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1章 谁主沉浮:知识改变命运(1)

第1章 谁主沉浮:知识改变命运(1)


  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立,优胜劣汰依然在各个角落发生着作用。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现实回答我们:是人才!那么人才又如何造就?知识是重中之重。

  19岁背上行囊走出山西阳泉到梦想中的圣地北大读书,23岁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31岁创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李彦宏用一连串让人羡慕不已的人生轨迹证明着:知识改变命运!

  校园,迈向成功的原点

  关键句:学校无好坏,关键是要从中学到东西

  当比尔·盖茨毅然从哈佛退学创立微软并大获成功的时候,人们忽然觉得上大学或许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当不知名大学走出的马云在IT界呼风唤雨的时候,人们开始认为前途也许与学校强弱并无太大关联。于是,很多人质疑:成功与教育有关吗?更有甚者,金融危机爆发后,使得就业率下挫,于是“上学就是浪费生命”这一悲观论调充斥在无数年轻人心中。近年来高考考生数量大幅度下降,很多人主动放弃了高考。

  在教育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李彦宏却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珍惜你的校园生活,你可以从中受益终身。对于李彦宏来说,校园生活让他如鱼得水,是他迈向成功的原点。

  镜头1:大考中的“幸运儿”

  李彦宏天生聪颖过人,读小学时的他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喜欢三姐给他讲中学校园的那些故事。

  初中的时候,李彦宏就读的是山西阳泉兵工厂的子弟学校。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初中,教学质量一般,毕业生大多选择了考技校然后接父母班的这条道路,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重点高中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正因为如此,成绩还算不错的李彦宏就承载了周围人的更多的期许。

  但初一初二时的李彦宏还是一个贪玩的小男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放学以后和一群“死党”在外面上蹿下跳地嬉闹,常常疯耍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因为贪玩,偶尔还会闹出忘了交作业而被老师罚站的糗事。他的家里人很宠他,因此对他有一些纵容。老师还是经常批评李彦宏的,因为他的成绩虽然一向不错,但离进入重点中学阳泉一中还有不小的距离。不过,对于老师的批评,年少的李彦宏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样调皮的孩子是不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可惜了他的天分。”老师无可奈何地说。

  到了初三,学习压力陡增。开始李彦宏还若无其事,伙伴们不陪他玩了,他就一个人跑到街边的象棋摊和别人下棋。但渐渐地,周围同学们的认真和专注让他不禁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努力,从而丧失了本可以获得的重点高中乃至重点大学的机会,岂不要令自己抱憾终身!

  有了压力才有了动力,之后的李彦宏如同换了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给自己制订了各个学科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试卷和其他作业。与其他同学的“题海战术”不同,李彦宏每做一份试卷,都会把出错的相关题目集中起来,一个一个地认真分析自己为什么出错,从而检查自己在思路上的错误,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多次。终于,在接下来的中考中,李彦宏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阳泉一中,令周围的人们大跌眼镜。

  有了初三的经历,李彦宏在高中刻苦了许多,尤其是高一那年去北大参观了一回后,就在他心里埋下了一定要考上北大的强烈愿望。阳泉一中在当地是名校,集中了市里几乎所有的尖子学生,竞争的激烈性可想而知。从高一开始,大家就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相互较着劲。李彦宏的成绩从来没有挤进最优秀的行列,但他仍是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到了高三,李彦宏再次发力,他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挑灯夜战,用心准备每一场模拟考试。在那半年的时间里,光是总结错题就有好几个本子。他开始真正规规矩矩地上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梳理好每一次考试的思路。那段日子里,李彦宏的成绩突飞猛进。

  他的学习之道,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学高手们成才的方法一样,前两年的时间都用来修炼内功的,主要是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虽然看上去速度慢点,但当内功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增强以后,再研习各种招式都是水到渠成,获得高分也就易如反掌。

  果然,高考的时候李彦宏再一次一鸣惊人,作为阳泉一中的状元,成功地被北京大学录取。一个新的广阔天地在向他招手,从此李彦宏远赴首都,踏上了新的求学之旅。

  从阳泉最好的高中到中国最好的大学,李彦宏一路走来可谓一帆风顺。但李彦宏多次坦然承认,自己平时并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只是由于要做就做最好的愿望和信念让他在中考和高考都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实际上,虽然他的成绩并没有一直独占鳌头,却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不断学习的机会,而他厚积薄发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他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成为大考中的“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李彦宏一直在顶尖的学校学习,也为他后面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镜头2:拒绝郁闷,杀G杀T

