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11章 视野有多广,世界有多大(2)

第11章 视野有多广,世界有多大(2)


  百度初创,李彦宏成功取信于风险投资人,超份额地完成了融资任务。最初,他的计划是用100万美元的预算花半年,但投资商给了他120万美元。一下子多了20%的资金,李彦宏却依然淡然如初,没有丝毫的欣喜若狂。熟悉内情的徐勇说,当时李彦宏给公司员工们的说法是这120万是要用一年的钱。

  用半年的开支办一年的事情,这是李彦宏的风格。他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有一半的钱仍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向投资人借钱,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就算借不到,我的公司也不会马上垮掉”。也正是这样的精打细算,李彦宏落得个“抠门老板”的称号。

  李彦宏珍惜投资人的钱,投资者也更愿意将大笔的资金投向百度,2001年9月, 1000万美元已经到了账上。第二年初,为了和公司的规模与形象相配合,李彦宏终于拍板将百度从北大资源宾馆搬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的海泰大厦9层。对百度来说,这是新生企业升级的一次象征。

  新办公场所应该有新气象,李彦宏也着实考虑过顺便给百度换一批设备,很多企业都是这么干的。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老百度员工回忆说,最让他们记忆犹新的,还是在百度办公室内大量租用的印有“Best”字样的桌椅等办公设备。“Best是上一家在这里办公的公司,后来搬走了,我们就以比较低的价格把一些能用的东西都租了下来。”李彦宏坦然地解释道,自己通过这种能省就省的办法为投资人节约一些钱。

  李彦宏的抠门可谓“名声在外”了,精打细算成为了他渡过难关的有力保障。就算今天,不缺钱的他还是不会乱花钱。事实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与其说吝啬,不如说他是喜欢让每一分钱花得更值。

  镜头2: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借钱

  在创业过程中,“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李彦宏在硅谷只待了两年多的时间,但他已经无数次看到,在这片创业的天堂里,每天都有公司因为有了风险投资而开山立派,然而每天也都有公司因为囊中羞涩而关门大吉,资金链断裂是企业家最害怕的事情之一。阅尽创业公司的艰辛之后,李彦宏得出了一个似乎有些奇怪的结论:一定要在不需要钱的时候去向投资人寻求投资。

  因此,从李彦宏的“抠门”中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风险投资商们给李彦宏的期限是半年,但这帮精明到骨子里的金融高手肯定明白,一个创业者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公司就经营6个月了事,半年是第一笔资金的使用时间,这个时间一到,创业者们才叫骑虎难下,如果不能马上融到钱,自己苦心经营很久的公司就不得不关门大吉,这个时候,手里握着大笔资金的风险投资商们就有了漫天要价的资本了。

  对此,李彦宏的对策很简单,既然这帮风投们喜欢乘人之危,自己就不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通过有钱省着花这种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到半年之后再需要资金时,可以保证还有一半的钱仍然在自己的掌握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向投资人借钱,你就可以底气十足,因为“就算借不到,我的公司也不会马上垮掉”。需要钱的创业者很多,但喜欢投资优秀企业的风投也不少,只要有底气,选择权就在自己手里。

  李彦宏没有学过商学,但他凭借着自己严谨而富有远见的思考方式和风投高手们斗智斗勇。他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想和投资者平起平坐,百度就必须摆脱对投资者的直接依赖。李彦宏还明白,省着花钱还能使投资人看到公司的经济状况良好,因此认为公司运作不错,便会很乐意进行投资了。

  李彦宏可谓看透了投资者的心思,因此,他不仅省着花钱,融资也总是走在百度发展战略的前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百度的每一次“借钱”的时机,都是在公司现金还相对充裕,似乎并不急需资金的时候。因此,百度的每一次融资都是气定神闲,底气十足,也都可以用胜利来形容。

  百度的第二次拿到的1000万是在纳斯达克网络股泡沫崩盘一年半以后,那个时候IT企业要拿到风投的钱可谓难上加难;第三次的融资百度更是用近200倍市盈率的超高溢价拿到了大量的资金,让那些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控制百度的大鳄们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却只拿到了很少的股份;至于第四次,也是百度最辉煌的一次,就是在美国以27元每股的价格进行IPO,这一价格,较之于一年之前又提高了四倍多。

