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2章 谁主沉浮:知识改变命运(2)

第2章 谁主沉浮:知识改变命运(2)


  北京大学是一个以自由著称的中国一流高校,学校对学生的硬性规定少之又少,只要学生能达到合格的考试成绩或者做出满足条件的学术成果,其他方面学校都不会进行太多干涉。同时,李彦宏所学的情报学专业是一个文理兼具的专业,学习难度并不大,这无疑对从小贪玩的李彦宏的自制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但是,经历过几次大考磨练的李彦宏显然成熟了许多,他迅速地适应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在燕园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这也和他家里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李彦宏的父母就表现出少有的开明,对他管束不多,主要靠李彦宏自己的努力与调节,因此,进入大学的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自由的氛围,并如鱼得水。

  李彦宏喜欢计算机,可那个时候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刚刚开始不久,计算机科学最先进的研究都在美国,加上三姐从北大毕业后留美深造的榜样,于是,李彦宏就坚定了去美国学习计算机的决心。

  相对而言,北大学生出国留学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李彦宏的情报学本科专业成为他申请计算机系研究生的最大障碍。同时,英语也是一个难题,虽说李彦宏的英语水平并不差,但要达到考托福出国留学、并能够申请到美国优秀大学的水平,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于是,李彦宏选修了计算机系的很多课程,在学习任务剧增的情况下,还买了不少托福参考书坚持学习英语。那段时间,李彦宏经历的是“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是充满乐趣的,但同时也是枯燥和乏味的,尤其是为了准备托福考试需要反复记忆大量的单词,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周围的人都在轻松地娱乐嬉戏时,毅力不强的人往往就会败下阵来,选择放弃。但李彦宏坚持住了。

  1991年他圆满完成北京大学的全部学业,拿到了红彤彤的毕业证书。第二年春天,他飞往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留学美国,人生的航船并非一帆风顺,布法罗大学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李彦宏是毕业近半学年后进去布法罗大学的,一开始学的便是来年春季学期的课程,这就等于少学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再加上是转专业的缘故,李彦宏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一切如一把利剑戳着他的自尊心。但是李彦宏不会就这样认输。苦难的环境再一次激起了李彦宏的斗志,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这是一段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日子。李彦宏的实验室和他的公寓离得较远,来回需要坐公交,但埋头于学习的他常常因为忙到太晚而错过了末班车。很多次,读书和做实验到后半夜的他不得不干脆在实验室凑合着过夜,布法罗在美国的北部,晚上一般都很冷,常常让他冻得发抖,无法入眠。时至今日,李彦宏仍然忘不了在大学实验室里的那一个个寒冷的难眠之夜。

  有志者事竟成,就在这样的努力下,骨子里写满勤奋、坚韧、执着精神的李彦宏,计算机专业技能得到飞速进步,李彦宏迅速地从后进分子变成了优等生。在研究生读了一年之后,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会刊发表了论文,那是李彦宏所研究的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这样的论文,一般来说在读博士的过程当中,发一篇就足以顺利拿到学位,而李彦宏当时还只是个硕士。

  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能坚持、最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李彦宏疯狂的“啃书”经历,为他日后技术上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善用网络:李彦宏的“网虫”生活

  关键句:我从来没有离开网络超过24小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而且,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25.5%。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查资料、购物、开会、炒股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轻松、方便与快捷无处不在;但另一方面,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成瘾者的增加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网络是把双刃剑,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它都在势不可挡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接受它、掌握它、驾驭它,这是我们面对网络大潮唯一正确的选择,而身为中国互联网大潮的引领者,李彦宏与互联网的故事或许就是我们最好的指引。

  镜头1: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周围人对李彦宏的评价中,“网虫”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用李彦宏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也不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时间泡在网上,大概8到9个小时吧,反正有时间就上网,上网是我的一大爱好……我从来没有离开网络超过24小时。”

  如果这样的现象出现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诸如“玩物丧志”、“堕落的网瘾症患者”等大帽子可能就要一个个地扣过来了。但对于李彦宏,做网虫不仅不是堕落的开始,反而为他打开了成功的大门。

  李彦宏和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不比我们早多少。确切地说是在1994年,那个时候的带宽只有2400k,大概是现在常见的家用网络2M的千分之一的。带宽小,能传输的东西自然有限,不过是一些很小的文件,聊天的时候也只可以用文字,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对话。不过,那个时候美国互联网的应用就非常普遍了。老师讲完课,都会要求学生以邮件或者FTP的方式提交作业,而且一般时间都定得很死,比如晚上12点前,要超过一分钟就传不上去了。就是这些很简单却实用的功能,让李彦宏为之一振,他觉得这东西“太好了!” “及早地接触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好处”。