  1987年的夏天,李彦宏来到了北京大学这所莘莘学子为之向往的圣地。但很快,李彦宏的情感温度瞬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发现当初选择的信息管理系图书情报专业并不完全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整日接触的不是文献就是目录,枯燥且乏味。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一个极容易让青年大学生“郁闷”和“堕落”的理由。但这些并没有击垮李彦宏,他在迷茫中寻找着方向,开始为自己重新设定未来的蓝图。

  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的旁边(当时还叫做北大讲堂),有一个“T”型的路口,这便是北大著名的“三角地”,也是学校内的信息集散中心。这儿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活动预告和讲座通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北大一贯的风格,因此北大里面的学术氛围也是不拘一格、百家争鸣,观点相左的权威在同一个讲台上互相争论、各抒己见是经常的现象,而所涉及的内容更是天马行空、无所不包。

  在北大的日子里,李彦宏成为了“三角地”的常客,专业内容难以让他满足,他饥渴地涉猎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听讲座,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李彦宏在北大不到4年的时间里,听过的讲座不计其数,除了专业内容外,还涉及诸如气功、哲学、宗教、艺术等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知识,但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而且还让他在聆听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李彦宏最大的收获,正如他自己所说:“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为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讲座提供的知识如同快餐,是被压缩过的美味,要深刻理解其中的精华,还需要听众继续努力。在北大,还有一个流行的词汇叫“一塌糊涂”,取自“一塔湖图”的谐音,指的是北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地理坐标——博雅塔、未名湖以及这座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李彦宏便是图书馆的常客,讲座激发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得到延续,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体味着成长的快乐。从宿舍到教室再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教室再到宿舍,似乎无处不是他学习的场所。

  转眼间到了大三了,李彦宏开始思考本科毕业后的出路。一年前,他的三姐就是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出国深造的,这无疑刺激了好强的李彦宏。他也开始改变了四处撒网的学习方式,鼓足勇气做出国的准备。

  要出国,考TOFEL和GRE可以说是必备程序,对于这两只横在中国大学生出国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的考生们创造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叫“杀G”和“杀T”,取的是两个考试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有人考证说这是从最初的“杀鸡(G)”谐音而来,被大家推而广之了,这个说法未必属实,却说明了很多人对TOFEL和GRE欲“杀”之而后快的“恨意”。的确,要将数千个英文单词死死塞在脑袋里的学习过程,肯定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

  李彦宏读书的时代,考TOFEL和GRE似乎还没有如今这么流行,更没有现在题山题海一般的模拟和押题资料,缺乏捷径的他只得“学海无涯苦作舟”。每天抱着砖头一样的复习资料一个词一个词地啃,枯燥自不必说,更可怕的是,很多词汇明明刚刚背诵过,过几天又忘得一干二净。这让李彦宏十分郁闷,但李彦宏却倔强地坚持了下来,一遍记不住,就两遍;两遍再不行,就第三遍。李彦宏后来说,多亏了自己在本科阶段英语学得还算扎实,不然出国后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还得恶补语言,那自己说不定真就“挂”在老师手里了。

  那时候的听力材料也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据说,当时北大为了给大家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开辟了几间教室专门可以用耳机听英语。李彦宏是出现在这个教室最频繁的人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彦宏的英语成绩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不仅顺利地通过了考试,TOFEL还拿到了600以上的高分,也正是依靠这个优异的成绩,在美国小有名气的布法罗大学计算机系才愿意接受这个图书情报专业转过来的中国学生。

  回顾李彦宏的求学生涯,虽然也经历了痛苦的磨砺,但总得来说还算一路顺风。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幸运,始终享受最好的学习环境,但我们都可以像他一样,充分利用在校园的一点一滴、一分一秒来为自己的未来储备更多的能量。专业无好坏,学校无高低,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让它成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读书就得像个“苦行僧”

  关键句:成大事者要静气,读书也是如此。

  知识改变命运,作为IT界的领军人物,李彦宏的成功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可是,现代社会的高节奏也让我们越来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阅读是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可不少现代人走出校园之后就已经几乎没有了阅读的习惯,或者,只是为了眼下的急需才不得不捧起书本,囫囵吞枣,如同被压迫的奴隶。

