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9章 专注:一条好路就要走到“黑”(3)

第9章 专注:一条好路就要走到“黑”(3)


  有人说,“百度贴吧”是百度第一个“不务正业“的产品,但李彦宏并不这样认为,百度贴吧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好地获得信息的愿望而已,这和搜索是一脉相承的,而客户的需要就是百度的使命。就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贴吧,就为百度带了来一成以上的流量,也大大刺激了李彦宏做好百度社区的决心。

  李彦宏后来回忆百度贴吧的创建时,还道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贴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03年的时候,在百度的创业阶段,工作到比较晚的时候,经常有人说一起去吃饭吧。我就拉着一帮人去吃饭,有工程师,有我们的产品市场部门的人,一起在一个餐馆里头跟大家聊,就说中国互联网上面的信息还很少,就是我们的搜索技术甭管做多好,如果网上没有相应的信息,我们的用户就不可能把它查到。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既使是网上没有,可能很多人脑子里有一些东西,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工具,让人们把他们脑子里的这些个知识和信息分享出来。我们就在这个饭桌上进行头脑风暴,就是说不管别人输入什么词,我们都有一个BBS,就专门讨论这个词的,那这样的话,有相同信息的人到这儿来,大家就可以分享信息。你问问题他回答,我问问题你回答,或者说是发表一些感想什么的。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互联网的信息,同时它也给人一个交流的平台和通道。后来,证明这是很成功的。”

  两年过后,百度社区又一拳头产品“百度知道”问世。百度为此也专门举行了一个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异常朴素——“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在发布会上,宣传人员这样介绍“百度知道”:提出你的问题,找到你的答案,在百度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百度知道”也就是一个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有网友提出问题,百度通过积分制鼓励另外的网友回答,人海茫茫,总能找到正确答案。可是,当百度将这样一个平台和搜索引擎“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如此互动的效果被大大升华了。无数的人都能够通过搜索从其他人的回答中获益,更多的人不自觉地链接到这个问题中,为更好的答案做出贡献,这就是百度知道的妙处。

  而且,百度知道中独特的问题归类法也大大方便了网友。汉语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简单的提问,也可以用“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原因”等等各式各样的语句,用一般搜索的时候,很难定位恰当的关键词。可是,百度知道是按问题分类的,你可以用很多表述搜索到想要的答案。百度知道,看似简单,其实独具匠心。

  “百度知道”再次大获成功,不到半年,“百度百科”也横空出世,这是一部由广大网友共同撰写的开放式百科式全书,一个鼓励所有人奉献和创造的新天地。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编写词条,其他网友可以对此进行不断修正。词条一旦确立,网友的ID也随即保留,供无数人查阅。在网络世界,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誉。

  果然,“百度百科”正式发布的第二天,词条数即达到1万,此后,平均每0.35分钟就有一个词条被编辑和完善,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百科词条在更新速度方面反应尤其快。“百度百科”也日益成为许多网友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李彦宏说:“在美国,网民移民到别的服务商是没有成本的,因而网民会在不同的服务商中自由转换。但如果你是身在一个社区之中,那就很难转移了。百度的几个产品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社区。”在李彦宏看来,社区化的搜索服务是一个用搜索引擎锁住客户的最好方法,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三驾马车,改变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单调、死板的形象,也成为百度业务有力的增长点。而李彦宏对于搜索独特的深加工精神,也为百度做大做强指明了新的方向。

  镜头3:因为创新,所以百度

  “不创新,毋宁死。”李彦宏用一句类似当年美国独立先锋们的名言来强调自己对创新的重视。百度的工程师中流行着另一句话:“因为创新,所以百度”,百度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的推动。

  1999年,百度依靠着李彦宏“超链接分析”的先进专利为百度奠基;2001年,百度依靠全新CDN技术实现了搜索大提速,而竞价排名模式的建立更是寻找到了稳定的利润增长点;2003年,“百度贴吧”实现了与“超级女声”的共同火爆;2005年“百度知道”和2006年的“百度百科”让搜索社区大放异彩;而最新的“凤巢系统”、“阿拉丁计划”以及“框计算”的问世,让百度在技术上再次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创新是百度的生命,这句评价恰如其分。

  李彦宏特别推崇美国硅谷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创新,更应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是一种能够调动所有人力量的民主创新。百度也是民主创新的坚实拥护者。李彦宏曾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百度的产品创新有一些是自上而下压下去的,大概有20%。也就是说百度80% 的创新是自下而上的,相对于其他,这个数字更令人激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集团的创新优势。”

  李彦宏还曾经说过:“百度整个公司的文化是一种创新的文化,百度鼓励大家去独立的思考,去坚持自己的观点,去认真琢磨一些事情。”

  “外界很多人认为百度是我做起来的,可是对于很多百度的员工来说,他们都觉得百度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研究这个市场,在研究用户需求。所以百度真正做出来的东西成功率非常高,‘贴吧’是百度首创,现在‘贴吧’一天有数百万的发贴,说明它真的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所以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创新。”

  不过,李彦宏的创新并不是盲目的,他反对无头苍蝇一般的创新模式:“某些知名搜索公司做的很多产品,刚刚推出来的时候声音很大,但却很少有人用,就是说明推出新产品,并不能等同于创新。重要的是看能否被用户所接受。用户的使用能证明产品是否成功。” 在李彦宏看来,技术只有满足需求才有价值,“在百度,我们鼓励不断研究用户需要、不断揣摩市场方向的创新,这是百度一直严格遵循的一个创新原则,也是百度很多搜索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推出半年、一年的时间内,就进入产业前两名、甚至第一名的原因。”这一点从框计算的研发过程就可以一目了然,李彦宏之所以要研发这样一个能听懂人话的框,就是在无数个类似的搜索请求背后,他洞察到了客户内心的真实需要。

