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李彦宏放弃了硅谷里高薪的职位,毅然回国创立了自己的百度?是什么让他在电子商务最火的时候,置身事外全心全意在百度做搜索?又是什么,让他在百度表面业绩走向好转时力排众议要求转型?
答案是他长远而深邃的眼光,正如李彦宏自己常说的,“视野有多广,世界有多大。”如今的百度世界,就是李彦宏宽广视野结下的一个硕果。
人需要向前看两年
关键句:不应该往后看,而要往前看,去判断百度一年、两年后的价值,而不是去看百度过去挣了多少钱。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点我国古人早已有了充分的论述,仅从古代诗句中就可见一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当然,最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视野决定境界,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就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境界。
对此,李彦宏在介绍创业经验时,曾经用最朴实的话提醒着跃跃欲试的年轻人,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残羹冷炙。
镜头1:美丽梦想:用技术改变生活
李彦宏曾经说过:“百度的创立源于我作为一个技术人员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用技术改变世界,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对于这个梦想,到底是什么时候确立的,连李彦宏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其实,很小的时候,李彦宏的心中就蕴藏着一股表现的欲望,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对戏曲舞台的痴迷中看出来。只是,当初的他缺少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而当李彦宏真正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功底的时候,这股表现欲就不可抑制地迸发了出来。
不过,李彦宏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梦想,还在于他似乎总比自己周围的人接触得更多、看得更远,在高中的时候,李彦宏在阳泉一中率先接触到了计算机,看到了电子智能的神奇力量;高考后,他来到了北京大学,感受到了中国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的魅力;而此后的美国之行,在华尔街和硅谷的闯荡,更是让他接受了最前沿的技术的冲击。
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言:“1997年夏天,我到了硅谷,加入了互联网早期的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在硅谷,我学会了什么是创新。一直到今天,当人们提起硅谷的时候,可能第一概念想到的还是创新,硅谷就是依靠它这种不竭的创新的动力和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人员,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技术理想。跟很多在硅谷的工程师一样,我也有一个理想,一个梦想,就是用技术来改变世界。”
这一梦想一直引导着李彦宏,使他醉心于一流的搜索技术,用自己和百度的一个又一个专利发明实实在在地为互联网发展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与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他将这一思想,完全注入到了百度公司的灵魂中。
事实上,百度之所以不断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研发,除了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源于李彦宏这一个朴实而美丽的梦想,CDN技术、闪电计划、凤巢系统……百度总是在用高技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最全面的搜索结果。另一方面,百度贴吧、百度知道乃至2009年8月才问世的框计算,则是创新地对用户需要的直接关怀。“我希望把百度做成一个例子,一个依靠技术,依靠自主创新,能够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社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真正影响的这样一个例子。”李彦宏是这样说的,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镜头2:眼光独到:B2B虽然很火,搜索才是市场空白
李彦宏的远见卓识不仅仅体现在梦想的树立和对未来的准确判断上,对于许多具体的问题,他也总是显示出自己的先见之明。
当年李彦宏和创业伙伴徐勇下定决心回国创业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做什么”。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领域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实在是一个事关长远、决定成败的大问题。
李彦宏的想法很坚定,他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办一家做搜索的互联网公司吧。”做搜索是李彦宏的老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是李彦宏的做事风格。
听了李彦宏的想法,徐勇有些犹豫。因为当时最热门的是B2B模式的电子商务,徐勇曾与人合作创办过一家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互联网推销电话卡,6个月的时间就盈利了。几年前,他刚刚和李彦宏认识的时候,李彦宏就曾邀请他一起做一个电子商务的项目,很遗憾,当时错过了,为什么李彦宏现在又改变主意呢?
李彦宏思路清晰地说服着徐勇:“B2B虽然很火,但是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做了,我们现在进去不一定能成功,而国内在搜索引擎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尽管现在不热,但是往后看两年,这个市场一定会火起来的。”
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徐勇并不熟悉搜索业务,可他相信自己的创业伙伴的判断,以前的那次错过让他很后悔,现在,他决定赌一把。
李彦宏的判断是很有根据的,在网络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对这个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互联网领域,当网页内容还不多时,搜索引擎还可有可无,只要几家门户网站随便做做就足以满足大家的需求,这是当时通行的模式。可李彦宏看到的是未来,可以想象,随着网上内容的丰富,人们对搜索引擎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它的发展潜力巨大。