  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李彦宏对互联网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当他在随后选择就业单位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硬性标准:没有互联网的公司,一概不考虑。最终,李彦宏选择了华尔街一个金融信息系统的公司,延续了自己的网络情缘。我们不能说当年的李彦宏就已经从那2400K的带宽当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但正是这股对新事物的痴迷劲头,让他对互联网的了解与日俱增,无形当中注定了他今天的成就。

  将网络融入到了事业当中,李彦宏感觉到十分快乐,而他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华尔街、在Infoseek、还是在百度,网络都是李彦宏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李彦宏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一有时间就挂在网上,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上网到底是生活还是工作,说不清楚,上网是我的一大爱好,但是我的工作也是上网。”

  作为一个依靠互联网做大做强的新兴代的创业者,李彦宏对有人为了因为害怕网络的负面效应而拒绝网络、或者刻意限制上网的做法不以为然。“可能对他们而言,拒绝网络有着自己的考虑。但就我个人而言,没有对于网络的热爱,就没有百度,也没就今天的李彦宏。”

  镜头2:用真名,冒个泡

  李彦宏是个名副其实的网虫,自然难以掩饰在这个虚拟世界上出没的痕迹。不过,和一般的名人“马甲”不断,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动作不同,李彦宏在互联网上显得格外“高调”。

  “李彦宏在这等你,很高兴您在找我,我会经常来这里看看,有什么话对我说就在这里说吧。”

  这便是早在2003年李彦宏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贴吧里的一条留言。现在,这个帖子已经有了近8000条回帖,其中还不乏李彦宏自己的贡献。为了防止被人家误当作网上“李鬼”,李彦宏甚至还在鲁豫有约等公开场合证实过网络上自己的身份。

  事实上,李彦宏也真正地把网络当作了自己和网友的交流空间。用真名上网,是他获知网友对百度的意见,从而实现改进的有效途径。

  比如,2009年3月以来,李彦宏在百度博客上连续发了三个帖子,激发了网友们讨论的极大热情。

  帖子1:我不会坐视不管

  (2009-03-27 14:38)

  看了很多大家对新版贴吧的评论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对待,坚决改正!

  帖子2:贴吧的吧主是否应该选举产生?如何考核?

  (2009-04-06 08:43)

  我接到的最多的一类用户反馈是有关吧主的(除了那些想卖给我创意的),随着贴吧影响力的扩大,吧主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如何找到最优秀、最敬业、最公正的吧主就成了一个系统问题。大家有什么建议?

  帖子3:一个成功贴吧的判断标准

  (2009-04-07 11:10)

  其实在选择和考核吧主之前,有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就是怎样的一个吧才是好的吧,成功的吧?是每日发帖量?是每日产生的pv(点击量)数?是会员人数?还是组织活动的次数?总之,一个吧的好坏应该是指这个吧在它所针对的群体当中影响力的大小。比如天津吧在天津的影响力,李宇春吧在“玉米”中的影响力,宝马吧在对宝马感兴趣的那个人群中的影响力。但是影响力如何来衡量呢?

  好的吧主应该能帮助这个吧变得更加成功。

  从每个帖子后面网友热烈的留言看出,李彦宏短短的几句话总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数以千计的回帖中,虽然不乏灌水、路过之人,但也有真诚发表意见的热心者,甚至还有激烈的争论者,李彦宏喜欢在这样零距离地与网友的交流中获得宝贵的客户意见。李彦宏自己还在“李彦宏在这等你”中跟贴:“好久没来,这里居然如此人气兴旺,多谢各位关心,百度不在乎竞争对手们在做什么,百度只在乎网友们喜欢什么。”

  不过,李彦宏真名上网绝对不是为了再开辟一个宣传的窗口,或者说,李彦宏本来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网民,喜欢灌水玩博客,只是由于他和百度的影响力,和大家的交流中不自觉地涉及到了工作的内容。其实,从李彦宏的博客中完全可以看到他另外的一面。

  儿时的游戏——骑驴

  (2008-10-01 20:59)

  骑驴这个游戏现在想来还有点exotic(奇异的)。规则大致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