  能静下心如“苦行僧”一般认真阅读,正是李彦宏走向成功的又一秘籍。

  镜头1:博览群书的“小先生”

  李彦宏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说不上富裕,更谈不上显赫,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墨香。身为一名基层工人,李彦宏的父亲却有着很好的阅读习惯,家里最大的财富也是那些古色古风的藏书,有时间抽出一本读上几段,便是最大的享受。在父亲的熏陶下,李家的孩子们都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后来,李彦宏一家出了好几个北大学生,在当地名噪一时,不能不说和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直接的联系。

  小时候的李彦宏虽然贪玩,但是对书本的兴趣也很大。家里人开玩笑说,只有两件事能让他不闹腾,一个是放他出去和小伙伴做游戏,另一个就是给他讲书里面的故事。每当听故事的时候,李彦宏总是一反常态,安安静静地趴在讲述者膝盖上,眨巴着眼睛认认真真地听。有时候,家里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无暇给他念书里面的故事,他还会又哭又闹,家里人拗不过,最终还得遂了他的愿望。

  李彦宏渐渐长大了,随着他识字的增多,他甚至开始自己阅读那些许多成年人都看不下去的古诗词文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了“百度”的源头——《青玉案》。对他而言,书中那些精彩的故事似乎更为有趣,兴致来了的时候,他还会将自己知道的故事摇头晃脑地讲给伙伴们听,俨然一个“小先生”。

  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虽然学习任务加重,但李彦宏的阅读习惯仍然没有丝毫减弱,丰富的阅读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李彦宏的历史、地理分数始终保持在班上前几名,写作水平更是在整个学校都小有名气。李彦宏的文章经常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要求全班同学学习,甚至别的班的老师也会拿他的作文当作优秀范例,这让李彦宏特别有成就感,也愈发激起了他学习文学的兴趣,他还自己制作了一个小的摘抄本,把喜欢的文章、诗句记录在里面,有时间便拿出来品读,别有一番乐趣。

  他博览群书的爱好也一直持续到现在,特别是在大学生活的前几年,北大图书馆巨量的藏书让李彦宏十分兴奋,在他的回忆里,坐在图书馆看书的日子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从不喜欢读书的人的角度看,阅读似乎是一种煎熬,但对于李彦宏来说,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休闲和放松的方式。或许,书中的精华,只有通过这样安静的品读才能真正被人体会;知识的奥妙,也会在这并非刻意的日积月累当中闪烁出异样的光彩。

  作为一名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先锋,李彦宏并没有表现出很多技术天才独有的孤僻与怪诞,相反他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却充满着儒雅的风度和学者的气质,这为他赢得了不少的朋友和追随者,无形中也成为了事业的润滑剂。李彦宏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和管理学教育,可百度飞速而有序的发展就是对他管理能力的最好证明。不仅如此,李彦宏还根据自己在硅谷的闯荡经历,采用章回体小说的方式,生动而细致地写出了这个美国高科技产业区的几家尖端企业的明争暗斗,这便是著名的《硅谷商战》一书。可以说,丰富的阅读,塑造了一个儒雅的李彦宏。

  镜头2:苦行僧“K书”的日子

  李彦宏不仅会在闲暇时仔细品味书中的乐趣,当挑战来临、事务繁杂的时候,他也能心无旁骛地学习。

  在本书前面的讲述中,我们已经领略了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时李彦宏表现出的惊人爆发力。那段时间李彦宏的刻苦努力完全超出了周围人的想象,尤其是他面对错误时表现出来的耐心和细致。其实,使用错题记录本这种学习方式,在李彦宏班上,或者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真正像李彦宏这样耐心地坚持将错题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并且时常翻阅温习的人却屈指可数。而李彦宏真正投入学习时的全神贯注也让一向以为他缺乏自制力、自由不羁的老师感叹,这个孩子就是属于“放得开又收得回”的典型。

  不过,经历过完整的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甚至是“压迫”下进行的,而大学的教育却讲究的是自觉和自主。并且,大学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说比中学时候要轻松很多。所以,很多中学时是“三好学生”的人一进入大学便如同脱缰的野马,极容易变得慵懒和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