事实上,当时给李彦宏诱惑的不止有电子商务,他后来回忆说:“(创业时)我接触到了很多风险投资商,其中有一些风险投资者给我出过一个主意,让我回来做一个自动翻译的网站,因为那时候网上有很多英文的信息,但是网上中文的信息却非常少。他让我做翻译网站,就是希望把英文信息自动地翻译成中文,这样中国人上网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应的信息,虽然那时候没有太多的中文信息,大家也会觉得网络也会比较有用。这个想法对我来说其实也挺有吸引力的,因为自动翻译这种技术我也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个捷径,可以把很多信息为中国所利用。但是经过几天的思考,我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中国的文字——中文,或者说中国的文化需要有一席之地,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翻译在市场上竞争,我们需要把中文的东西也像英文的一样方便地检索出来,也希望中文的内容迅速地上网,所以当时就决定做一个独立的中文的搜索引擎,而不是做一个英文的翻译网站。”
“向前看两年”的理念,让李彦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做搜索。
然而,能看清未来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李彦宏回国后创立了百度,有一家杂志对此热心地做了报道,不想引来了一片谩骂之声。有人非常不客气地评论说:“这也叫新闻?都是别人几年前玩剩下的,这稿子肯定是给了钱的公关稿。”
的确,在2000年被互联网各种概念包围的人们,一听他这个想法,都觉得特“土”。搜索有什么好做的,既不出名也不赚钱,还在美国混过,竟然这么保守。人们根本不会想到,10年之后,百度将成为中国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这就是开拓者和领路人的独特之处。
镜头3:壮志豪言:200倍的市盈率也不是泡沫
炒股的读者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段历史,2007年10月到2008年11月,中国的股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从6124点的巅峰一路向下跌到了1600多点附近,很多股民血本无归。造成这段惨痛故事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业绩无法支持股票价格。
所谓市盈率,指在一定期间,通常是一年,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也是一个投资者投资某项股票从股息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正常说来,市盈率在15到20左右是正常的水平,而市盈率极高(如大于100倍)的股票,是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因为当市盈率大于100倍,表示投资者要超过100年的时间才能回本,还不如把钱存入银行赚得多。
当然,以上数据只是通常而言,李彦宏就不信这个邪,百度的老员工始终都记得李彦宏豪气满怀地以200倍的市盈率融资的故事。
2004年,百度开始积极筹备上市了,不过,为了增强公司资金实力,管理层决定在上市前进行第三轮融资。
那个时候王湛生还没有来到百度,没有CFO来负责这件事情。公司只好聘请了一个财务顾问来运作融资的事宜。这个财务顾问一开始并不看好百度的前景,多次了解情况之后,才勉强同意的。
在运作过程中,财务顾问有些犹豫地问李彦宏心目中的百度估值是多少,因为2003年百度还处于亏损状态,以他这么多年的专业观点,一个尚处于亏损期的企业是很难高价募集到资金的。
“我的想法是1.5亿美元。”李彦宏平静地说。
“1.5亿?开什么玩笑?”那位财务顾问吃惊地合不拢嘴巴。
百度第一轮融资每股价格是20多美分,第二轮融资每股是1美元多点。按照每股6美元多计算,短短不到4年,每股价格翻了近30倍。市盈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00倍。一个还在亏损的公司,凭什么这么牛气?
不止是投资顾问很惊讶,当李彦宏把百度的估值告诉潜在投资人的时候,更是引发了一致的惊呼,有人直接以“疯了”来形容李彦宏狮子大开口般的要价。
对于这些潜在投资人的反应,李彦宏一点也不意外,他解释说:“不应该往后看,而要往前看,去判断百度一年、两年后的价值,而不是去看百度过去挣了多少钱。”
那位财务顾问后来进一步考察了百度的情况,最终接受了李彦宏的观点,而那帮投资商们在最初的惊讶之余还是冷静地看到了投资百度的价值。6月15日,百度宣布,包括美国前三大风险投资商之一的德丰杰等8家风险投资机构对百度投资约1470万美元。尽管此次融资数额巨大,牵涉投资者众多,市盈率高达200倍,但融资速度相当快,谈判时间不过半年。李彦宏透露:“当时希望投资百度的并不只最后选定的这8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融资中,百度的对手Google也兴冲冲地要投1000万,精明的李彦宏并没有拒绝这个一心要吃掉自己的敌人的“好意”,而是最终让Google拿出了499万美元占2.6%。这个控股比例对百度来说,不痛不痒,不用担心管理权的易主,却可以拿到近500万急需的真金白银,还能有效地麻痹对手。而且,按Google开出的这个股权的价格,百度的身家可不止1.5个亿了。
不过,所有投资者都不会觉得百度“卖贵了”。2005年,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股价收盘于122.54美元,第三轮投资者的回报物超所值。
但是,由于百度在纳斯达克的坚挺表现,关于公司股票市盈率过高的指责又一次开始流行。李彦宏坦言,并不觉得百度的市盈率过高,他说:“考虑到中国搜索市场的规模,百度的成长空间不可估量”。目前,在海外资本交易市场,百度是日均股票交易额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格外受投资者关注。李彦宏认为,这种关注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对百度的过分敏感,因此,他从不为百度股票的短期波动而接见投资者。“投资者在想什么?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还是说这个公司怎么样能够有长期稳定和高速的发展。”李彦宏说。
这就是李彦宏,始终能向前看的能力让他显得睿智而自信。
居安思危:百度也有危机
关键句:铁饭碗,是终身都能找到饭吃的能力碗!
2005年,李彦宏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并发表了演讲。他回忆道:“2000年初,百度开始创业,其实整个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很多记者都觉得,百度的成长太顺了,听到的都是好消息,一路走来,总是给人以惊喜。但是事实上,百度的路,每一个百度内部的员工和熟悉百度的人都能感觉到是非常艰辛的。”
是的,在互联网寒冬中成立、遭遇盈利模式困境、卷入版权诉讼纠纷、面对Google直接挑战……百度的难关实在不少。然而,李彦宏却留给了我们“一路顺风”的印象。一路坎坷仍然好消息不断,这都要源于李彦宏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镜头1:有钱也“抠门”
在中国的商业圈里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能借到钱的就是爷”。因此,我们见惯了那些拿着银行借款或者投资人的血汗钱大肆挥霍的例子。这一点连一向精明的国外风险投资商也在中国跌过跟头,有的投资对象拿到钱之后不管公司发展如何就大手大脚地开始乱花,结果,他们的公司大多短命而亡,投资人的钱也血本无归。
“我所见到的创业型公司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我当时判断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在中国会吃大亏。”李彦宏看到了这一切,但他的百度不是烧钱机器,而是要成为赚钱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