  西方人玩金融游戏比中国人早了几百年,在他们眼里,中国商人还是一些未经世事的“菜鸟”。因此,在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博弈当中,我们似乎总扮演着吃亏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不懂金融的李彦宏牛气十足的表现的确让我们眼前一亮,而他的经验也很简单。“不要轻易将主动权交给投资人,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人会乐善好施。”李彦宏告诫创业的青年人,“一定要在尚不缺钱的时候借到下一步需要的钱。”

  镜头3:那个夏天,只有我觉得非常危险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2001年的那个夏天,李彦宏的长远眼光和固执己见,为百度开创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百度的商业模式是竞价排名,那么,我们现在已经熟悉了的竞价排名模式是如何出台的呢?在中国,竞价排名是百度率先采用的,但在国际而言,首创者则是“Goto.com”。1998年2月,“Goto.com”首推付费排名获得巨大成功。1999年,“Goto.com”在纳斯达克上市,因比其他搜索引擎公司收入高,股价曾达30多美元。2001年,“Goto.com”更名为Overture。

  总之,竞价排名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搜索引擎盈利模式,对于这样一个好东西,李彦宏没有理由不动心。事实上,早在1998年,竞价排名一出现,李彦宏就利用业余时间模仿了一个试验系统。当百度遇到如何盈利的问题的时候,他理所当然会想到通过百度把这一模式在中国推广。

  当然,李彦宏之所以选择在那个时候提出百度要搞竞价排名模式,还是受到了互联网寒冬的影响。以前,百度是靠给门户做后台收服务费的,通过这个方法他们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国内的“一哥”。可当网络泡沫破灭以后,所有的门户网站关心的不再是如何购买到更加优秀的、更加先进的搜索技术了,而是转而关心说如何购买到更便宜的搜索技术。百度靠打价格战也不是打不赢其他服务商,可李彦宏想的比其他人更多:依靠廉价的搜索服务,就等于我们不能够从他们身上收到越来越多的钱。因为他们是想买越来越便宜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持续地投入更大的研发力量,去开发更好的搜索技术。没有技术优势,是抱着靠技术改变世界梦想的李彦宏不能忍受的。

  就在2001年夏天,百度召开了董事会。李彦宏因为身体上有些不适,并没有直接到场,而是在百度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计平的办公室,通过电话参加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李彦宏信心百倍地提出百度转型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开展竞价排名的计划,他认为,推行竞价排名有利于百度的长远发展,董事会肯定能够通过他的提议。

  可是会议进程大大超出了李彦宏的预料,百度需要实现由领先的搜索技术提供商向竞价排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型。这与百度向投资人递交的商业计划书内所写的商业模式大相径庭。投资人纷纷表示反对。董事会认为搜索引擎技术才是百度的根本,是百度现成的利益。董事会不希望过早放弃为门户网站提供服务这块已经到手的蛋糕。即使投资过Overture的DFG也表示担忧:要向竞价排名服务商转型,百度必须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将对门户网站产生“截流”效应,由此,百度和向自己提供80%收入的搜狐、新浪和263等几大门户网站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可能影响公司的收入。

  会议由讨论变成了争论,李彦宏多次努力的解释始终难以说服其他的高管,但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看似发展良好的百度已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再不转型就晚了,可问题是,意识到危险的只有他一个。3个小时过去了,一向冷静、理智的李彦宏终于忍无可忍,怒道:“不让百度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那就什么都别干了!”然后,“啪”的一声,猛然将手机重重地朝桌上摔去。

  Robin也会发火?!电话那头的人都愣住了,最后,董事会默然地向李彦宏“屈服”,但他们告诉李彦宏“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论据打动了我们”。在他们看来,冷静负责的李彦宏是值得信任的。

  我们无法猜测,如果当年百度没有实现转型,现在国内的搜索市场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次,李彦宏又对了,而他之所以正确,只是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

  镜头4: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

  2006年下半年,百度内刊《简单》的第4期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些让我们更担忧的事》。说是文章,其实是身为老板的李彦宏写给所有内部员工的一封公开信,其中提出一句石破天惊的励志标语:“百度永远离破产不到30天!”

