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成功由我:李彦宏快乐成功之道全文阅读 > 第6章 选择的智慧:人生的关键就是那几步(3)

第6章 选择的智慧:人生的关键就是那几步(3)


  但是,另一个声音也是李彦宏不得不考虑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长者的劝告,也是当年最流行的论调,不容置疑。选择理科,在大多数人眼里,乃至实践中,都是一种更为现实的考虑,更何况,李彦宏对于理科也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计算机以后。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李彦宏反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从成绩单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扬长避短肯定是最佳选择。可是,喜人的成绩却让他失望不已,李彦宏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分数通常很高,可历史、地理和政治的成绩也很不错。李彦宏这才发现没有跛脚科目的优势有时候也会变成坏处,听“分”由命的方法根本行不通。

  万般无奈之下,李彦宏突生一计。利用课余时间,他偷偷到各个班里去转了一圈,搞了个小小的调查,他发现每个班的第一名都去学理科了,而尖子生也是选择理科的居多。如果进入理科班,那么李彦宏将直接和学校里最优秀的人竞争,而进入文科班,李彦宏则完全可以鹤立鸡群,轻松保持领先。“我不要虚幻的第一名,我的对手是全省的优秀学生,我只有和最强的对手竞争才能提高得更快。”血气方刚的李彦宏渴望挑战,对他而言,这些对手不是敌人,而是竞争的朋友、共同前进的伙伴。于是,他选择了理科。

  “我们需要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不是你认为社会期望你这样做,父母期望你这样做,朋友期望你这样做,你才会选择这样做。只有这样,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沮丧,不会有击败感,而是全身心地去享受整个过程。”在2008年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李彦宏这样告诫他的学弟学妹。

  也正是在和阳泉一中最优秀的学生竞争中,李彦宏才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傲视群雄。

  镜头2:我不相信脑体倒挂

  纵观李彦宏一生的种种决定,无不体现着他独立思考的智慧。既然是独立思考,则肯定会有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地方,不过,最后的结果,却往往证明了李彦宏的正确性。

  在李彦宏读大学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内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社会结构也带来巨大冲击,财富分配方面出现了一些很令人费解的局面,正如有两句顺口溜说的:“搞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操手术刀的还不如拿剃头刀的。”更有很多文化层次并不是很高的人,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在“下海”的大潮里迅速致富,而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却依旧孤守清贫,这些怪现象也被形象地称为“脑体倒挂”。就李彦宏而言,当时他也看到,就算是在中国最好的大学,许多校友毕业分配后,进了工厂、机关,碌碌无为者也不在少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迷茫,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作为个人,李彦宏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的格局,但为了避免陷入同样的窘境,他选择了出国,继续自己的学业。回忆起来,“知识肯定是有价值的,在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脑力劳动者的报酬都比普通体力劳动者高很多。”李彦宏认真地说,“虽然那时这种情况很严重,可我坚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只要我真正学到了东西,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将李彦宏从学校吸引入职场的那位华尔街的老板,就是一名耶鲁大学的博士,还曾经进入贝尔实验室做研究,创业以前就靠自己的知识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李彦宏由此感叹道:“我以前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到的那些有钱人,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让我看到,这么优秀的、读书读得这么好的一个人,也能这么有钱。而且我觉得,我可以向他学习,将来怎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加成功地通过自己的技术成就一番事业。”

  这条路李彦宏学会了,不仅是他,包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涌现出来的那些同龄人,张朝阳、丁磊等等,无一不是靠知识和技术走向成功的典型。

  镜头3:国内比美国机会好

  1999年,当李彦宏下定决心放手做一番自己的事业的时候,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是留在美国创业,还是回国去创业呢?

  “千方百计要获得绿卡,留在美国”是无数留学生远涉重洋后的一个心愿。然而完全有资格申请美国国籍的李彦宏却一直保留着中国人的身份,不可否认,在李彦宏的心中一直有一种浓烈的中国情怀。

  但创业必须是理性的,不能光靠一腔热血做事。从大众的眼光看,美国有最成熟的市场,有最优秀的人才和研究机构,也有获得前沿的技术支持的便利,留在美国创业是理所当然的。再加上这里的繁华与富裕,较之国内更是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李彦宏也详细地考虑过在美国的投资计划,他相信,凭借着自己的超链分析专利和过硬的技术背景,完全有把握获得大笔的风险投资,而且他熟悉这里的市场环境,对市场竞争的格局也了然于胸,留下来也会有很多好处。

  但是,正因为美国的搜索引擎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大量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研究和使用搜索技术,这已经是一个几乎被瓜分殆尽的市场了,如果再想进入,无异于虎口夺食,对一个异乡人而言,将会更加困难。

  其实,早在1996年,李彦宏每年都会回国进行相应的考察,他也在密切地关注着国内的市场动态。国内互联网的发展程度自然和美国相去甚远,但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深深地印在了李彦宏心里。1999年10月,中国政府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也在受邀之列。这一次,他欣喜地看到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了,而且搜狐的领军人张朝阳还亲手送给他一件这样的衣服。李彦宏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日趋成熟了,大环境基本具备了。

  回国创业!于是,李彦宏下定了决心,要在祖国施展自己的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满载炽热的爱国热情,满载厚重的尖端财富,从太平洋东海岸回到了太平洋西海岸,回到了他人生的重要起点——北京大学,悄无声息地开始了百度创业。

  “一个公司的成功,或者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我觉得很多时候是需要一个环境支持的。可是在美国,要想让人家认为我这样的一个技术人员也懂得商业运作,也可以来决定一个公司的方向是很困难的。所以说那个市场不见得能够认可我们这样的特长。而回到中国来的话,大家就自然而然地会认可你这些东西,而恰好中国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高速成长的一个经济。那么,有了这个作为基础的时候,才有可能做成一些事情。所以我觉得,回国创业是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最重要的。”李彦宏如此评价回国创业的理由。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要学会选择时势。李彦宏非常得意自己回归创业的决定:“中国刚刚开始,机会很多,我也很自信地说我可以做出一个中文的搜索引擎来,让很多很多人使用。其实到后来经常有人问我说,你当时创业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现在?我说既想到了也没想到。所谓的想到,就是说我想到了,我做的东西将来一定会有很多很多人用,因为这个技术我熟,我知道的,我擅长做这个东西。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技术有这么大的经济价值。这么大的一个公司,七千多人的公司,高速的成长,在世界范围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

  李彦宏一直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幸运者:“机会赶得不错这一点我必须得承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就是正好赶上了这几个浪潮……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起来之后,正好我回来的时候就缺这么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就做起来了。”

  不过,正可谓机会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人,如果不是他细心的观察、独立的分析、冷静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那么今天中国市场也许还会冒出新的搜索巨头,但绝不会是李彦宏的百度。