  强势的创新哲学加上明确的努力方向,百度的创新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百度建立以来,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就一直走在前列,并一直占据很高的网络份额。2006年9月,在中外296家企业参展、10万人次到会的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上,揭晓了“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产品”。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百度中国搜索引擎首次跻身其中,这是对百度创新技术的认同。

  说到创新,2009年才推出的“阿拉丁计划”也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这是一个通用开放平台,是新一代搜索引擎的代表。

  取名阿拉丁,寓含着百度该平台可以像神灯那样帮助用户实现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愿望。阿拉丁计划旨在超越现有Web内容的限制,对包括众多未纳入搜索引擎检索体系的“暗网”在内的所有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融合、处理,以使这些信息能最富有效率地被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目前的搜索技术已经非常强大了,但能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其实只占所有信息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信息存在于“Hidden Web”,亦即“暗网”之中。而“暗网”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很多人类信息没有Web化;另一方面,即使一些信息Web化了,也没有纳入搜索引擎的检索体系,比如像flash动画中的内容,传统的搜索就很难检测到,百度开始着手启动“阿拉丁平台”研发计划,就是期望能挖掘出更多存在于“暗网”之中的有价值信息,从而逐步实现“只在一个最为简单的搜索框里面,蕴藏了全人类最为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

  由此可见,阿拉丁平台又是百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李彦宏的强势创新哲学,还将永远延续下去。

  其实,在百度的文化当中,在百度人的血脉当中,已经深深地把创新融入到其中了。所以百度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一直是在世界上最抢手的搜索引擎的领域,依靠自己开发的核心技术,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走到了今天——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地位。

  镜头4:一个无所不能的“框”

  2009年8月18号,在一年一度的百度创新大会上,李彦宏又一次现身并演讲,这一次,他要讲的,就是最简单的百度搜索框。

  李彦宏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这样一个框从2001年9月20日百度首次对外提供服务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所以,大家会感到非常熟悉。但是这8年间,外面的世界却发生了非常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桑巨变,中国互联网从一千多万网民发展到现在三亿多网民,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互联网国家。与此同时,这个搜索框背后的技术支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平均每天大概有20项的技术升级在百度的后台发生。虽然大家在表面上看到的东西多年不变,但是背后它所依赖的技术却在飞速地发展。”

  那么,李彦宏到底又给这个框注入了什么新元素呢?用过搜索的人都清楚,搜索引擎的分析基础是关键词,而不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但李彦宏举了几个十分现实的例子来描绘百度的用户需求的作用:“听起来让人觉得开心的MP3”,这个检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它不是要找含有“听起来让人觉得开心的MP3”的词,而是他让你理解这个意思,并且返回他要找的东西。“北京哪里能找到女朋友结婚”,这个也需要理解,这是百度从用户的检索词里挑出来的实际需求,市场的确有这样的需求。“我的电脑中毒了怎么办?”这个也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身体瘦弱,性格内向的男孩应该报考什么高职专业?”很多人说这怎么可能去搜索呢?但这就是百度在实际的检索日志里挑出来的一些词。

  这些检索词说明什么?说明用户的期望值改变了,他不需要再做任何的学习,他想什么你就要给他什么。这样的期望值实际上对于技术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既然如此,百度就有义务提供给用户更加满足他们需要的搜索结果。

  “有没有可能把所有的用户需求,无论你是在找信息,还是要求各种各样的应用,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需求,都集成到一个框里,用一个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呢?”李彦宏问。其实,这个问题百度已经解决了。

  “我们看一看针对用户的需求都有哪些准备。比如日全食,这是一个信息类的需求,用户需要了解有关日全食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检索结果第一条就会有各种有关日全食的报道,各地的视频,实拍的照片,贴吧的讨论。这是一类。

  “今天农历几号,这个大家如果在百度的搜索框输入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展示出来的日历,今天8月18日,是阴历六月二十八,当你输入这样一个对话框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答案。这是对话的一个需求。

  这是什么需求呢?这是一个字典的需求,他输入‘Beautiful’,我们第一时间给他反馈出来的结果就是有关‘Beautiful’这个英文词的解释。2.164×0.4567,这是一个计算的需求,在这个框里输入你会直接得到一个计算器的结果。所以,今天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需求类型,这其实已经超出了大家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搜索引擎的概念。”

  “‘框计算’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可信赖的互联网需求交互模式,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需求,系统就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者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返回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李彦宏信心十足地说。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们已经差不多理解了框计算的意义了。从简单的词频搜索到超链接分析,再到现在的理解式、智能式的搜索,这些看似简单的变革却凝结了李彦宏和所有百度工程师无数的汗水。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百度越来越好用了,而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期待李彦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就像李彦宏在这次演示的最后所说:“搜索引擎走到今天,互联网走到今天,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虽然互联网现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变成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很多企业借助于互联网达到了营销的效果,但是互联网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有很多未知在等着我们,人类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互联网的探索,对互联网的理解还在一个初级的阶段,还有相当多的未知。对于互联网而言,未知是远远大于已知的。搜索引擎以及基于搜索引擎的营销在全球范围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正是由于有那么多的未知,激发了我们看看大幕后面是不是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也正是由于有那么多未知,激发了我们不断进行技术和营销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