  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每一个现代企业家都试图灌输给自己的员工的,“离破产只有30天”这样震撼的口号也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这封原本内部流传的小小的公开信,很快就在网上流传了开来,不仅很多业内人士十分赞赏,普通网友也纷纷转载。

  这封信居然在社会上引起如此轰动,实在出乎李彦宏的意料。李彦宏之所以要写这封信,是他认为:“百度确实是有一些让我们更担忧的事。最近一段时间,每一个百度人,所有关心、热爱百度的朋友,都多多少少为百度担心,会问:‘百度到底这是怎样了?’我也正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写了这封信,算是对各种疑虑的反馈吧。”

  截至这封信发表之时,百度已经成立了有近6个年头了,从借钱120万美元起家,到现在近百亿的市值,百度的发展似乎太顺利了。李彦宏十分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当一切看起来似乎都趋向完美的时候,也就是危机孕育的时节。

  这个苗头首先出现在百度的股价上,2005年刚上市时风光无限的百度股票似乎也慢慢失去了投资者们的关注,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滑坡。李彦宏在信中写道:

  “我们担忧的是在百度上市一年多以来,在公司里的某种骄傲和松懈的苗头,某种以为可以像在‘资本主义国企’的那些国际公司里的但求无过的情绪在滋生,这些才是我们更加深重的忧虑。所以,我提出‘百度永远离破产不到30天!’”

  从这封信里我们完全看得出来,比起股票市场的波动,李彦宏更关注的是一些公司的实际问题。百度效仿的是西方的创新型企业,比如实行弹性时间工作制,保护员工个性,允许穿拖鞋上班,允许员工上班累了玩游戏等等。这种氛围固然有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工作,但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我们已然意识到,在较早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之中,我们在处理的方式细节上,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对外界于我们的期望,没有充分地评沽;对竞争对手借势打击百度的准备也不充分。但更重要的,我们也没有让同事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处在变化最莫测的行业,技术的变革,资本的无情流动,消费者面对越发多元化选择时的不稳定,都让我们这家年轻的公司如履薄冰。坦白说,相较那段时间诸多事件引发的对百度品牌损失的担忧,当我们在检讨处理一系列个案过程中的不当的同时,我们要更加严肃地提醒每一位百度同事,我们面临的危险,远不止于品牌上的伤害。”

  这就是李彦宏喊出上述口号而被广泛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天天喊着“狼来了”,喊多了人们反而不信,相反,从细节入手、落到实处的问题发掘,才会给人真实的压迫感。

  李彦宏在信的后面写道:

  “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过去五年来,百度所能突围而出的锐意进取的创业心态,百度将不复拥有它的竞争优势。”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身处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我们仍然是一家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小公司。我们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提升核心技术,创造出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我们要比别人更快地行动,杜绝一切形态的浪费,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没有一家公司会承诺永不犯错,永远不对自己的组织结构做出调整:但我们愿意承诺,容许我们的同事为了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犯错;我们承诺尽力让每一个同事能在他的岗位上获得锻炼,获得远较其同龄人更快的成长。”

  “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铁饭碗,但那不是在一个地方永远吃饭的碗,而是终身都能找到饭吃的能力的碗!”

  “百度永远离破产只有30天,让我们更坚强、更勇敢地共同战斗,让那一天永远不要来。”

  身处国外,生活的压力姑且不论,李彦宏还因为转专业的缘故面临学业的压力;雄心勃勃回国创业,百度一出师就遇上了泰山压顶一般的互联网寒冬;2003年,百度刚刚走上正轨,一场肆虐的非典又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2008年,当百度的一切都看上去顺风顺水的时候,央视的曝光再次将李彦宏推向风口浪尖。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不仅没有把李彦宏击倒,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愈来愈强大的百度,这是什么原因呢?用坚韧迎接挑战,用反思告别痛苦,这就是李彦宏应对挫折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