折腾”着。在保守者的眼里,李彦宏这种频繁跳槽、炒老板鱿鱼的做法简直就是轻率,是不经世事、不成熟的表现。可正因为这份对梦想的坚持,对自己喜欢做并且擅长做的事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今天的百度,今天的李彦宏。
明智,源于独立思考
关键句: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要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的一次课程上曾经这样说过。“大家贪婪我恐惧,大家恐惧我贪婪”,这是股神巴菲特天下闻名的生意经。逆向操作似乎成了这些大富豪们无往不胜的理由,不过,在李彦宏看来,过分盲从与一味逆向都是缺乏思想的迷信。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要有自己的理由,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李彦宏如是说,这也就是他一直强调的独立思考。
镜头1:文科还是理科
“文科还是理科?”这是一个让无数中国高中生左右为难的选择题,当年李彦宏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同样不轻松。
尽管备受质疑,但中国教育界的文理分科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文理分科,对于那些有单方面特长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也有利于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不过,对于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李彦宏,放弃任何一个方向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李彦宏上中学的时候,男孩子都是偏向于理科的,然而李彦宏偏偏是个例外,他的文科天赋从小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显然和他博览群书有很大的关系。更何况,他一直爱好文学,还被别人看作“博古通今”的小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